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走出大山的人52
-
2 # 夕陽隨拍記
企業把每位員工的冷暖、急苦放在心裡,使員工感覺到企業是靠山,是自己的家,有主人感,這樣的企業就一定有希望做大做強。
-
3 # 彷徨的道德
企業和員工之間可以是夥伴關係,可以是互利關係,也可以是壓榨關係。不同的背景,會有不同的搭配方式。不同的專家,其理解也是天差地別的。
1、馬克思的觀點
這是我們中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容:資本家透過獲得勞動中的“剩餘價值”來達到剝削的目的。至少我上學的時候是這麼講的,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講。這個理論的前提是:商品的價值全部由“必要勞動力”構成。
2、自由經濟學派
這一派反駁了老馬的觀點,說工人提供“勞動力”這種產品,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是雙方你情我願、郎情妾意的結果,不存在誰剝削誰的問題。你要是覺得被剝削了,你可以不幹啊,或者跳槽找個你認為不會被剝削的工作。
3、不完全競爭學派
有個很囂張的女經濟學家瓊·羅賓遜,最先提出,市場並非如自由經濟學派想象的那樣完美,市場上有壟斷,透過壟斷來獲取超額利益。然後她延伸到企業家和員工的關係:如果一個區域只有一兩家企業僱工,那麼他們就佔據了壟斷優勢,工作職位供大於求,老共肯定會“被剝削”。羅賓遜的理論促成了世界各國出臺最低工資制和成立工會。
所以說,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是複雜的。
一方面,在不同的時期,關係不一樣。比如在經濟衰退時期,企業招工意願不強,這時候勞動力供大於求,工人自然得降低身價以謀求職位,這時候企業是佔優勢的。而在用工荒的現在及未來,工人的身價節節攀升,工人的話語權就大一些。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關係不一樣。有些人沒有給企業創造等同的價值,卻獲得高工資,比如美國那些上市公司動輒年薪千萬的CEO們。還有一些人拼死拼活地為企業賣力,所獲得的可能只是基本的生活保障。
這個問題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別把企業僱用的員工當成奴隸對待,待員工要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只有這樣,你的企業才會有常期生存的空間,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注入你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