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半秋色

    網上的朱元璋就是個變態殺人狂魔,殺完大臣殺村姑,殺完和尚殺尼姑,殺完太監殺農夫。

    其實老朱哪有這麼變態啊,只是大家給他潑髒水罷了!題中的殺監斬官也是一盆髒水!

    孫蕡其人

    孫蕡是個廣東才子,才思敏捷,學富五車,善書法,會寫詩,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大詩人。

    洪武三年,孫蕡參加科舉,一不小心走上了仕途,成為了一名縣處級幹部—平原主薄。

    孫蕡雖然官當的一般,但詩寫的著實不錯,漸漸地名滿天下,許多達官顯貴爭相過來求詩,孫蕡不敢得罪,有求必應。

    後來,孫蕡給藍玉寫了一首詩,詩寫的啥已不可考,寫詩的初衷也無人知曉,但這首詩卻最終要了他的命。

    死前賦詩

    1393年,明朝發生了驚天大案—藍玉案,藍玉因為“謀反”被處死,人皮被剝了下來,裡面填滿了稻草,然後放在了衙門裡面,以警示官員莫伸手,伸手必被剝。

    藍玉的屍體呢,也沒浪費,被做成了標本,用馬車拉著進行全國巡展,這真是一場永生難忘的廉潔警示課,據說,凡是上了這堂課的官員,全都汗流浹背,毛髮直豎!

    成效顯著!

    朱元璋真的是“別出心裁”,他是怎麼想出來這招的呢?他兒時是不是經常剝青蛙釣龍蝦呢,結果一不小心養成了剝皮的不良嗜好了呢?

    不幸的是,孫蕡也牽涉其中。前面不是交待過了嗎?就是那首寫給藍玉的詩,在抄藍玉家時被發現了。

    所以千萬不要亂“為你寫詩”,容易惹禍上身!

    行刑之時,孫蕡聽著鼓聲,望著落日,不由的詩興大發,決定寫一首訣別詩,向這個世界作最後的告別,監斬官同意了!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真的是一首好詩,監斬官連聲讚道,趕忙命人將此詩記下,他準備拿這首詩向朱元璋邀功。

    怒殺監斬官

    行刑結束,監斬官拿著這首詩,屁顛屁顛地向朱元璋邀功,朱元璋讀了幾遍,連聲讚歎,好詩好詩,意境真切,對仗工整,感人至深。

    朱元璋嘆道:“真是個人才啊,該重用啊,可惜啊,可惜!”

    朱元璋突然猛的一拍桌子,大怒道:“你個賊官,寫詩的事怎麼不向我彙報啊,好好的一個“杜甫”被你給殺了,詩人地府無聊,你下去陪陪他吧!”

    朱元璋大手一揮,兩邊的侍衛將監斬官拖了出去,隨著撕心肺裂的求饒聲戛然而止,監斬官人頭落地。

  • 2 # 無筆

    故事的開始要從不是主人公的藍玉開始。藍玉是當時一個很著名的將領,他打了很多的勝仗,而且也有了很多的軍功,可以說是為國家貢獻了很多,所以說這樣優秀的人在哪裡都少不了誇讚的,再加上一些官員在皇帝面前經常誇讚他,這讓藍玉在當時的名氣十分的大。每一次戰爭都可以獲得一些戰功,為國家的太平做出自己的貢獻,出一份力。

    但是歷史就是這麼的讓人猜不到,太子年紀輕輕就死掉了,朱元璋無論是作為父親還是作為一國之君都非常地傷心了。但是接下來朱元璋還是面臨一個爛攤子,那就是黨派之間的鬥爭,擁護太子的一幫人的勢力即將要蓋過自己的孫子,那怎麼得了,一定得想辦法除掉他們的,但是藍玉也屬於這個行列,這讓朱元璋這個愛惜人才的人有點猶豫了。

    果然權力大到一定程度可以隨著自己的想法做事啊,那些官員說不定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下令殺掉,在那種時代除了皇帝,普通人的生命還真的由不得自己啊。還好我們現在是個法治社會,領導人也會受著多方面的限制來治理我們這個社會,我們的生活也順遂了許多。大家覺得筆者說的對嗎?

