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腦洞歷史觀

    這句話出自於《左傳》: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這後面其實有一個血淋淋的故事。

    講的什麼呢?

    講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莊公出生的時候,因為是逆產,所以他的母親武姜很不喜歡他。過兩年,順產了一個兒子段,史稱共叔段。武姜很喜歡這個小兒子,什麼都向著這個小兒子。

    但是宗法制啊,嫡長子接班啊,所以鄭莊公的父親去世後,鄭莊公成了國君。當然,武姜做了很多努力,都沒有改變這個結局。

    但武姜沒有放棄,反而慫恿小兒子去造反。

    弟弟共叔段在母親的支援下,在自己的地盤做了很多壞事,比如佔領不屬於自己的小城,公然的招兵買馬。

    這時候,就有大臣站出來提醒鄭莊公,讓他小心自己的弟弟,鄭莊公就說了這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在二十年後,鄭莊公才開始佈局,假裝去洛邑朝見周天子,武姜見大兒子出去了,趕緊寫信叫小兒子共叔段來造反。鄭莊公一個回馬槍,平定了叛亂,最後逼迫弟弟自殺,還把母親流放到邊區地區。

    那這句話,好像是正義的,是別人自己積累了不義的事,自己會倒黴。

    其實不是的,孔子的《春秋》是這樣記錄的: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春秋•魯隱公元年》)

    左丘明寫《左傳》是註釋《春秋》的,他就覺得這裡面有一些講究。

    比如他解釋道,這句話用鄭伯克段,裡面直接稱呼段的名字,這是因為弟弟沒有弟弟的樣子。

    另外,用克這個動詞,是因為兄弟爭國,各據其城,就像兩個國君一樣,所以不用徵,而用克。

    最後,稱鄭莊公為鄭伯而不是莊公,是批評他有失兄長的職責,因為他作為兄長,應該好好教育弟弟,在弟弟開始犯錯的時候,就應該指正,甚至批判處罰,而不是故意放縱、精心安排,讓弟弟走上造反的道路。

    可見“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是消極的對待錯誤,這對敵人是可以的,但對自己的親人,就有點過分啦。大家應該要積極面對一些負面的東西,在錯誤萌牙的時候就消滅它,而不是等到多行不義,因為那時候,就是你死我活,一拍兩散啦。

  • 2 # 閒看秋風999

    語出《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多用於壞人,近義詞有作繭自縛、作法自斃等,意思是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春秋時期,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即位,他的弟弟共叔段不服,就在自己的封地裡招兵買馬,準備篡位。祭仲勸鄭莊公除掉共叔段,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等著瞧吧!

    共叔段公開謀反時,莊公親自率軍攻打共叔段。

  • 3 # 燕過紫禁城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這句話產生於一個著名的故事——鄭伯克段於鄢。大體講的是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鄭莊公姬寤生和共叔段。因為鄭莊公出生時是腳先出來的,親生母親武姜因此不喜歡他,而偏愛共叔段。

    在武姜不斷偏愛的大背景下,鄭莊公重臣祭仲建議早些處置共叔段,以防其勢力坐大。這時鄭莊公回答祭仲:“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不義的事幹多了的人,必然會自取滅亡,你(祭仲)就暫且等著瞧吧。

    當然,後來的結局是鄭莊公最終除掉了共叔段,並經過一系列虐心的波折後,最終於母親和好。這就是春秋早期一段發生於母親與兩個兒子之間的恩怨矛盾——非常著名的“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

    後來,“多行不義必自斃”成了一句使用非常頻繁的固定成語,用來指那些幹了不義之事的人,早晚會自取死路的。

  • 4 # 王事情

    原文為“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出處如下:

