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槐蔭樹下的老曹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得明白:什麼是“國士無雙”?
國士是指一國中有道德操守和傑出才能的人物;無雙是指獨一無二,同時代無人可以匹敵。國士無雙合起來就是指:一國中獨一無二的、有道德操守和傑出才能的人物,這個人物只能是“士”,而不能是“君”。
國士最早出自《戰國策·趙策一》: 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講的是晉國的卿大夫知伯以國士之禮對待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在知伯死後,豫讓歷經艱辛萬苦,自殘身體也要為知伯報仇,最後豫讓報仇不成而身死,講的是報答知遇之恩的故事。
而國士無雙,出自《史記.淮陰候列傳》,何(蕭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翻譯過來就是: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但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如果只想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大王想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了,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那麼中國歷史上哪些人可以稱作國士無雙呢?
一、春秋戰國時期
1、管仲
管仲是安徽潁上縣人,是春秋早期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第一人,管仲經過商,當過兵,社會經驗豐富,卻一事無成,直到遇到齊桓公。
管仲可謂全才,在齊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涉及到齊國的方方面面,在行政管理,將齊國分為3鄉5屬,各司其職;在用人上,選賢任能,打破世卿世祿制;在政治上,注重經濟和農業,主張富國強兵;在外交上,主張尊王攘夷,打擊蠻夷,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在軍事上,專門劃作15組士鄉參與軍事;在經濟上,主張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在治國上,採用法家思想治國。
管仲不僅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其在齊國的多項改革影響深遠,對後世幾千的歷史程序產生一定的影響,當之無愧的國士無雙。
2、范蠡
范蠡是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晚期輔佐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范蠡的謀略不僅協助勾踐利用20年時間,瞞天過海瞞過吳王夫差,臥薪嚐膽,最終利用合理時機打敗並滅亡了吳國。
范蠡不僅僅謀略過人,而且是中國最早的商業理論家和商業鼻祖,楚學開拓者之一。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通過經商成為鉅富,范蠡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不貪戀權勢,後人稱讚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二、秦、兩漢時期
1、韓信
韓信就不用說了,國士無雙說的就是韓信,協助劉邦定三秦、平魏、定代、破趙、降燕、滅齊,一人之力掃平整個黃河以北,為劉邦拿下一半的天下,王候將相韓信一人全擔任過,世人評價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2、衛青
衛青是一個逆襲的神話,以一個奴隸的出身,憑藉自身的能力與努力,成為皇帝的舅子,西漢名將,官拜大將軍,衛青以奇襲龍城、河朔大捷拉開了漢武帝正式對匈奴長數數十年的戰爭序幕,以七戰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匈奴單于,為大漢帝國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3、班超
班超是陝西咸陽人,出身史學世家,博覽群書,胸有大志,而班超出使西域更是神話故事一樣的傳奇,班超帶領36騎平定西域36國,堪稱奇蹟,不僅打擊驅逐匈奴,而且獨自經營西域30多年,憑藉一已之力,以夷制夷,重新建立西域都護府,再次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班超功勞巨大。
4、諸葛亮
諸葛亮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傑出的蜀漢政治家,未出山時便知天下三分,協助劉備達成畢生理想,在劉備死後,挑起蜀漢的重擔,繼續北伐以圖天下一統,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堪稱典範,諸葛亮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忠臣的模範。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是發明家,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同樣是軍事家、書法家、政治家,在諸多領域都有建樹,堪稱全才,諸葛亮的名聲歷經兩千多年,而經久不衰,直到今天,仍受人尊敬,真可謂國士無雙。
三、兩宋
1、岳飛
岳飛是南宋中興四將之一,抗金名將,出身貧寒卻愛好讀書,一身武藝而應徵入伍,岳飛從士兵開始做起,因為作戰勇敢,武藝突出,岳飛成長為抗金名將,雖因上書北伐,而被朝廷罷官免職,岳飛先後四次再次從軍,一手建立岳家軍,與金軍殊死搏鬥,岳飛的英勇,讓金軍忌憚而害怕,而岳飛卻因為北伐與朝廷高層意見相佐,被秦檜和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可惜了一代名將,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四、明朝
1、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大臣,少年成才,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43歲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48歲成為內閣首輔大臣,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使明朝一度中興。