  • 3 # 蟈蟈的文史原創

    題目所說的這位詩人,名字叫孫蕡,洪武時期的進士,少即聰慧,書無所不讀,寫詩從來都不用起草稿一氣呵成,詩文頗有魏晉風度,鄉間人都很尊敬他,尊稱為孫先生。授工部織染局使,長虹縣主簿。召入,為翰林典籍,與修《洪武正韻》。出為平原主簿,坐累逮繫,旋得釋。起為蘇州經歷,復坐累戍遼東。

    也許他的運氣不佳,他因詩文有才而進入官場,又因詩文才能而讓自己送命。這一切都是因為藍玉。

    藍玉,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將領,有勇有謀,英勇善戰,於捕魚兒海戰役中大坡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後被封永昌侯,拜徵虜大將軍,拜大將軍、涼國公。可謂是春風得意,一路飆升。但隨著官職地位的提升,以及自己的戰功赫赫,使得其居功自傲,對待朱元璋的態度傲慢,目空一切不把其他官員放在眼裡,手下橫行霸道,無法無天。藍玉北征南返時,夜達喜峰關,因守關官員沒能及時開關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後經過審訊,獄詞認定其與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定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謀反罪將其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

    而上面說的孫蕡就是因為其曾經給藍玉而論罪處死。你說冤不冤。在行刑的時候 ,孫蕡吟了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朱元璋在得悉孫蕡臨死時吟的這首詩後,大發雷霆,知道自己殺錯人了,一個仇視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在臨死前不罵上幾句,反而寫出如此的詩句。朱元璋怒對監殺指揮:何不早奏?將監殺指揮處死。其實是朱元璋為了掩人耳目而已,孫蕡和監殺指揮都做了替死鬼。

  • 4 # 離上青

    這首五言詩是:“鼉(tuo第二聲)鼓三聲急,西山又日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朱元璋因為犯人臨終吟了一首詩,殺害了監斬的官員,這件事並非來自野史傳說,而是有明文記載的歷史事件。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來看,這件事發生於藍玉案時期,主角的名字叫做孫蕡。

    孫蕡被斬是因為他在藍玉的畫上題了幾個字,被人誣陷是藍玉的黨徒,以謀反罪處死。朱元璋看到他的絕命詩之,認為後這是一個人才,所以遷怒監斬官員,將他們全部殺害。實際上這起悲劇的罪魁禍首是朱元璋,監斬的人只是執行上面的命令,並不是他們害死的孫蕡。

    孫蕡的仕途經歷

    孫蕡是一個才子,明朝嶺南文人的代表之一,入朝為官之後,孫蕡的官運並不順利。他一生三次進入仕途,每一次都被牽連處理,第一次是罷官,第二次是流放邊疆,第三次直接被斬首。洪武三年的時候,孫蕡考取進士開始走進仕途。因為沒有政治資源,孫蕡一直在翰林的位置遊走,偶爾被外放做小官。孫蕡第一次做實權官是縣主薄,主薄相當於現在的祕書,只是一個輔助性下層官職。在做平原主薄的時候,孫蕡被同僚的案件牽連,罷官抓進了監獄。

    後來孫蕡認識了藍玉,成為了藍玉的座上客,藍玉是一個粗人,卻喜歡附庸風雅,對於大文豪孫蕡很喜歡。孫蕡在藍玉家的畫上提了一首詩,攀上了藍玉這棵高枝。然而孫蕡並沒有等到升官發財的到來,就再一次被藍玉謀反案牽連。藍玉案前後牽連了1.5萬人被殺,孫蕡只是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根本就不夠起眼。在斬首的當天,孫蕡在刑場上吟了一首悲憤的五言詩,隨後就被劊子手殺害。

