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豬的碎碎念
-
2 # AITg9374
石舫,在古代最早是南方園林的建築,是挖人工湖時,處理挖湖渣土,縮減工程量的一種巧思。在湖心用石塊砌成一個船,把挖湖渣土,堆進船艙,夯實,變成石舫,並在石舫上建亭子舫頂,分水河流,形成都江堰似的分水嘴。並伸進湖心,作為觀景平臺。可以遮雨。釣魚。
但這是江南設計。後來北方皇帝,非要生搬硬套。把這種形式搬到北方。然後就搞笑了。
挖人工湖調節北方乾旱氣候蓄積雨水是對的。但國家財力有限。
花了天量的錢,“分水嘴"的實際功能砍掉了。從一個縮減工程量的巧思,變成了勞民傷財,花掉了北洋水師的大量經費,只慈禧過個生日。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北洋水師一敗塗地。慈禧萬壽無疆。
在外國傳教士的忽悠之下,清朝的海軍夢被葬送。
中國文化極為絕妙含蓄,古語道:野渡無人舟自橫,在園林之中建石舫往往是一個有寓意的象徵意義,證明我的水是活的,是可以泛舟的,在“舟自橫”中,突出“野渡無人”的境界來。故而在一些皇家園林中也開始建造石舫來附庸風雅,就拿北京舉例,北京現存下來的石舫,一共有隻有三處,一處在北大未名湖畔,一處在圓明園遺址之中,但這兩處石舫早已被兵火毀壞僅存船身,而只有頤和園的石舫,保留了整體的外觀。
為了給題主加深印象,筆者親自探訪了頤和園的石舫,咱接下來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石舫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即為1755年。其原型是乾隆下江南時乘坐的安福艫,船體乃用巨石雕成,全長三十六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整個石舫渾然一體,但在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燬。
光緒十九年即1893年,按慈禧重建此地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築。並取河清晏之義,取名清晏舫。
在發一下清末老照片,下圖1是被英法聯軍燒燬後還未復建的石舫,後面是清代復建後的樣子。
說到這,很多人相信都會產生一個錯覺,就是以為朝外這一邊是船頭,其實並不然,因為在這一邊可以清晰地看到船舵,您見過把船舵裝在前頭的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