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82899295280
-
2 # 明倫書院
“八字沒一撇”的說法來自於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諡文,世稱朱文公,江西婺源人,為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18歲登進士,歷任樞密院編修官等職。在哲學思想上,他發展了程頤、程顥的學說,為理學之集大成者,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主張恢復三代之治,願周孔之道常存,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強調“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等。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朱熹為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古代大型祭祀的禮服“朱子深衣”,也是朱熹的貢獻。是根據朱熹所著《朱子家禮》記載考證的深衣,是朱熹對《禮記》深衣篇所記載的的深衣的自我認識和研究的產物。
劉清之像
劉清之,字子澄,臨江人,甘貧力學,博極書傳。《宋史》卷437列傳第196《儒林傳七》本傳
記載:“初,清之既舉進士,欲應博學宏詞科。及見朱熹,盡取所習焚之,慨然志於義理之學。”,劉清之考中進士後,為了得到吏部的銓選考試以任命,想報考博學宏詞科(主要考拔能文之士。所試為詩、賦、論、經、史、制、策等),見到朱熹後,則把他以前所複習的資料全部焚燒掉,慨然有志於學習義理之學。甚至得朱熹喜愛,與之書信往來甚密。常有政事及學術之事相商益,於其人多所肯定,並對其教育後生發揚道學寄予厚望,《朱文公文集》(以下簡稱《文集》)卷三十五收朱子“答劉子澄書”16通。
在朱熹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了這樣幾句話:“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聖賢的大門是已由古聖先賢打開了,可是人們並不去學習體會,不但不入門,反而南轅北轍,向外狂走“。這句話的意思是勸誡人們要用心學習的聖賢經典,格物致之,入正道之門,才能開啟智慧。可惜人們都放著正路不走,反而走歪門邪道。
在《與劉子澄書》另一句裡說:“近覺向來為學,實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誤,而誤人亦不少。”也有這層意思。
可是,他決不會想到這句話竟成為後世的俗語“八字沒一撇”之源。
朱熹這裡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俗話說“師父帶進門,修行在自身”,“八”字形似兩扇門,八字沒一撇,即是沒有門。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意思是不可能)、“沒門路可走”(意思是沒有法),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於此。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樣,俗語也是向前發展的,其含意也是在變化的,“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現在演變為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代詞。
回覆列表
發音: bā zì méi yī piě 釋義: 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 出處: 《通俗常言疏證》卷三: “《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於此。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示例: 我們是來保衛延安的,~,延安就能放棄?(杜鵬程《保衛延安》) 東北方言 bā zì mé yī piě 指事物尚無頭緒。[例]別聽他瞎扯,那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