    藍玉案本身就是一個冤案,被殺的1.5萬人裡面,真正謀反的恐怕不到15人,臨刑的時候人人都會喊冤枉。這些人裡面才子數不勝數,監斬官如果聽到有人喊冤就找朱元璋報告,恐怕早就被朱元璋殺害。不管是孫蕡被冤枉殺害,還是監斬官被濫殺,罪魁禍首都是朱元璋本人。朱元璋為了一己私慾,前後屠殺了數萬人,孫蕡和監斬官也只是朱元璋加強皇權過程中不起眼的幾個犧牲品罷。

  • 5 # 史味人生

    孫蕡此人深受清朝小編的喜歡,竟然為他作了兩個傳記,大概是因為在明朝文人中孫蕡的詩屬於上乘之作。

    清朝小編樑維樞編撰的《玉劍尊聞》第十卷寫道:

    清初小編錢謙益編撰的《列朝詩集·孫蕡傳》中所載:

    高皇(朱元璋同學)問監殺指揮,孫蕡死時何語?以此詩對。高皇怒曰:‘何不早奏!’竟殺指揮。

    這兩部“野史類”傳記中都提到了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意思是太陽快要下山了,快要開始行刑了,刑場上的敲鼓人急急的敲了三下鼉鼓送我上路。可惜黃泉上沒有客棧,我今晚住在哪裡呢?

    抒發了孫蕡悲憤中略帶詼諧的諷刺幽默,據《列朝詩集·孫蕡傳》記載,朱元璋聽聞這首詩,怒問監斬官,有此才子,為何不再次上報,然後把監斬官斬首。

    孫蕡的為官生活也是很倒黴的,原本是一個頗具“魏晉風骨”文人,進士及第之後為翰林典籍,與修《洪武正韻》。陶醉於編書中,不問世事,這原本是文人最好的結果。

    可惜事與願違,好景不長,明初兩大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讓孫蕡的人生幾經波折,最後慘死。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孫蕡因與宋濂有點交情被貶到京師望都門修城牆,這個時候孫蕡樂觀的心態和文采起了作用,將日常編為粵曲,時時吟唱。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聽說後,召他吟唱,見他頗有文采,句句忠君愛國之情,官升蘇州經歷。

    似乎又要一番平步青雲之旅,可是命運的漩渦再次把孫蕡捲了進去。洪武26年,藍玉案發,牽連之廣,競達數萬人,被斬首者就有1.5萬人,可憐的孫蕡原本和藍玉關係一般,純粹是同朝之誼,但是就因為孫蕡曾經為藍玉題了一幅畫,被認定為“藍玉黨羽”,立斬無赦。

    被斬首前,孫蕡唸了上面那首詩,慨然赴死。朱元璋聞聽此事,大發雷霆,將監斬官一併斬殺。

    孫蕡固然是因為藍玉案而死,但是“朱元璋怒斬監斬官”一事屬於野史性質,大概是黑朱元璋成為了風氣吧,真假難辨。

  • 6 # 小鎮月明

    我們先來說一下,為何本來好好的監斬官會因為孫蕡的一首詩而活生生地被朱元璋送給孫蕡一同陪葬了呢?

    隨著詩句的擲地有聲,孫蕡的腦袋也在劊子手的手起刀落下滾到地下。朱元璋頗識孫蕡這個人的文采,心中不禁想到:此人定會在臨死前有遺言發出。於是之後便詢問監斬官,”孫蕡死前留沒留下什麼遺言啊?”

