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藤樹先生
-
2 # 世界淺談
我是淺談,我來回答!
馬島問題一直都是阿根廷與英國的心結,彼此之間也因為這座小島爆發過戰爭,
雖然這場戰爭最終以英國獲勝阿根廷慘敗收場,但是這些年來阿根廷一直都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
我們開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如果按照大陸架劃分的話馬島應該屬於阿根廷大陸架的延伸,因為阿根廷距離馬島只有區區500公里,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距離馬島足足有10000公里,因此從地裡位置上看,馬島理應屬於阿根廷。
但是實際情況又有所不同,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世界,因此馬島一直都在英國的實際控制之下。
阿根廷雖然有訴求,但並沒有對這塊貧瘠的土地表現出來太大的興趣。
這一時期英國和阿根廷彼此之間可以說是相安無事的。
但是隨著馬島周邊的油氣資源被英國發現,阿根廷對待馬島主權的態度也隨之發生改變。
而這也是英國與阿根廷爆發戰爭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阿根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慘變為發展中國家的國家。
一戰前阿根廷收入水平一直維持在歐洲前十,即便是二戰後阿根廷也屬於中等發達國家,
但是隨著阿根廷政府痴迷於私有化,將本來的優勢產業全部私有化,美國資本趁機大量湧入,現在阿根廷的糧食產業和畜牧業仍然掌控在美中國人手裡。
最終的結果就是阿根廷政府失去了對國家經濟的管控能力,
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全國,至此阿根廷的經濟一蹶不振。(因為只有阿根廷經濟崩潰,外國資本才可以以更低的價格收購其產業)
馬島海戰爆發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阿根廷想轉移國內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
至於哪些國家支援英國,哪些國家支援阿根廷,其實一目瞭然。
英國是美國的近親兩個國家本就是一家人,這種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的關係,就決定了美國的立場。
美國的立場決定了,那麼歐盟的立場也就決定了,更何況英國還擁有著“北約”和“歐盟”兩個成員國的身份。
再說當時北約都在團結一心的與蘇聯搞對抗,根本就不可能因為阿根廷鬧分裂。
阿根廷支持者也很明顯了,雖然美國在阿根廷有經濟利益,但很顯然不會站在他一邊,因此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支援阿根廷的自然是蘇聯了。
-
3 # 歷來現實
馬島是阿根廷人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簡稱,英中國人是世界上第一批登上該島的人,1765年英中國人登上馬島並開始定居,把它叫福克蘭群島。
西班牙人在對阿根廷進行殖民統治的時候,曾經短暫佔領過馬島,被英中國人趕了出去。1841年英國開始對該島進行行政統治,委派了總督。島上居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英中國人。
馬島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距離英國本土太遙遠,英中國人很少有人願意去那裡定居,英中國人覺得維護馬島安全支出那麼多的軍費也不值得,所以英國政府有想放棄它的考慮,試圖就此跟阿根廷人進行接觸。但同時又怕在國內引起政治風波,談判一直在高度機密的狀態下進行。
為了轉移國內的不滿情緒,加爾鐵裡在軍中夥伴的慫恿下決心武力佔領馬島。加爾鐵裡認為,反正英中國人對馬島主權的態度已經動搖,馬島離開英國本土又那麼遙遠。只要阿根廷武力佔領,木已成舟;英中國人也無可奈何,不會動真格打仗。
而佔領馬島卻可以提高加爾鐵裡的個人威望,有利於加強自己的獨裁統治。
撒切爾一聲令下,皇家海、空軍浩浩蕩蕩奔赴福克蘭群島(馬島),阿根廷軍隊怎麼是英國軍隊的對手。儘管阿根廷佔據了天時地利,但苦戰兩個多月還是戰敗,馬島又回到英中國人手中。而加爾鐵裡也偷雞不成蝕把米、弄巧成拙,因為戰敗而倒臺。
在馬島(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阿英雙方誰的支持者多呢?都說得道多助,佔理的一方支持者自然就多,我們就看看雙方聲稱自己擁有馬島主權的依據和理由。
後來西班牙雖然把法中國人建立的居民點都買走了,但這些定居點被美中國人摧毀,從1841年英國正式對福克蘭群島實行行政管理,島上當時1800人都是英中國人。
因此,無論是按照國際上關於領土的定義(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還是按照聯合國憲章關於主權爭議應當由爭議地區的居民自行決定的原則。英中國人對福克蘭群島(馬島)的主權都無可爭議。
阿根廷這邊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第一,馬島離阿根廷最近,屬於美洲,應該是阿根廷領土。第二,西班牙當時控制過馬島,阿根廷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走了,阿根廷自然要繼承西班牙佔領過的馬島。而且全世界的殖民地都瓦解了,馬島作為殖民地應該讓阿根廷收回。
對此英中國人說,如果不顧島上居民的意願把福克蘭群島讓阿根廷統治,那不是消滅殖民地,是製造新的殖民地。
在阿英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爆發衝突後,世界各國紛紛表態,形在阿英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爆發衝突後,世界各國紛紛表態,形成了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是英國作為一個有殖民史的國家,用戰爭解決衝突會激起全世界歷史上被殖民過國家人民的反對。
再說,作為一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英國應該為維護世界和平做表率,有事坐下談,怎麼能帶頭用戰爭解決問題呢?
