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者有道Liu
-
2 # 飄飄乎欲仙
一是因為函谷關相較於山東六國(山東六國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六個國家,崤山位於河南省西部)距離比較平均,不管是韓趙魏老三晉還是現在位於燕遼地區的燕國山東的齊國湖北的楚國,到這裡的路程大致上比較平均。二是函谷關位於崤函古道,從古至今都是陝西溝通外界的主要通道,佔據函谷關就可以得到戰略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古代打仗講究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函谷關離南韓魏國的實際統治區域都不遠,糧食運輸上成本低有優勢,附近更是有著魏國敖倉這種天下名倉,所以選擇函谷關作為攻擊前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二張圖是函谷關附近的地形圖,函谷關位於三門峽,從古至今就是陝西聯絡山東地區的主要通道。
-
3 # 頻山之南
因為攻下函谷關後,可以直入關中,這是最近的路,也是最平坦的路!六國攻秦無非就是三條路可選:北線從山西西渡黃河;中線攻破函谷關;南線攻打武關!六國合兵,必然是大兵集結,北線是呂梁山脈,不適合大軍集結,而且還有黃河天塹,況且突破黃河也不能馬上到達關中,關中北部還有北山;至於東南的武關,路途不但崎嶇,而且武關之後還是秦嶺。只有函谷關外才可以大兵集結,而且路程最近。
-
4 # 尹匡說說說
六國伐秦一共打了5次,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其中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一是秦國地理位置特殊有函谷關重要關口;二是六國心不齊,各懷鬼胎。這次詳細分析一下為什麼六國伐秦總是盯著函谷關來打。
從第一張圖可以看到,目前函谷關位置是在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紅色線條是黃河,黃河西部是秦國,南部是崤山秦嶺,秦國被包在中間。
第一張圖沒有山脈,再看第二張圖,灰色代表山脈,藍色線條是黃河,乍一看是不是秦國全部被黃河和山脈圍死了,不過實事確實如此。
從地圖可以看出,從函谷關口往西到潼水渡口,莽莽蒼蒼長有一百餘里,峽谷兩岸高峰絕谷,峻拔迂迴,只有一條道路在谷底,這是山東(崤山以東)通往關中的唯一通道,號稱函谷天險。
戰果時期,山東諸侯的隆隆戰車要想進去關內,必須從函谷關進去。
當時的造船技術肯定是不行的,戰車數十萬軍隊橫度黃河是不現實的,即便有容易進去秦國復地的缺口秦國也會有重兵把守,搞搞小規模偷襲還差不多,不適合大規模作戰。
如果想從連綿的山脈進去秦國腹地更不可能了,山上沒有路,人能上去就不錯了,糧草輜重,戰車更別提了。
綜上所述,六國伐秦總是盯著函谷關打原因就是如此,如果還有其他更好的進攻路線,六國肯定會選擇的。
回覆列表
這是由函谷關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東去咸陽,西達洛陽、大梁、晉陽、邯鄲的咽喉之地。
戰國時期,數次伐秦,主戰場都在這裡,作為討伐的一方,六國也罷、五國也罷,想討伐秦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勢必是打通函谷關,近逼咸陽城,如果選擇繞開函谷關,則需要多出數倍的行程,對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大部隊行軍,大河大山都是不可逾越的天塹,即便繞過去了,舟車勞頓,以疲軟之士進擊以逸待勞的秦軍,勝算也不大,還有一點,糧草補給也會因為討伐征程過遠出現問題。
綜所上述,討伐秦國的聯軍雖明智函谷關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卻也不得已要為之。唐朝韋應物《經函谷關》寫道:
洪河絕山根,單軌出其側。
萬古為要樞,往來何時息。
秦皇既恃險,海內被吞食。
及嗣同覆顛,咽喉莫能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