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比爾吉沃特養爹人

    說起李衛,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來自於《李衛當官》。

    劇中徐崢飾演的李衛是個市井小混混,整天吊兒郎當,無所事事,因為一次誤打誤撞救了雍正,結果走上了仕途。

    當時,清朝有一種捐納制度,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官,李衛父親眼見兒子整日遊手好閒,怕他惹出大麻煩,於是就花了大價錢給李衛捐了一個官—五品員外郎。

    李家花了多少錢呢?六千四百兩銀子,換算成現在相當於60億元人民幣,真是出了血本了,李家真是巨有錢啊!

    既然這麼有錢,還當官幹嘛呀!可能就圖個新鮮吧!

    後來,雍正派李衛到江浙一帶查處買賣私鹽一案,結果李衛不負所托,三下五除二就全部的犯案人員抓獲了,獲得了雍正的交口稱讚,職位連連升遷。

    雍正之所以重用李衛,主要看重了他身上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不畏權勢的特質,這在大染缸一樣的清朝官員系統中,著實難能可貴。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去世之後,李衛的境遇如何呢?乾隆是如何對待他的呢?

    乾隆三年,李衛因病去世。

    但李衛死了之後,乾隆做了一件事,令人心寒。

    這天,乾隆到了杭州西湖遊玩,發現西湖邊有一座神像,上書湖山神位。乾隆走進一看,原來是李衛的。乾隆大發雷霆,說了句:

    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並下令將神像拆除。由此可見,乾隆對這個前朝重臣還是不怎麼待見的,還好李衛死得早,否則日子也不會好過的。

  • 2 # 江水趣談

    雍正帝去世之後,李衛沒有了靠山,但是他依然是個一根筋,乾隆也不理會他。可是在他死後,乾隆下江南時看到有人給他立了神像,乾隆大怒,便下令拆除了。

    乾隆在位六十年,活了八十多歲,如果不是為了不超過自己爺爺的在位時間,估計還得在當幾年的皇帝。乾隆是一個比較自負的人,甚至於有點看不起自己的父親雍正皇帝,在他繼位以後就開始對雍正做出的一些事情進行反駁。

    雍正在位期間打擊過很多人,而乾隆登基後就給這些人挨個平了反,而對於雍正的心腹大臣卻看不慣,李衛就是其中的一個。

    看過電視劇李衛當官的人應該都知道,李衛屬於一個粗人,但是卻很得雍正的喜歡。他沒那麼多心思,而且對雍正是極為忠心的,他做事也不從不顧後果,所以看誰做了違法的事就參誰。雍正派他去做事,他也是非常的認真,雍正很看重他。有些事即使李衛做得比較招搖,雍正也不會追究。

    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繼位,李衛換了新主人,可是依然做事不轉彎。三年後李衛便去世了。後來乾隆下江南的時候,看到有個廟裡有人給李衛立了塑像供奉香火,乾隆很是惱火,便下令把塑像給拆除了。

    其實這像也不是李衛自己立的,是百姓為了紀念他立的,並不能算在他的頭上。或許是因為李衛的性格,就是讓乾隆看他不爽。

  • 3 # 小馬談古今

    雍正去世後,乾隆是如何對待李衛的?

    李衛是雍正時期的名臣,一個傳奇般的人物,歷經康雍乾三朝。一直做到浙江總督一品大員、直隸總督,可謂位極人臣。

    乾隆對李衛還是比較客氣的,並未過度為難,李衛病逝後,乾隆以總督的規格厚葬了李衛,並賜諡敏達。時隔多年以後,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廟看到李衛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廟裡。盛怒的乾隆立馬命人把李衛和她妻妾的神像砸了。並且痛批李衛“非公正純臣”,一下就把李衛一生的功績就給抹沒了。

  • 4 # 小熊貓看歷史

    看過《李衛當官》和《雍正王朝》的人,都對李衛這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官員很感興趣,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康熙晚期,李衛以捐資出道,深得雍正信任,十年間就從員外郎做到了總督,此時他還不到四十歲,充分說明了他的才幹。

    雖然李衛能力很強,但是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對李衛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李衛生前對他拉攏示好,在他死後開始表現出極大的厭惡之情。可以見得?請各位看官繼續往下看。