    1、《春秋左傳·隱公》,《隱公元年》,大概正文第一頁。我的是袖珍本,在第二頁。

    2、《古文觀止》第一篇,《鄭伯克段於鄢》,正文第一頁。

    當然,兩篇文章事實上是一篇,《春秋左傳》是原本、《古文觀止》是選本。

    《古文觀止》是儲存到現在論影響力、流傳度、文學度及通俗度近乎第一的古文學選本,第一篇便選取了這篇文章,可見這個片段實在精彩。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鄭伯克段於鄢》的主要內容:

    這是發生在春秋時代鄭國的一個故事。

    鄭伯,鄭國老大鄭莊公;克,打敗;段,共叔段,鄭伯的弟弟;鄢,地名,今河南鄢陵北。

    文字簡潔有力,乃是古籍典範,如今我們寫作最缺的便是簡潔。

    後來歐陽修的“逸馬殺犬於道”與“環滁皆山也”,當是此中高手。

    篇名的意思連起來就是鄭老大在鄢陵打敗了弟弟。

    然而他為什麼要打弟弟呢?

    難道就像網上有名的“古力娜扎張翰”,什麼仇什麼怨,古力娜為什麼要扎張翰?

    好吧,當然是有原因的。

    共叔段的謀反有母親武姜撐腰。

    先是,鄭伯寤生(逆生,嬰兒腳先出來),就讓武姜很厭惡;在兩兄弟成長的過程中,武姜喜愛共叔段,屢次請鄭武公(鄭國上一任老大)廢立,而武公不許。

    莊公即位,先為共叔段請求以制(制,地名,今河南滎陽西北,又叫虎牢關)為領地,莊公同意了。大夫祭仲勸諫,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有他倒黴的一天,等著吧!

    共叔段又命令鄭國西鄙、北鄙(西北邊邑)貳於己(既聽命於國君又聽命於己),臣下又勸,莊公說:“不義不暱,厚將崩。”意思跟上句近似。

    然後共叔段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竊國大計,“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固城而積糧,修繕刀兵,補充兵員),打算襲擊國都,老媽武姜作為內應,到時候會開啟城門。

    可惜共叔段實在草包,他大概已經在憧憬當國君後的幸福生活,或者混吃等死,或者奮發有為……然而幾乎是瞬間莊公便“聞其期”,肯定有間諜,大哥,謀國啊,能不能專業一點兒、認真一點兒,你就這麼大大咧咧的,豪情壯志過了頭好就是傻啊!

    莊公立刻馬上便派子封帥車二百乘去討伐,接下來的戲碼可以用“秋風掃落葉”形容:莊公伐京(地名,今河南滎陽東南),京地立馬投降;共叔段逃到鄢地,莊公又打過去,共叔段又跑了。

    真是一敗塗地,共叔段導演了明朝朱高煦之前最搞笑的一幕造反。

    這又使我想到《雷神》,抖森洛基每次的苦心孤詣都會換來感人異常的結局,有一次被綠巨人跟抹布似的狂甩,怕是慘痛之極,要不完全無法解釋第三部中看到索爾重演他當年的被虐,會歡呼成那樣子!

    本篇不看註釋的話,極不易讀懂,而一旦讀懂,則對於莊公的老謀深算、叔段的眼高於頂、武姜的幼稚偏愛、大臣的忠君愛國都會有極深的認識。

    篇末還有鄭伯掘地見母的戲碼,鑑於本篇篇幅有限,還是不說了。

    大鄭打敗二鄭後(實為姬姓,此處稱大、二鄭不過是為了增加文章趣味性),算是徹底和老媽撕破了臉。於是將武姜發配到遠遠的城潁(地名,今河南臨潁西北)安置,賭咒發誓的說:“除非是咱倆死了才相見,不然,橫橫!”

    不過顯然這只是莊公的一場作秀而已,因為他馬上就後悔了。而奇怪之處在於他的後悔馬上就被手下知道了——大哥,後悔是在心裡,你不說誰知道?——一位叫潁考叔的大夫揣摩上意,配合老大來了一場表演:

    老大賜席,兩個正在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時,莊公見潁考叔把好肉割下來藏好,只吃一般的次肉,很奇怪的問他在幹嘛?