    監斬官也是沒有腦子啊,不加任何思考就將孫蕡的這20個字原封不動地讀給朱元璋聽,朱元璋雖說沒有讀過書吧,但是也畢竟不是文盲,他能聽得出此詩的好壞善惡。這明顯就是再諷刺明朝恍若“西山殘陽”一樣苟存殘息了嘛?(另一種說法是孫蕡自己收到莫大的冤枉而突發感慨)朱元璋肯定是要生氣的啊。

    至於孫蕡被殺,那是根本和他臨死所作的詩沒有半點兒關係的。孫蕡終其一生,可謂是“兩起兩落”。孫蕡早年因為文采橫溢、頗具墨水而順利走上科舉制的高峰,考取進士,光耀門楣,不負苦讀,後來孫蕡在“明朝第一文臣”宋濂的推舉下,幸得朱元璋賞識,步步高昇,但是高升之後的孫蕡卻仍然直來直去,不偏不倚。因此也是招來了莫多的仇視報復。

    正巧孫蕡那時寫了一首詩,本就普普通通的一首四言絕句,卻被朝堂之人以“反明”罪名誣陷到了監獄。畢竟孫蕡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啊,哪怕在祕境,也是繼續吟詩作曲,好不痛快!幸得再次被朱元璋原諒釋放。重新迴歸的孫蕡因為“不改直性”再次惹得權臣誣陷,這次孫蕡直接就被朱元璋發配到了遼東,這一次孫蕡再也沒有回來。

    在孫蕡被搭配的這段時間,不巧爆發了“藍玉案”,錦衣衛在搜尋藍府時,意外發現孫蕡送給藍玉的一副畫作。朱元璋針對藍玉那可是“有關係者,不論大小,不論多少,盡數皆殺”。孫蕡因此“罪上加罪”,無辜被殺。

  • 7 # 圍爐煮酒話春秋

    這個故事出自《列朝詩集·孫蕡傳》,說的是朱元璋因為擔心有人反他,就興起冤獄,結果詩人孫蕡(fén)就因為藍玉謀反案而受到牽連。又因為孫蕡臨終前作的一首詩,負責處死孫蕡的官員也戲劇般地被處死。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孫蕡考上進士之後不久,宋濂便舉薦他擔任工部織染局使,中央部級屬員,起點已經很高了。不久之後孫蕡就調任翰林院,負責編修《洪武正韻》,可以直接跟皇帝有接觸了。如果按照這個形勢繼續下去,孫蕡前途無可限量。可命運捉弄人,誰又能知道這既是孫蕡的起點,也是他的巔峰,因為自那之後,孫蕡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開始是胡惟庸案的爆發,宋濂父子數人牽扯其中,宋濂的幾個兒子被殺,他本人在馬皇后的救助下才得以倖免。但是孫蕡作為宋濂的裙帶關係,也被牽連並被髮配去修長城。修長城可不是像現在搞建築那麼簡單,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過人的毅力,這基本就是個死刑。

    但是孫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在工作之餘,他時常寫詩,還常常自己創作粵語歌曲,自演自唱,受到工友的一致好評。久而久之,孫蕡的事蹟就被管事的官員發現了,官員對於孫蕡的才華很是欣賞,也配佩服他的為人,便上奏請求赦免孫蕡。就這樣,孫蕡很幸運地被赦免,還被派到蘇州當了一個八品的小官。

    孫蕡這一次依然沒有氣餒,因為只要熬過了發配期,還是可以回去,可命運再一次戲弄了他,這一次是因為藍玉案。藍玉是朱元璋的養子,因為叛亂被朱元璋所殺,因為藍玉案受牽連的人達數萬之多,孫蕡就在其中。可是孫蕡跟藍玉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牽連到他呢?