    這個時候,新君乾隆給了李衛寬慰,不僅向他保證“有我在,你放心”,還賞賜他的長子李星恆武探花,李衛這才放下心來。

    世宗崩,公自知孤危獨立,萬無全理。入謁梓宮,跪伏大慟,暈絕不能起。上知其意,召見慰之曰: 卿但努力報國,先帝雖崩,自有朕在也。賜珊瑚朝珠,荷囊兩匣。再賜長子星垣武探花及第,公意始安。

    乾隆此時選擇拉攏李衛,一方面是皇帝即位之初需要安撫人心,穩定朝局,展現自己的仁德,而李衛作為雍正朝的重臣更是乾隆收買人心的主要物件;一方面乾隆要用李衛來制衡鄂爾泰,維持朝堂的穩定。

    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無所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前聞患病沉重,準其解任調治,特遣太醫馳往診視,頒賜參藥,冀其痊可。今聞溘逝。深為悼惜。

    雖然在悼文裡誇讚李衛,但事實上,乾隆並沒有對李衛另眼相看,這點從乾隆五年的一條上喻就能看出端倪。

    “當日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督撫中為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田文鏡不及李衛,李衛又不及鄂爾泰,而彼時三人素不相合,亦眾所共知。”

    鄂爾泰在雍正朝就已經是首席軍機大臣,如果說乾隆覺得李衛不如鄂爾泰還算公允的話,後來發生的幾個事情中,乾隆逐漸對李衛表現出厭惡之情。

    乾隆二十二年,李衛一系的致仕布政使彭家屏因文字獄被賜死,此前曾多次彈劾鄂爾泰父子。雖然已經離李衛去世已有二十年,但是乾隆對彭家屏一案的意見中卻兩次提到了李衛,並且語氣很不好。

    且彭家屏乃李衛門下一走狗耳! 其性情陰鷙,恩怨最為分明。從前每當奏對時,於鄂爾泰、鄂容安,無不極力詆譭,朕因此深薄其為人。平心而論,鄂爾泰父子,雖未必能比古良臣,而較之李衛,其相去何啻霄壤? 是彭家屏之傾險狡詐,已可概見!

    把一個做過布政使的大官稱為李衛的“門下走狗”,又將鄂爾泰父子和李衛對比,稱兩者之間有云泥之別,李衛此時在乾隆心中的惡劣形象可見一斑。

    乾隆二十九年,李衛的長子,已是二品總兵的李星恆因貪汙,被判絞刑。當初李星恆的武探花是乾隆欽賜,如今卻沒有顧念舊情。聯想到乾隆能夠容忍大貪官和珅,還弄出過議罪銀製度,可知乾隆並不是對貪汙一事深惡痛絕,一定要處以死刑,只能說乾隆對李衛一家早已沒有了一絲恩寵。

    又過了二十年,乾隆巡遊江南時,看到了百姓給李衛夫婦建的神廟,憤怒異常,不僅下令將其神像搗毀,還評價李衛“任性驕縱”。這時候,乾隆對於李衛的厭惡之情,再也沒有了一絲掩飾。

    “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總結

    乾隆對李衛前後態度不一,除了鄂爾泰在乾隆十年去世,乾隆不再需要李衛一系制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乾隆對於漢臣的態度有了變化。

  • 5 # 歷史環形社

    雍正皇帝,是清朝的第五個皇帝,是康熙的四兒子,不是長子也不是太子,他的皇帝之位來的非常艱難。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出現了九個兒子爭的頭破血流的現象,最後還是精明的四兒子勝利了,能夠在這麼多皇子中脫穎而出也是很不容易,除了他自身優秀之外,還有他的謀士和干將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一位干將李衛。

    在影視劇中,李衛是一個出身很窮苦的人,但是因為會投機取巧,在雍正去辦事的時候相遇了,從此就在雍正身邊一飛沖天了。但真實情況中的李衛和電視劇中的還是不太相同,他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康熙時他進入朝廷任職,後來就一直跟隨著雍正。康熙晚年十分混亂,因為皇子們都想當繼承者,本來最不被看好的四阿哥最後成為了皇帝,所以起初跟著他的那些人也就一步登天了,李衛就是其中一個。