張居正所處的時代,正處於明朝中晚期,內部矛盾尖銳,朝廷內鬥,流民四起,外敵入侵,倭寇擾邊,張居正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鞏固國防,整頓吏治,改善財政,任用賢良,使明朝一度中興,張居正僅僅去世62年後,明朝滅亡。
五、清朝
1、左宗堂
左宗堂是湖南湘陰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堂很有才華,卻未能在科舉上有作為,是通過進入幕府而參與政事,經湖南巡撫駱秉章的保薦為官,後曾國藩舉薦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後轉陝甘總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積極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平定捻軍與回民起義。
左宗堂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新疆。左宗堂極力說服清朝政府,平定新疆的重要性,採用正確的策略,必死的決心,收復整個新疆,使新疆永久的留在了中國的版圖中。賀長齡以國士待見左宗堂,而林則徐更是因為與左宗堂的一面之緣,成促成了收復新疆的壯舉。
-
3 # 流水不爭先77199892
辛棄疾!“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辛棄疾,何等的大英雄!!! 他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波瀾壯闊。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抗金武裝四處蜂起。其時,祖父辛贊已去世,21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與南宋朝廷正規軍配合,共同抗擊金兵。
武藝高強的辛棄疾很受義軍首領耿京器重。1162年,耿京派他帶隊去南宋,朝見宋高宗趙構,接洽南投事宜。在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他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的訊息,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五十名騎兵襲擊數萬人的敵營,將叛徒劫出金營,並號召耿京舊部反正。隨後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至建康斬首。辛棄疾憑藉區區五十騎勇闖五萬金軍大營又全身而退的傳奇故事,使其名重一時,就連南宋最高統治者也大為驚異,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辛棄疾便留在南宋,開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希望實現恢復中原的理想,並在後來娶邢臺範邦彥之女為妻。
成為政壇新星的辛棄疾年僅25歲,時人稱之為“辛侯”!!!
在詞壇,他的成就已是巔峰,摘取一首任後人評說!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如何?讀罷有沒有國士無雙的感覺?????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千載只存一稼軒!!!
-
4 # 子夕侃歷史
為何唐代的大詩人劉禹錫能被稱為國士呢?那麼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其中原因。劉禹錫少年時期比較得志,但他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復興大唐。而此時的東宮太子李誦也有著同樣的抱負與理想。李誦便開始從各處招攬賢才,劉禹錫便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包括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而這些既得利益者,勢力都是極其強大,其中包括割據勢力、太監黨(手握整個長安的兵馬)等。而這些革新實力勢力相對弱小,只是一群想要復興大唐的文人。但就是如此情況下,他們也沒有畏懼果斷革新。
劉禹錫因為支援革新,便被唐順宗給予了甚至是超過國士的待遇。劉禹錫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等職位,相當於現在的農業,鹽鐵等部門的一把手,控制著國之命脈。可要知曉此時的劉禹錫不過20多歲,放在現在這個時代,也就是剛剛大學畢業,卻開始把控整個國家的基礎經濟方向。劉禹錫是絕對的超高級別待遇。
甚至多年後再次被貶,被貶到今貴州遵義,在唐朝時根據記載此地只有五百餘戶,人要稀少,吃飯都費勁,但他也沒有背叛唐順宗。更沒有去討好當時的朝廷大官,要知道劉禹錫只要向他們認個錯勢必會仕途高升,因為劉禹錫家裡還是很有底蘊的。
所以,此人足以稱為國士無雙。既是國士無雙,又是詩詞無雙。
-
5 # 洽談博古
“國士無雙”本意為同時代風雲人物出類拔萃僅此一人,出自《淮陰侯列傳》,本來就是蕭何形容韓信的成語。
韓信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國重臣,居功至偉,卻落得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嘆息。
韓信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品行也不是很好,經常在十里八鄉蹭飯吃,周圍的鄰居都很討厭他。當地的青年看不起韓信,說他雖然身材高大,總是佩戴刀劍,但實則內心膽小如鼠,並且羞辱他,讓他從自己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並不呈一時之快,思索片刻,便伏下身匍匐在地,受盡嘲笑。
史書關於韓信年輕的記載除了受辱之外並無其他,但是天下戰事,他都看在眼裡,他一聲不吭,等著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韓信最開始投靠的是項羽,他在軍中兩年,見證了項羽軍事天才般的排兵佈陣,韓信深知自己的能力,他嘗試過向項羽提意見,但是項羽也不接受,這很正常,軍事風格各有千秋難以相容。
韓信經不住埋沒,轉身投奔了劉邦,最開始他只是一個小官,但是蕭何和夏侯嬰卻深知他的能力,向漢王舉薦的時候說韓信國士無雙。
劉邦冊封,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諸侯都震驚不已,紛紛議論。韓信抓住了這個機遇,在軍事上縱橫捭闔,無所顧忌。
在劉邦入蜀之時聽取了韓信的意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時候的韓信剛剛嶄露頭角,平定三秦。之後在韓信的帶領下大軍迂迴奇襲,生擒魏王豹,同樣的策略,李信伐楚失敗,韓信卻大獲全勝。
之後的韓信更是再續神話,接連拿下代,趙,燕,之後更是勇猛向前,直接擒住項羽。