    原來,孫蕡在京做官的時候,雖然跟藍玉並沒有什麼交情,但畢竟同朝為官,多少有點人情往來。有一次孫蕡到藍玉家中慶祝喜事,將一副有自己名字落款的畫送給了藍玉,藍玉案爆發之後,朝廷在藍玉家中搜出了這幅畫,孫蕡因此而受牽連,被判處死刑。

    雖遠在遼東,但是他還是被解押到京城接受死刑。在行刑之前,孫蕡脫口而出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吟完這首詩之後,孫蕡康概赴死。有心人記下了他的這首詩,並將這首詩傳播開來。不久之後,朱元璋也聽到了這首詩,他就詳細瞭解了當時的情況,並將負責監斬孫蕡的官員全部招來,問他們說,此人有如此才華,為何不上奏,還是把他給殺了。官員無以為對。朱元璋勃然大怒,將監斬官員全部賜死。

    如果說孫蕡的死情有可原,那麼監斬官員的死可真是比竇娥還冤,明明是按照上級指示行事,可偏偏還是沒讓領導滿意。可是這就是政治,也許一個人的死跟皇權的穩定比起來,簡直就不是個事兒。但是因為朱元璋突然爆發的愛才之心,而讓另一群人因此而喪命,這就沒大多必要了。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察,畢竟《列朝詩集·孫蕡傳》不是正史,就算是正史,也不一定都可信,所以我們權且當個故事聽一下就好。

  • 8 # 三叔小記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這句話用來說這件事十分的貼切。神仙自然是朱元璋,打架自然是朱元璋殺藍玉,小鬼就是被譽為嶺南詩宗的才人孫蕡(fén),遭殃就是受藍玉連累,被砍了腦袋。

    洪武年間爆發過四個著名的事件,第一件是胡惟庸案,第二件是空印案,第三件是郭桓案,最後一件則是藍玉案。

    藍玉案發生時間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份,錦衣衛指揮使蔣瓛揭發藍玉,告他謀反。由此,朱元璋重拳出擊,殺藍玉,該抄家的抄家,滅族的滅族。波及面(被殺的人)多達1.5w。

    5月份朱元璋頒佈《逆臣錄》,到9月份,朱元璋正式頒發《赦藍黨胡黨詔》,裡面有句話在說:

    特大誥天下,除已犯已拿在官者不赦外,其已犯未拿及未犯者,亦不分藍黨、胡黨,一概赦宥之

    赦宥?意思是寬恕,赦免。

    這意味著武將的所有權力被牢牢的掌控在朱元璋一個人的手裡。武將集團徹底覆滅,否則哪裡有朱棣南下的事兒?

    藍玉高個子,富有謀略,很有大將之風,但為人傲慢,自傲。駕馭得了,用得好,藍玉就是一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刀,但駕馭不了,刀會反向。

    跟隨朱元璋一起打江山,坐江山的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時值壯年。素來有嫡長子潔癖的朱元璋挑選皇長孫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能駕馭藍玉這一潑人?

    所以,神仙打架,朱元璋殺藍玉。改變戰略,為朱允炆鋪路……什麼挑選都城,什麼徹底剿滅北元勢力,這是次要的。

    偏偏小鬼孫蕡運氣不好,碰上了。

    孫蕡作為遠近聞名的才子,曾為藍玉作詩題畫過,在抄藍玉家的過程中,被發現了。自然而然,孫蕡被視作藍玉黨,進入死亡名單。

    當時的孫蕡正在遼東戍邊,在遼東施加死刑,臨刑前,孫蕡悲壯高歌: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鼉鼓是揚子鱷的皮做成的鼓,所以整首詩的意思就好理解了。鼓聲短而急促,行刑人員已經敲了三次,時間快到了。我馬上要奔赴黃泉,但是黃泉這一條路上,沒有一家旅館客棧,今天晚上我住在哪裡?一條路走到黑,哪裡有停歇之地?

    鼓聲響,詩高歌,急促,急促,急促……悲涼悽清極了。

    這一個故事記載在《碧裡雜存》之中,作者是董谷,正德十一年的舉人。該書記載了明初的君臣逸聞。裡面交代結局!

