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益津灣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2.老子:中國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一說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曾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書的史官),後隱退著《老子》一書。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道”,認為它是超越時空靜止不動的實體,是產生整個物質世界的總根源。他在觀察社會和自然變化時,又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於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它們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政治上他主張“無為”,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回到“小國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約前468-376年)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魯華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人稱“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渚宮舊事》),漢代王充甚至說:“孔墨祖愚,丘翟聖賢。”(《論衡·自紀》)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貴義》),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計程車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4.孫子: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華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孫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重用,任為將軍,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吳列傳》),由孫武草創,後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的《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詞約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一些一般規律。十分強調政治、經濟在戰爭中的作用;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兵無常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貫穿於全書始終。

  • 2 # 大俠猛哥

    春秋時期是一個文化藝術集中發展的時代,諸子百家,競相綻放。比較著名的有老子、莊子、列子、孔子、孟子、荀子、惠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商鞅、孫子、蘇秦、張儀等。

    就影響力來說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首當其衝,道家學派老子莊子列子的哲學樸素的辯證主義影響深遠。墨家的代表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法家代表是韓非子、商鞅,兵家代表是孫武,縱橫家代表是蘇秦張儀,陰陽家代表是鄒衍,另外還有名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器人會取代人的工作,是不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失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