    潁考叔告訴他:“家中老母,只吃過兒子買的肉,從沒吃過君王賞賜的飯菜,所以我給她帶些回去。”

    莊公嘆息:“唉,你倒好,有媽媽可以孝敬,我卻沒有!”

    “為什麼這麼說?”

    莊公一五一十的說了。

    老潁說:“這個So easy!自古深情留不住,惟有套路得人心。欲使佳話千古傳,一把鋤頭全搞定!”

    於是莊公“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向下刨出地下水,順著這個深度挖地道進去相見)。

    莊公作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武姜作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母子和好如初!

    好一派喜慶天真、感人氣氛!

    我唯獨有一事不明:按說這事該很私密,為什麼能流傳2800年之久?

    套路,都是套路!

  • 5 # 一隻不生氣的駱駝

    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一句漢語詩詞,讀音為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釋義為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語他這句話語出主人公:鄭莊公

    原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譯文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莊公和共叔段。莊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姜氏受了驚嚇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討厭莊公。武姜玉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等到莊公當上了鄭國國君武姜為共叔段請求把製作為他的封邑。莊又說“制是個險要的城邑,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武姜又為共叔段請求京邑,莊公就計共叔段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祭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的規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制度,這會使您受不了。”莊公回答說;“姜氏要這麼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道:“姜氏有什麼可滿足呢?不如早些處置共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如果蔓延開來,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習卜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幹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 6 # 醉臥樗樹下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於左傳的隱公元年,意思是“幹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其實呀這是莊公說給大夫們的,是為後來攻滅叔段的口實,因為叔段得到了母親的寵愛,而且在國內也有很高的人氣,詩經中有一首詩叫叔于田就是讚美叔段的,原文是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可見叔段在鄭國是很有聲望的,鄭莊公要除去叔段只能是叔段謀反,才能擋住眾人口實,所以他對叔段運用了養禍之法,故意縱容叔段擴大實力,引誘他謀反。

  • 7 # 玉液金波

    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一句漢語詩詞,讀音為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釋義為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語

  • 8 # 趣撩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正好這段時間我正在學習《左傳》,下面聽我和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的來龍去脈。

    這件事發生在魯隱公元年,是一個兄弟闔牆的故事,因為文章精彩,意義深刻,被《古文觀止》收錄在第一篇,名為《鄭伯克段於鄢》。故事是這樣的,鄭莊公在出生的時候難產,他的母親姜氏因此就非常討厭他,喜歡他的弟弟共叔段。而且過分的是想廢長立幼,讓鄭武公(莊公的老爸)立共叔段為世子,鄭武公沒同意。

    到了鄭莊公即位後,姜氏依然不知收斂,毅然決然的想讓共叔段登上大位。她找到鄭莊公說:“你看你也當上鄭國的國君了,共叔段是你親弟弟,你給他分封到制邑去吧。”鄭莊公一看這哪行,制邑這個位置太敏感,搞不好要出事,就對姜氏說:“制邑這個地方太險要,而且之前虢叔就死在那裡,不祥,你再換個地方吧。”然後姜氏就要求把共叔段封到京邑,鄭莊公咬牙同意了。

    這時候大夫祭仲就勸鄭莊公:“根據周禮和我們國家傳下來的制度,分封的城邑最大不可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這個京邑明顯超過規格了,這麼做會給您帶來麻煩。”鄭莊公說:“可是姜氏貪得無厭,我也沒有什麼辦法啊。”祭仲說:“姜氏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除非共叔段當上國君!您還不如早早就把她希望的肥皂泡戳破,不要讓她和共叔段痴心妄想。”大家注意了,問題的答案來了。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說,咱們等他們走夜路走多了自然就會碰到鬼,我們就在這瞧好吧。以上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的來龍去脈。最終共叔段也確實如鄭莊公所說,多行不義必自斃,被鄭莊公打敗,流亡到了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賽人為什麼給阿古特爾豎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