    孫蕡的這首詩傳到朱元璋那裡,朱元璋一聽,孫蕡是有才之士,錯殺了他(他不是藍玉黨,這是一場文字獄)。朱元璋問監斬者,問他孫蕡死前,說過些什麼?他把這首詩原原本本的告訴朱元璋,朱元璋頓時生氣,怒道:“為何不早說?”然後誅殺掉監斬的人。

    最終,還是門生黎貞收斂孫蕡的屍首。

    《碧裡雜存》小說成分很大,孫蕡被殺是真,朱元璋質問是假,寧肯負天下人是封建帝王的本色,怎麼會提這件事?就算錯殺,在帝王眼裡也不算什麼……

    或許朱元璋拿人出去頂鍋吧,因為孫蕡在文人出名。

  • 9 # 藍風破曉

    朱元璋是布衣天子,曾經殺了不少“敵人”,也殺了不少自己的官員,光是明初四大案,每次殺的人數都是以萬記。

    有個被殺的犯人很特殊,叫孫蕡(fen),死前作了一首詩,很有幸,後來被朱元璋發現了,於是,曾經的監督殺人指揮被老朱殺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殺了指揮一人,不是殺了所有在場官員)

    這個犯人臨終前,做了一首詩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列朝詩集·孫蕡傳》。

    (藍玉)

    說,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跳過兒子這一序列,直接選了朱標兒子朱允炆為太子。此時,朱允炆才15歲,明顯的,缺乏掌控能力,於是朱元璋在思量如何讓那些“權臣”們心甘情願服從朱允炆。

    要想讓大傢伙服從小朱允炆,這事確實不容易。像藍玉這一夥人,軍功很高,能力卓越,隨便露兩手,隨便振臂一呼,都可能帶起大風大浪。

    終於,朱元璋抓住了機會,有錦衣衛彙報說藍玉有謀反的跡象,於是乎,暴風雨來了,藍玉及所有和藍玉有牽連的人都進了大獄,一個一個被送去了閻王殿。

    此時,有一個人被牽連進去,非常冤枉,那個人叫孫蕡。只是因為孫蕡給藍玉畫過一次畫像,就此命運發生了轉變。

    孫蕡被斬首前,問其有何話說,孫蕡什麼也沒說,只是作了一首詩並且唸了出來:“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詩符合當時的環境,也說出了自己的無奈。當下,監斬官員等人將這詩記錄了下來。

    一段時間後,由於這詩寫得確實不錯,傳來傳去,到了朱元璋那裡,老朱文化雖然不高,但好詩,老朱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看到這樣精彩的詩,老朱連聲稱“秒”,再一問,得知此人已經被殺。於是叫來了監斬總指揮。

    監斬指揮來了,有點戰戰兢兢。老朱問道:“這詩是孫蕡作的嗎?”

    監斬官說道:“是,是的。”

    朱元璋繼續問道:“他犯了什麼罪啊!”

    監斬官說道:“給藍玉畫了一幅畫!”

    “僅此而已?”

    “僅此而已!”

    朱元璋大喝一聲:“既然如此,人家只是畫了一副畫,而且又那麼有才,為何不來早早彙報,再做決斷?”

    看到老朱的樣子,監斬官員的汗就下來了。但是,汗下來也沒用了,因為接下來朱元璋安排人把監斬官送上了黃泉大道。孫蕡死得冤,其實,這個監斬官死得也很冤。

    孫蕡(1337—1393),字仲衍,號西庵,廣東順德人。生在元代,性格豪爽,人很聰明。寫詩文時,常常能夠一揮而就,很少打草稿。

    此人從小儀態不凡,具有魏晉風骨。當地人都很尊敬他,稱他一聲“孫先生”。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孫蕡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先是做了長虹縣主薄,後來做了翰林典籍,修書《洪武正韻》。再後來,做了平原主薄,然後先後去了蘇州和遼東做官。

    孫蕡的一生,沒有大錯,只是能力太突出,意外地給藍玉畫了像,就此陪伴藍玉去了陰間,確實可惜。當然,可惜的還有監斬指揮。

  • 10 # 秉燭讀春秋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uan)告發明朝開國將領藍玉謀反,朱元璋接報大驚失色。

    朱元璋為何驚慌失措呢?