美洲的大多數國家如巴西、委內瑞拉、烏拉圭、祕魯等國就是持這樣的觀點,堅定站在阿根廷這邊。
同時還因為這些國家和阿根廷實鄰居,大家都是發展中國家,歷史上大都被西方國家殖民過,報團取暖,同命相憐。
美洲國家只有智利的皮諾切特軍政府明確表示支援英國,還為英國收復馬島的軍事行動在各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援。智利政府這麼做是因為它和阿根廷歷史上有恩怨,在關鍵時候對阿根廷落井下石也不奇怪。
另一種觀點認為阿根廷做得不對。他們認為維持現狀是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也是國際公認的準則,阿根廷不應該首先發動戰爭,用武力解決爭端。
美國當時對阿根廷的加爾鐵裡獨裁政權是支援的,美國當時要利用加爾鐵裡政權遏制阿根廷的左派。在馬島戰爭爆發後,美國不願意得罪加爾鐵裡,但英國更不能得罪。因此美國在馬島戰爭開始的時候,表面上沒有表態。但在行動上卻為英中國人攻打馬島提供了許多支援。
-
4 # 薩沙
這次薩胖去阿根廷,聽到本地人堅定地說馬島是阿根廷的。
其實就地理位置來說,馬島距離英國十萬八千里,距離阿根廷則近在咫尺,確實更像是阿根廷的領土。
至於馬島領土糾紛,主要是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後遺症。
歷史上,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最早殖民的應該是法中國人。
但英國在最強大的1833年確定了對馬島的殖民統治。
獨立以後,因為馬島的重要戰略和經濟意義,阿根廷一直宣稱擁有島上主權。
馬島戰爭,主要是阿根廷獨裁軍人領袖加爾鐵裡的軍事冒險,以轉移國內民眾對於經濟迅速衰退的不滿。當時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達到19.2%。
經濟的困境是加爾鐵裡解決不了的,只用打仗。
當時英國經濟也繼續衰退,放棄了大量的殖民地,軍隊實力減弱到以往的十分之一,只剩下1艘航母也準備退役。
而阿根廷具有一直強大的空軍,具備和英國正面對抗的實力。
況且英國距離馬島十萬八千里,而阿根廷距離馬島只有500公里,簡直就是以逸待勞。
那麼,當時國際形式如何?