韓信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但是他縱然有再高的軍事才華,也不能駕馭劉邦的老將,也鬥不過政治老手劉邦。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開國之後,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就因為謀反洩密,被呂后所殺。或許我們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韓信是一身正氣,忠心不二,也不能認為韓信就是心懷鬼胎最終謀反而亡。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真正的真相淹沒在黃土之下。
-
6 # 鳳年聊體育
岳飛
國之所以為國,家之所以為家,血緣利益所繫。然遇亡族滅種之禍,眾生蠅營狗苟,皆顧自己身家性命為要,拋妻棄子者有之,甘為異族鷹犬者有之。
多難興邦之言何以得成?
蓋有民族精血脊樑,浩氣衝於霄漢,一己之力,感於萬民,丹心赤膽,無論成敗,喚醒激勵民族自豪意氣,民族緊密團結聚之不散。
我華夏數千年,大禍臨頭興亡生死關頭,此類志士不絕,而後方始幾經艱難,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傲然雄視!
岳飛者,此類人之無雙者也。
-
7 # 鴞鸚鵡
國士:國中傑出的人物。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好了,這麼一說都明白了吧,從古至今經歷了多少朝代,每個人都可以隨口說出一大堆的國士無雙。
-
8 # 神愛以色列
國士無雙就是形容韓信的,至於其他人?還真是很難找,樓上說諸葛亮,其實同時代跟諸葛亮不相上下的就有好多位,比如曹操和司馬懿!...翻遍歷史,郭子儀就很牛,但同時代的李光弼跟老郭幾乎是並駕齊驅,韓愈韓文公歲貴為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但同時代的柳宗元也毫不遜色!
所以,經過一番大浪淘沙,大宋朝的李清照女士可算是國士無雙,無論是從經歷,思想,還是成就,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唯一的一位巾幗英雄,在女兒家的世界中,甚至包括男人在內,都找不到第二個對手,可算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國士無雙”!!!
-
9 # 年少無知Hi
我認為三國時期的是諸葛亮,諸葛亮這個人大家都熟悉,他最有名的就是出師表這封給劉禪的信,從寫封信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也許對劉禪和劉備打下的漢室江山給予了厚望。
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來作軍事,最後作丞相,諸葛亮來到蜀漢大小戰事數不勝數,什麼草船借箭,七出祁山,等等這些戰役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有最後的白帝城託孤,也體現了諸葛亮對漢室的忠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配的上國士無雙!
回覆列表
漢元年(前206年)十一月,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
當時西南地區的交通要道秦嶺棧道,已被劉邦離開關中,前往漢中時燒燬。
棧道又名“閣道”、“複道”、“棧閣”,是古代在川、陝、甘、滇諸省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而成的一種道路。
沒有了棧道,在這些地方,別說是運送糧草,就是單兵行進都是不可能的。
韓信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領軍萬餘人,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敵方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繞道襲擊陳倉,進入關中,迅速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初戰勝利。
劉邦兵敗彭城之時,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與楚霸王項羽約和。
劉邦派酈食其說服魏豹不成,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
魏豹把重兵布守在蒲阪,封鎖河關。
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
韓信、張耳統兵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他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駐紮下來,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到山坡上隱蔽起來,告誡將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
將士們誰都不相信,卻只好假意稱是。
天剛亮,韓信打起大將軍的旗號和儀仗,擊鼓進軍井陘口。
趙軍果然出營迎擊。
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被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
趙軍見狀,果然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軍丟下的旗鼓。
韓信、張耳退入河邊陣地,水上軍迎戰趙軍,各個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
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衝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
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
趙將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
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斬殺成安君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韓信大獲全勝,諸將前來祝賀,問他:“兵法上說,佈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卻背水為陣,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誰都不服,然而,現在卻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呢?”