    李衛去世後情況大變

    李衛管理總河,疏通河道,彈劾貪汙的官員,雍正去世後他也沒有頹廢,而是一心一意的服務百姓,所以也深得乾隆的重用。後來李衛生病,乾隆還派御醫前去診治,1738年,李衛因病去世,於是乾隆以總督的待遇為他安葬。但是沒過幾年,乾隆就開始討厭李衛,李衛當初能當官是家中給錢買來的,並不是自己考上的,所以他認為李衛當官並不公平,在浙江的時候也沒做什麼有利百姓的事情,只是先帝眷顧他,他有很多驕縱的性格,後來南巡的時候,發現百姓給他立了廟,非常生氣,命令人拆除。

    後來李衛在百姓那邊聲望非常高,讓乾隆很不開心,一般來說先帝留下的老臣,新帝基本都不喜歡,因為老頭很是固執,李衛一個沒文化的人還被百姓封神,讓他很難接受,所以後期乾隆一直在貶低他。

  • 6 # 畫素說

    在中國古代有這麼一條鐵律,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且無論這名君主多麼的聖明,始終都逃不過這一鐵律,畢竟老皇帝留下來的那些能臣幹吏們,新皇帝怎麼用都不覺得放心。

    所以就雍正駕崩後,乾隆如何對待李衛的,李衛最終的結局如何,也算是不錯的,能得善終

    李衛(1687/2/2—1738/12/3日),字又玠,江南銅山人,清朝名臣。

    與現今各類影視劇所演繹的不同,李衛並非乞兒出身,而是生於一富裕家庭。並在康熙五十六年時靠著“捐錢”弄了個官當,而後任兵部員外郎一職,當然主要是李衛一直跟著四阿哥胤禛。

    當然,眾所周知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最終有四阿哥胤禛取得最終的勝利,繼承了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李衛作為為數不多的支持者之一,自然也就跟著雍正皇帝一步昇天。

    隨後,李衛的升遷速度更是如火箭般飛竄,僅入官場十餘年,便在雍正五年的時候成為封疆大吏——浙江總督,要知道這可是一品大員、手握實權的大人物,雍正一朝的李衛可謂是風光無限。

    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隨著雍正的駕崩了,其四子愛新覺羅·弘曆繼位。在乾隆繼位的初期,對待雍正留下來的這些老臣還是重用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乾隆便開始著手清理雍正留下來的“老人”了,作為雍正第一寵臣的李衛自是站在風口浪尖之上。

    更是評擊李衛“督撫中並非公正純臣,在浙江無功德於民,聞其仰借皇考恩眷,頗多任性驕縱之處。設使此時尚在,猶當究治其愆!”

  • 7 # 無筆

    不過這四人的最終境地確是天壤之別。隆科多因自身的觸犯法律(結黨營私、收受賄賂)犯了大忌,被囚禁至死。年羹堯恃寵而驕、功高震主,被賜死。田文鏡一生操勞,奔波於赴官途中,差點因為體弱多病而死。只有李衛一生無虞,平靜安穩地活到了乾隆一朝。如此迥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他到任上後,也確確實實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雍正登上皇帝寶座後,他也埋頭苦幹,官位一路向上。也就是因為他這份不問世事、只管做事的灑脫心形使一向敏感多疑的雍正皇帝對他放下了疑心,這也就是為什麼李衛能夠在雍正一朝倖免的原因。

    不過順利活到了康熙一朝的李衛卻顯然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乾隆皇帝和雍正皇帝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甚至可以說對立,於是頗得雍正心的李衛在乾隆這卻處處碰壁。

    乾隆發現李衛根本就是胸中毫無半點墨水的文盲,這對滿腹經綸的文人皇帝來說可是不得了的事情。乾隆認為賜予李衛的榮譽,他根本擔不起,於是,他慢慢收回了許多前朝給予李衛的榮譽。

    李衛雖然沒有文化,但是真心實意為百姓辦事,這樣單純的人有一個官場上無法容忍的“性格缺陷”,那就是耿直,誇張點說就是冥頑不靈。乾隆又是個喜歡聽好話的人,於是針尖對麥芒,乾隆對李衛更加深惡痛絕。有一次,李衛負責收繳錢糧(當時他在戶部任職),有位親王與他共事,私自要求每收一千兩就要多收十兩,稱之為平餘,即各地在徵收賦稅的過程中以加派、加徵的份額上交給戶部。

    於是李衛去世之後,一切矛盾噴湧而出。乾隆皇帝按照總督的樣式賜予李衛厚葬,諡號安達,還親自撰寫評價

    “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今聞溘逝,深為悼念。”