    老朱知道藍玉的能量和家族勢力。藍玉是鄂國公常十萬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藍玉是太子妃的舅父,也就是說,太子朱標的“外戚集團”很威猛。

    藍玉作戰也很威猛,曾在捕魚兒海之戰大破北元,把殘元勢力趕到了漠北。

    讓老朱驚慌失措還不僅如此,藍玉的勢力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之前老朱有意打造藍玉做太子朱標的“首輔”。對藍玉的勢力是助長而非打壓。

    但是隨著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標是在1392年去世的,藍玉被殺前一年),事情出現了轉機。老朱出於為了孫子朱允炆稱帝后江山的穩定,決心在有生之年為孫子剷除功臣集團。(腦補老朱給孫子一根長滿蒺藜的樹枝故事)。

    恰在這節骨眼上,有人告發藍玉謀反,說實話,敏感時期擱誰也驚慌。

    老朱果斷誅殺藍玉,並把他剝皮做成了“人皮”標本,抄家、滅三族。藍玉一案,誅連蔓引竟涉及一萬五千餘人。

    這一萬五千冤死鬼中,有人說著名的“詩畫家”、具有魏晉風度的翰林學士孫蕡(fen音墳)死的最冤。當時為什麼有這種議論呢?

    咱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孫蕡。

    孫蕡(1337~1393年)是廣東南海平步(今順德平步鄉)人。從小愛讀書,長大後,即洪武三年(1371年),34歲時考中進士,隨後進入仕途,官拜工部織染局“司長”。一年後調任京城翰林典籍,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書。

    孫蕡為何被藍玉案誅連被殺呢?

    原來藍玉被抄家時,發現了一張孫蕡為藍玉畫的畫像,畫像下角有題詩和玉章。這竟成了孫蕡通逆黨的罪證。

    本來作為詩畫家的孫蕡為開國功臣作畫是很平常一件事,但在誅殺藍玉無限擴大化影響下,孫蕡被捕入獄也就不奇怪了。

    孫蕡蒙圈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臨刑前,他感慨萬千,口占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當他誦完這首詩後,監斬官和劊子手都笑了。心想,還有這樣的書呆子。臨死前還拽文嚼字。“書記員”在案卷裡記下了這一件趣事。

    當時所有的人都不覺得孫蕡死的冤。然則時間過去了兩年後。有一天,朱元璋閒來無事翻看藍玉案卷,當他看到孫蕡這首詩後,突然有些觸動,他重新查閱了孫蕡的案卷,這才感到孫蕡是被冤殺了。

    當時誅殺藍玉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說實話朱元璋也有點控住不住,人們心裡都有陰暗面,原來藍玉勢力太強大了,仗著皇親國戚作威作福,現在被皇上打倒,人人想下井落石,壓抑太久的人們心理都扭曲變形了。

    有道是“物極必反”,當老朱感覺這事做的有點過的時候,他把監斬官和當時行刑人員召來,問他們當時孫蕡說了什麼話,幾個人回答說“就念了一首詩”。

    朱元璋接著說,為什麼你們不向我彙報。幾個人面面相覷。心說,一天殺成千上百人,孫蕡念首詩有什麼可彙報的?

    朱元璋說:這樣有才的詩人,你們為什麼要殺掉?幾個人心想,不是你讓我們殺的嗎?

    朱元璋接著說。“你們幾個去地下給孫蕡道個歉去吧!於是老朱把所有監斬官和行刑人員全殺了。從這點來看,孫蕡死得一點也不冤,至少有10個人為他殉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熟讀金庸的人才能懂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