韓信說:“這就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諸將聽了,都自嘆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
韓信引兵東進擊齊。
當韓信襲破臨淄時,項羽聞訊,遣龍且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韓,號稱二十萬眾,與韓信軍隔濰水擺開陣勢。
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
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
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
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
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
韓信率軍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
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
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繼續攻擊。
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
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
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
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聽到楚歌后軍心瓦解。
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
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
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劉邦說:“你怎麼樣?”
韓信回答:“我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劉邦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總結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所謂“國士無雙”,他有一個條件限制,就是,他是士,而不是相,更不是王。
就是說,他並非全才,卻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獨步凌空,無人能敵。
除了韓信之外,歷史上漢文帝時的袁盎,也被時人稱為"無雙國士"。
呂后時期,袁盎是呂祿的家臣。
漢文帝即位後,其兄袁噲保舉,他便被任為中郎。
絳侯周勃誅滅呂氏有功,被文帝封為丞相,周勃因此甚為得意。
文帝對待周勃非常恭敬,群臣朝覲退朝後,經常親自目送他下朝。
袁盎因此進諫,問文帝:"陛下認為丞相是怎樣的人?"
文帝回答說:"丞相是匡扶社稷之臣。“
袁盎說:"丞相只是功臣而已,不能被稱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應該是與陛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在呂后掌權時,諸呂胡作非為,擅自稱王,劉氏的局勢危急萬分。而當時周勃身為太尉,掌握著兵權卻不能反正。而等到呂后去世,群臣共同討伐諸呂時,周勃掌握兵權,順勢而為而已。因而只能稱作功臣,不能稱作社稷之臣。周勃每每有驕橫欺主之色,而陛下卻謙虛退讓,毫無君臣之禮,臣私下裡認為陛下不應該這樣做。"
文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議,群臣上朝時,逐漸威嚴起來,周勃慢慢也開始對皇帝產生了敬畏。
周勃因此怨恨袁盎,不久,遇到了他,就對他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今天你這小子卻在朝廷毀謗我。"
袁盎毫不退讓,並未因此道歉。
後來,周勃因故被罷相,回到封地,有人上書告他謀反,被召進京城關押在獄中。
朝中的王公大臣都不敢替他說情,只有袁盎申明周勃無罪。
周勃出獄後,感念袁盎出力頗多,乃與他結為摯友。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劉長自封國入朝覲見,擅自殺死了闢陽侯審食其。
袁盎對文帝說:"諸侯王太驕橫霸道必生禍患,可以適當削減他們的封地。"
文帝不聽,淮南王愈加蠻橫。
文帝六年(前174年),棘蒲侯柴武的世子意圖謀反,事發被誅,牽連到了淮南王,文帝將其貶到蜀地,以囚車押送。
袁盎當時任中郎將,便勸諫說:"陛下向來驕縱淮南王,不加以限制,以致釀成如此境地,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為人剛直,如果在路上遇到風寒而死在半途中,人們就會認為陛下不能容人,揹負殺弟之名,到時怎麼辦呢?"
皇上不聽。讓囚車繼續出發。
文帝得知訊息後非常悲傷,為之絕食。
袁盎入見,寬慰文帝說:"您在任代王時,太后患病,三年裡您盡心服侍,親嘗湯藥,曾參尚且感到為難,而您做了,孝道超過曾參太多了;誅滅諸呂后,您由代國進入凶險難料的京城,即使是孟賁、夏育的勇氣也不及陛下;群臣推薦您做皇帝,陛下推辭了五次,而古時的賢人許由也只推辭了一次,陛下超過許由四次啊。陛下這三件事均高於世人,不須擔心名聲被毀。 況且,陛下貶謫淮南王,本是為了讓他改過自新,是護送官員不慎導致淮南王病死,罪不在陛下啊。"
文帝聽了袁盎的分析,略感寬慰。問他該怎麼善後呢?