    但是不久,在南巡途中發現李衛及其妻妾的塑像,乾隆大發雷霆,下令燒燬全國所有的李衛及其妻妾的塑像。由此可見,乾隆其實早就對李衛不滿。

    伴君如伴虎,李衛的遭遇其實也是皇權至高無上、皇帝一人獨攬大權的真實寫照。乾隆對李衛的詆譭反映的是皇帝在沒有人約束的情況權力濫用的情況,其實任何權力都需要制約,獨斷專行只能換的不良局面,其後果也不可設想。

  • 8 # 汗青正浩

    清朝年間,李衛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不但曾服務於康熙,且成為了雍正的寵愛之臣。當時雍正對四個大臣寵信有加,其中李衛便是之一。不僅如此,李衛後來又成功效力於乾隆。只不過,在乾隆朝的李衛似乎並沒有繼續雍正跟前那樣的榮寵,甚至還讓乾隆很是不爽,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李衛的出仕原因,乾隆皇帝一開始就不喜於他,後來又因其直言,近而產生厭惡

    李衛是出生在康熙二十六年的,但他沒有走科舉路線,而是在三十歲的時候,直接花錢買了個官。沒辦法,誰讓人家家裡有錢呢,這就叫任性。

    事實上,李衛並不是家裡人錢便紈絝的主兒,有才識,有能力,且為人縝密,辦事牢靠。要不然到了雍正時期也不會那麼受寵信。

    但這對於乾隆卻是個過不去的坎,他對李衛這樣的三朝老臣,一點也不看好,其原因竟然是第一印象不佳:你官是花錢買來的,我看不起你。

    為什麼?人家乾隆按現在的話就是學霸,一個從小學習,滿腹經綸的人,對你李衛這樣一個用錢買官的人,那自然是一百個看不起了。

    當然,這不是唯一讓乾隆不喜歡李衛的原因。李衛這個人性格耿直,說的好聽叫公正,說得通俗點那就是一根筋。對於自己看到的一些不好的事或者人就直接言語批評或向皇上勸諫,說的話也很不好聽,所以任職期間得罪了許多大臣。

    這還不算,皇帝面前你總要給點面子吧?他偏不,有不對,不喜歡,當面就給你指出來,而且說話一點都不轉彎,那叫一個直接。

    不過,李衛這個性深得雍正青眼,所以一路升官,仕途坦蕩。但是到了乾隆這裡就不一樣了乾隆更喜歡說話有分寸的人,偏李衛又改不了耿直的習慣,如此讓乾隆不爽也就在所難免了。

    但李衛就是李衛,管你乾隆喜不喜歡呢,我就是我,動不動就彈劾一些行事不好的大臣,並積極為百姓謀取福利,為百姓做事,這雖然深得百姓愛戴,但是,這並不是雍正時期了,也沒有那個信任他的雍正皇帝了。

    不過,這個時候的乾隆時期不喜歡李衛,甚至有些討厭李衛,卻並沒有做出什麼有損李衛顏面的事。畢竟是三朝老臣,還是要保留一點資格的嘛。乾隆也算很給面子,哪怕心裡不爽,但還真沒怎麼與李衛較過真。

    李衛於民間受到百姓愛戴,為其夫妻建立寺廟,乾隆龍顏大怒,但事實上,乾隆對李衛保持了剋制,甚至給足了面子

    李衛雖然得罪大臣同僚,得罪乾隆皇帝而不自知,但對百姓的事還是很上心的。在他為官期間,沒少為百姓爭取權益。也正是因為如此吧,百姓們對李衛心懷感念。

    有一年,乾隆南巡途徑西湖花神廟,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地方竟然有一座寺廟,居然是他的臣子李衛與其妻的。百姓們不但為李衛夫妻建了寺廟,還香火不斷。

    這下乾隆忍不住了,於是龍顏大怒,說:“仰借皇考恩眷,任性嬌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什麼意思?你李衛仗著我父親對你的寵信,就這樣嬌縱無禮,居然還敢借人之手為自己建寺廟,肯定是有什麼想法!

