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圳蘭斯
-
2 # 齊君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不過在古代好像不怎麼盛行,而是由於華人進入現代與世界接軌所以七月初七就是華人的情人節。
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起源於中國漢代。中國那個時候,國力非常強盛,物資非常充足,所以百姓生活富足。並且在當地有的女孩婦女們信拜織女,就是想要和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所以被稱為乞巧節。
還有就是在這一天,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孃家,故稱“女兒節”
另外別的地方的文人,為了顯露出自己的文采,就會吟詩作對並且把自己的珍藏多年的書籍拿出來曬,所以又叫做“曬書節”
所以這剩下的節日慢慢的融合在了乞巧節,成為節日裡應該要做的節目。可是為什麼乞巧節會變成情人節呢?這就和中國的詩詞歌賦有關係了,在眾多的關於七夕節的詩詞中,把好多是描寫愛情的詩句在這天表達出來,慢慢的這天也是對情的好時候,所以在古代雙方也會用這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對於沒有伴侶的人雙方可以在橋中賞月定情,為互相私定終身。
-
3 # 歷史是杯酒
今天是農曆的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傳說這一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根據文獻記載,以及牽牛、織女故事的演變來看,七夕節正式形成於漢代。
七夕節的主要風俗活動乞巧和看牛郎織女相會,這些風俗活動在漢代就產生了。所謂乞巧,就是乞求做針線紡織的技巧。《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俗也。”由於乞巧與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密切相連,因此特別受到重視。唐朝織染署將七月七日定為祭杼日。崔顥在《七夕》詩中說:“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直隸志書》載,河北遵化一帶的婦女,削瓜芽如花瓣,放上針,置盤中乞巧。而七夕節看織女牛郎相會也是一項重要的風俗,雖然人們從未看到過他們在銀河上相會。每逢七夕,家家擺上瓜果酒餚,一邊眺望銀河,一邊談論織女牛郎的傳說。
古代還七月七日在一天還有曝衣曬書的風俗。這一風俗起源於漢代,據古籍記載,西漢建章宮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宮女登樓曝衣”。魏晉南北朝時,曝衣曬書已非常流行。據《晉書》記載,司馬懿不想給曹操當官,就推脫有病。曹操派人去看,正巧看到司馬懿七月七日曝書。曹操大怒。而且,在許多地方的民間也流行著“七月七,曬棉衣”的諺語
-
4 # 頭頭4301
古代的七夕是專屬女生的節日,被稱作乞巧節。一是乞巧技,每到這一天,姑娘們就在夜色來臨時設定香案,供奉瓜果,向織女暗暗祈禱,以期能讓自己的針織技藝大幅提高。還會透過“月下穿針”、“丟巧針”等競技活動來慶祝七夕節。 如果看過《延禧攻略》,大家會對這一幕有印象,我魏姐為了穩住心神,愣是丟針投到太陽下山,可謂人狠話不多的典範了。 二是乞貴子,無論是待字閨中的姑娘還是已成家的婦女都要在七夕節這天虔誠地求拜“織女”。一些新婚的女兒,祈福早生貴子;未出嫁的少女們,則祈求賜予自己以美貌,在將來能找個如意郎君。
-
5 # 點滴成河
現代人受外來文化影響,在過中國傳統節日的同時也過外來節日,且把“洋節”過的轟轟烈烈。七夕最開始是中國古時候的歷法,後來在古人浪漫主義思想的渲染下逐漸變成了時俗節日。
自南朝開始至明清,古人將七夕過的越來越隆重。很多人以為七夕是女人的節日,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女人會在這一天“乞巧”,男人會在這一天“祭拜魁星”。
什麼是“乞巧”?就是在七夕的夜晚,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誰先穿過誰就“得巧”了。
什麼是“祭拜魁星”?魁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相傳魁星事文,主掌文人學事。所以讀書人都會在這一天進行祭拜,保佑自己逢考必過,一舉奪魁。
還有就是曬東西,衣服啊,書啊什麼的。這個曬有秋高氣爽的成分,也有真“曬”的成分。
所以,古代華人將每一個屬於自己的節日都過的認真且富有獨特的意義。
回覆列表
七夕是我們華人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情人節,值得我們重視,根據我的瞭解,古代人過七夕也是蠻多內容,挺有意思的喲!
簡單說幾個:
1.穿針乞巧:源於西漢時期,是最早的乞巧方式。東晉的葛洪曾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這是咱們老祖宗關於七夕乞巧最早的記載,可見這個習俗的淵源;
2.為牛慶生:小孩子會在這一天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此舉叫“賀牛生日”,因為七夕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牛郎能在天上的鵲橋見到久別的愛人,自己的老牛功不可沒,這裡無需贅言。
3.拜織女:拜織女只能是少女、少婦們參加,她們事先好在月下襬桌焚香,朝著織女星默唸自己的心事,祈求自己早日獲得愛人或者意中人平安順利。
4.吃巧果:七夕節的食品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就是七夕果,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果”的形狀。這種食物比較具有地方特色,以芝麻為製作主料,烹飪技巧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