袁盎隨後建議妥善處置淮南王的子嗣,文帝聽從,便將淮南王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
此事過後,袁盎在朝廷中名聲大振。
宦官趙同(即趙談,司馬遷為避父諱寫作趙同)仗著文帝的寵信,經常在文帝面前造謠中傷袁盎,袁盎憂愁不已。
袁盎的侄子袁種勸袁盎在朝廷上公開羞辱一下趙同,以防止趙同繼續毀謗。
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同在車上服侍。
袁盎便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說:"皇上,我聽說能和您一起坐在乘輿上的人,都是英雄豪傑啊,如今大漢雖然缺乏英雄豪傑,可是陛下現在怎麼和一個太監坐在一起呢?"
文帝聞言大笑,就立即讓趙同下了車。
文帝從霸陵上山,打算從西邊的陡坡飛車而下。
袁盎擔心文帝安危,就策馬緊挨皇帝的馬車,挽住韁繩。
文帝問道:"怎麼,難道將軍怕了嗎?"
袁盎答道:"我聽說千金之子,不會坐在屋簷下,百金之子,不會倚在樓臺的欄杆上,就是害怕發生危險;聖明的君主不應該在危機中心存僥倖。今陛下駕著快車,飛馳著奔下峻山,如果馬驚車敗,陛下縱然不愛惜自己,但又怎麼對得起高祖和太后呢?"
文帝聽後,就放棄了飛車下山的打算。
慎夫人很受文帝寵幸,在內宮常和文帝、竇皇后同席而坐。
一次,文帝到上林苑遊玩,竇皇后、慎夫人跟從。
等到就坐的時候,郎署長佈置坐席,袁盎就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坐,文帝也很生氣,就起身回宮了。
事後,袁盎勸諫文帝:"臣聽說尊卑有別,內宮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已立皇后,慎夫人只不過是個寵妾,妾怎麼能和主同席而坐呢!這是失卻尊卑啊。且陛下寵愛慎夫人,就應該厚加賞賜。如果尊卑不分,名為寵愛,實則害了她,陛下難道不知道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的事嗎?"
文帝這才高興,並把袁盎的話告訴了慎夫人。
慎夫人就賜給袁盎金五十斤(當時所說的"金"為銅)。
袁盎和晁錯素來不和,一方在,另一方就離去,二人從來沒有在一起說過話。
漢景帝即位後,晁錯任御史大夫,就派人查袁盎任吳相時所受吳王劉濞的財物,要論罪處罰,景帝詔令赦免袁盎為平民。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晁錯聽聞訊息,認定袁盎收受劉濞恩惠,必定知道其預謀,就與下屬丞史商議,打算趁機打擊袁盎。
丞史不同意,晁錯因此猶豫不決。
袁盎得知訊息後,非常惶恐,連夜求見竇嬰,說明吳王反叛的原因,請求面見景帝當庭對狀。
竇嬰稟告了景帝,景帝便召見了袁盎。
袁盎進宮後,發現晁錯在場,就請求景帝屏退旁人。
晁錯出去後,袁盎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了晁錯並想要恢復原來的封地;只要斬了晁錯,赦免吳楚七國的罪行並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消除叛亂了。"
景帝採納了袁盎的建議,便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祕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吳王打算任命袁盎為領軍將領,袁盎不肯。吳王便派一名都尉,帶領五百人把袁盎圍困在軍中,想殺死他。
袁盎騎馬逃離了吳地,將出使吳國的情況報告給了景帝。
叛亂平定後,袁盎被任為楚相。
景帝想立樑王劉武為儲君,袁盎得知訊息後,就進言勸諫。
樑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前去刺殺他。
袁盎便到棓生那裡去占卜問吉凶。
回家的時候,在安陵城門外面,被刺客刺殺而死。
作為一個儒生,袁盎和韓信一樣,也是把自己作為儒生的特長,做到了極致,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
但是,他上不能保國,下不能安身,並不是一個萬能的人。
他只是在作為儒生的這一方面,博得了一個好名聲而已。
所以,歷史上還有哪些人可以稱為“國士無雙”?
按照這個標準去琢磨吧。
有人說,譚嗣同是“國士無雙”。
有人說,梁啟超是“國士無雙”。
還有人說,現在的某位醫生是“國士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