    說完這句話後,乾隆就下令讓人將廟給拆毀了。這火來的有點異常,可能是心理不平衡了吧,畢竟乾隆覺得自己才應該是被百姓愛戴至此的人。

    還好這時的李衛已經不在人世了,雖然乾隆對他的厭惡已經達到了頂峰,但奈何人已逝去,也沒什麼好掰扯的了。

    其實,乾隆皇帝在李衛生前對他還是不錯的,他對付李衛也只是在李衛死後。當年李衛病重時,乾隆曾親自派了御醫去給他看病,只憑這一點,就足以表明乾隆對李衛不薄。

    而在李衛死後,乾隆同樣給了李衛很大的面子,不但給按總督之職進行厚葬,還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

    只不過,百姓出於愛戴而建立的李衛寺廟真正刺激到了乾隆,畢竟,在乾隆看來李衛就是奴才,乾隆自己都沒有享受過百姓的供奉,區區一個奴才就登殿入廟了,那怎麼能行呢。

    雖然寺廟被拆了、燒了,可乾隆還振振有詞:李衛是一個很不稱職的官員,對百姓沒有功勞,只是憑藉著先皇的照顧任性跋扈,如果他還活著的話,我一定要將他狠狠治罪。

    聽聽,多麼嚴重的詆譭啊,要是李衛還活著的話,不定要被怎麼懲治、折騰呢。果然是伴君如伴虎,不過,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個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時候都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喜歡,有人喜歡你,就會有人厭惡你,就如同雍正與乾隆。

    李衛,一個為官清廉,不畏強權,體恤百姓,體察民情,不管任何職位都盡職盡責,深得百姓愛戴的好官。然而李衛的時代,在雍正死時就已經過去了。李衛的地位,也在雍正死後一落千丈。並且在乾隆期間還要處處提防,擔心自己死於官員鬥爭之中,死後也因乾隆嫉妒而慘遭侮辱,這是讓人何其悲哀、嘆息的結局。

  • 9 # 探索歷史奇聞

    資歷貫三代還能善終的李衛

    都說市井之人深諳得失,李衛從康熙年間買官後,在官場如魚得水,至雍正年間,更是“祖上祭高香”,瞬間登極人生巔峰,平步至雲南布政使,當得一方權貴。

    康熙二十年間~康熙五十六年間,李衛出生於豪紳之家,由於清廷政策響應,凡家裡殷實者,皆可捐官(直白就是買官),於是,這年間裡,不計凡數的財主投資官場,李衛家庭同樣如此,而李衛就是因此浸入朝廷。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李衛買下員外郎後,憑藉“市井商人”的摸爬滾打技能,在不久後就榮升兵部員外郎,僅兩年(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就做到戶部郎中,可說是康熙年間最得意的“捐官”拔萃。

    康熙逝世後,雍正即位,即位後,李衛知道自己的人生際遇來臨,畢竟,新帝登基,後續從政時間還很漫長。

    由於從政多年,早已對官場心知肚明的他,於其後接觸十三爺胤祥,被胤祥看重,並“可堪大任”舉薦給了雍正,當時,雍正初登,也恰逢需要人才,而李衛在當時不僅才品兼優,對百姓更是厚愛有加,於公堂更是處事明達。

    就這樣,在雍正年間,李衛一路平步青雲,先從副使銜雲南鹽驛道,直達浙江巡撫,成為清朝風頭無兩的人物。

    雍正年間,他雖出生不是正統科班出身,但是,做的事,遠遠超於那些科舉出生的官場人士。

    不僅為雍正解決浙江、雲南大省諸多疑難雜症,連自己都被百姓所推崇,直到,雍正逝世,乾隆來臨,這位恩寵大臣,稍微淡出清廷上下視野。

    乾隆年間,作為盛極一代的清廷,乾隆比較看重“科舉人才”,早年不按傳統上位的反而有點看不起,李衛在乾隆年間並無大錯,也無小錯,因此李衛在乾隆年間地位稍不如從前。

    而且從政期間,由於愛直言,導致幾次衝撞於乾隆,乾隆雖說作為天子,大度,但不代表就沒記著,只是,不想留下“爛殺名臣”的名聲,何況,小鬧也不值得“殺”,哪怕撞見百姓為其修的廟宇之時。

    當然,要說乾隆如何對付李衛的,我個人拙見是,持“放養”式,不厚重,也不輕放;乾隆年間,乾隆對於李衛談不上好感,但絕對也不差,其一原因在於“新帝不信任舊主恩寵”,這項共識在乾隆這一樣受用,其二在於李衛的確是位做實事的好官,如果直接拋棄,對於百姓、朝廷、是一種損失。

