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灰太狼44967765
-
2 # 語之助
一位網友的回答很乾脆:寫文章用文言文,說話是大白話。其實這是對的,雖說只是直感,但比語言學家編造的所謂古人也說之乎者也更可信。文言與口語的區別除了比口語更簡約凝練,更重要的是,還人為製造了很多口語中沒有的因素,這就是之乎者也等言文言虛詞。詳細請閱《之乎者也非口語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版
-
3 # 淨心顯性
謝謝邀請!這個瞭解不是很多隻是知道一點點。古代的普通話叫雅言。春秋時期各國(現在的各省各地區)有各國語言,很多時候諸侯們會唔還需要翻譯。到漢朝時,有個叫揚雄的人著有一本《方言》,這時以混合了楚音的關中方言為雅言。魏晉時期,漢士族大夫南遷,這時以混合了吳音的洛陽方言作建康雅音或金陵雅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末(這個時期叫南京官話)。直到清朝吸收了滿語特點的北京方言(增加了兒化音,丟失了去聲。)成為北京官話(即現在的普通話),流行全國,直至今日。(不一定準確只能參考)
-
4 # 知識邊角料
好多朋友都講了,古人只在寫文章時用文言文,日常說話還是白話文。那穿越回古代,我們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交流呢?
答案還是不能。因為古漢語發音和現代漢語發音,基本完全不同。
學界目前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古漢語發音大致分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三個階段。
上古音:西周到漢朝
中古音:南北朝到唐朝
近古音:宋朝到清朝
這三種發音不光與現代漢語發音差別巨大,它們之間的差距也非常大。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歷次南遷,導致了北方漢語與少數民族胡語融合,發音變化。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有語言學家說,今天南方的閩南語、粵語、廣東客家話和江浙吳語還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發音。
比如,古漢語發音中有個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吳語、粵語等方言裡依然還有入聲。
而且,很多我們用普通話讀得不押韻的詩句,該用吳語或粵語,也會變的押韻起來。
記得小時看外公讀書的樣子,與其說“讀”,不如說是“吟唱”,還帶著搖頭晃腦的肢體語言。
漢語自古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書面語言就是所謂文言文。雖然偶爾也有白話化的文字,但真正的書面語言白話化,應該是從魯迅先生《狂人日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