    因此,乾隆三年李衛病重後,乾隆還特令御醫前去把診,只因為乾隆也捨不得這樣的大臣有何閃失。

    但,天意弄人,最終李衛還是挨不住病魔;是年,十月二十二日,李衛因病逝世,年享五十一,死後,乾隆還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

  • 10 # 李飛叨

    和影視劇中不同的是,李衛不是叫花子出身,也沒有在雍親王府當差。他的家境比較富裕,李衛是個典型的“富二代”,只能花錢買官。出身決定性格,李衛和正常通過科舉入仕的人完全不同,他身上少了讀書人的瞻前顧後,多了些市井無賴不管不顧的“匪氣”。性格決定命運,李衛的“匪氣”讓他處理公務如魚得水,在官場中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

    李衛之第一次表現出“匪氣”,是在康熙末年。他入仕之後在戶部供職(戶部郎中),負責催收天下錢糧(類似於收稅)。當時主管戶部的親王規定,各地要在繳納一千兩銀子的錢糧時,同時多繳納十兩銀子的“庫平銀”,這個庫平銀表面上是為了充盈國庫,說白了就是公開的多攤派,最後都落進了親王的腰包。

    李衛就是因為這件事,才被雍正納入了視線,即位後馬上對其進行重用,讓他去雲南擔任鹽驛道,李衛在這個職位上仍然表現出色,沒過多久就升任浙江巡撫監管鹽政。

    鹽是國家專賣之物,全部由國家統一調配售賣,但因為有的地區產鹽有的地區卻只單純地用鹽,就造成了各地區鹽價差異太大,也就催生了私鹽販子。這些人有的單幹有的成群結隊,勢力大的鹽販子暗中勾結官府,一般人都不敢輕易得罪他們。

    李衛還擅長打擊盜匪。雍正年間江南一帶盜匪橫行,而當地的地方官員卻打擊乏力,雍正於是任命李衛統管江南七府五州盜案。李衛得了差事之後,採取深入盜匪內部的辦法,明察暗訪之下,不僅分化瓦解了盜匪組織內部,更將和盜匪有關聯的官員都一掃而空,江南的治安情況短時間內就得到了改觀。

    通過觀察李衛的做法,不難發現他和傳統的文官做法迥然不同,機變百出注重實效,更處處散發出“匪氣”。

    李衛的“匪氣”發作時,他自己都不受控制。他因為識字不多,所以喜歡從評書裡面汲取智慧,但聽書聽到自己興奮或者憤怒時,居然會大喊大叫發洩情緒,甚至有時候還拔出寶劍亂砍一通;雍正給他賞賜東西,他就高興地刻上“欽命”的牌子招搖過市。這樣的李衛無疑是讓人喜歡的,但在官場中卻顯得十分異類。

    雍正深知李衛之能,但在用其才能的同時,也時刻對他進行警示,防止他嚴重跑偏。雍正在給李衛的詔書中,經常出現“俱當檢點”、“爾其謹慎,毋忽”、“勤修涵養,勉為全人”、“當時自檢點”等話語,可見其對李衛性格瞭解之深,更可見雍正對其愛護之情。也正因為如此,李衛在雍正一朝恩寵極盛,短短几年就成為兩江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

    李衛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立在西湖花神廟裡,現在已經搞不清這究竟是誰所為,但李衛對浙江的讀書人的確有莫大的恩惠。雍正年間屢次發生文字犯禁之事,雍正一怒之下停了浙江士人蔘加科舉的資格,後來還是李衛調節矛盾舒緩眾人情緒,同時向雍正求情,最後浙江士人才重新有了科舉當官的機會。浙江鄉紳士人感激李衛,為其立像以為紀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也有可能是李衛的“匪氣”又發作了,給自己和大小老婆們立像,在死後過過神仙癮,那也是說不定的事兒!

    但乾隆顯然不這麼認為,在南巡看到神像後,乾隆說:“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後來命人毀掉了神像。

    但這件事發生在李衛去世之後,在李衛生前,我們沒看到乾隆因為這件事處罰李衛的記錄,反而是在李衛病重期間,派醫生給他診治,又派人進行慰問,在李衛死後給他贈了諡號,可謂是做足了表面功夫。

    縱觀李衛一生,足可稱為能臣,而雍正能夠獨具慧眼重用其才,可算知人善用。相比之下乾隆的氣度胸襟和眼光,都比他老爸差不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張國立這個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