首先,美國和當時大部分歐洲國家自然是支援英國的。
英國是美國和大部分歐洲國家的盟友,阿根廷和這些國家關係則很一般。
當然,這些國家表面上宣佈保持中立。
其中法國的地位最獨特。
從戰略考慮,英國被阿根廷惡整一下,對法國未必沒有好處。但是,由於都是北約盟國,加上美國的壓力,法國也不能支援阿根廷。當時法國出售給阿根廷包括飛魚導彈、超級軍旗戰機在內的大量武器裝備,還有一些訂單還沒有交付完畢。
在英美壓力下,法國只得藉口中立,中止交付武器。如果法國將更多的飛魚導彈交給阿根廷,英國海軍有可能被擊敗。
其次,南美國家則幾乎都支援阿根廷。
除了剛剛和阿根廷爆發過邊界衝突的智利,幾乎所有南美國家都支援阿根廷。
這也不復雜,他們雖獨立,但仍然受到強國的左右,經濟和軍事受到很大的牽制。
阿根廷如果能夠將英國打敗,退出馬島,對於南美國家徹底擺脫強國的影響是有很大好處的。
最後,蘇聯、中國和其他國家。
其實阿根廷是南美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並不高,經濟上聯絡也不多。
蘇聯、中國和其他國家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保持中立態度,不在乎誰獲勝。
另外,加爾鐵裡政府是反共的,曾經和美國保持密切關係,蘇聯和中國當然不會支援他。
至於中國,當時正好在改革開放初期,大裁軍發展經濟,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管阿根廷和英國的軍事衝突。
-
5 # 大國布衣
說白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最終也落足於人性的交割,話語權在哪位領導人手中,自然也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人的主觀判斷,但是綜合考慮並不見得合情合理。
關於這次戰爭的規模,也可以說是冷戰時期最為龐大的一次,當時戰爭狀況的激烈程度,也相當的壯觀。當然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戰爭主要以海戰和空戰為主,當時也有很大的學習和參考價值。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自然不肯放過這樣絕佳的機會,名義上不能發動戰爭,但是可以充分的動用這次機會。
也在當時英國的航母剛放出驅逐艦的同時,對航母編隊進行了干擾預警,同時也對阿根廷彙報潛在的危機,當然阿根廷也很快做出了反擊和迴應。
(加爾鐵裡)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掉以輕心,讓阿根廷的加爾鐵裡大跌眼鏡的是,美國居然站在了阿根廷的對立面。就在阿根廷和英國宣戰的同時,美國也採取了相應的制裁措施,具體的表現就是武器方面全面禁用運輸。
更令阿根廷絕望的是,同時也禁止其他國家向阿根廷銷售武器,這樣可相當於釜底抽薪,要了阿根廷的老命。
(馬島戰爭是撒切爾夫人與美國總統里根)
具體的表現在,美國為英國國提供了足夠的航空燃料,與此同時,也同蘇聯對於阿根廷的支援一樣,美國對於英國有大量的情報資訊提供,同時也輔助以當時先進的海底聲吶作戰系統,與此同時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對英國的強力支援。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武器關鍵引數的暴露,就意味著很容易被敵方掌握到武器的軌跡行蹤。
阿根廷當時用來擊沉英國艦艇的飛魚導彈,雖然在前期取得了不少的優勢,但是並不見得在後期也能夠發揮同樣的作用。
其他國家對於雙方勢力的支援,也還是很容易區分的,當然南美洲除了智利之外,都對於此次的阿根廷的馬島問題表示支援。
阿根廷對於馬島問題的訴求,也牽涉到許多大國的利益,要說誰支援誰的問題,就看參與的國家能從這場戰爭當中得到什麼了。
-
6 # 文物樑子
馬島問題不是問題,是實力。
如果馬島之戰阿根廷獲勝,那是天經地義的理所應當!作為第三世界國家,可喜可賀。
馬島之戰失敗的唯一原因是阿根廷沒有進行充分的軍事與物資準備,也沒有進行周密的長期的外交準備。阿根廷被英國的大哥美國狠狠坑了一把,使阿根廷從那時(1982年)起,沒有恢復元氣。
至於說,英國取勝是“競技號”航母發揮巨大作用,那只是一個方面。如果阿根廷能在佔領馬島之後,迅速調集足夠軍隊和彈藥,也會讓英國喝一壺。英國距離13000海里,阿根廷只有600海里,20倍。這就是英國航母艦隊發揮作用。
閃電行動得手後,沒有迅速進入持久戰態勢,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旦英國封鎖馬島200海里,阿根廷只能乾瞪眼。
至於說沒有人幫阿根廷,是隔靴搔癢。阿根廷缺乏準備以外,另一個因素就是缺乏決心。而加爾鐵裡總統發動戰爭的目的之一是獲得阿根廷民眾主持。雖然出身軍人,但不是軍事家。沒有把收回馬島視為民族復興大義,沒有做長期考慮。
撒切爾更沒打過仗,但她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她手中有長矛,加爾鐵裡只有一把匕首。
如果讓俄羅斯干,那就是探囊取物!
-
7 # 琅琊利劍
其實,這個問題挺簡單的,阿根廷肯定是會被華約國以及與他有盟友關係的部分南美洲國家支援,英國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北約國家支援他。
其實,早在1982年,阿根廷和英國就馬島進行了長達74天的戰爭,最終戰爭的結果是以阿根廷失敗告終,英國的海陸兩棲立體攻擊讓阿根廷實在吃不消,失去了對馬島的控制。
其實,這場戰爭的初衷並不是阿根廷想要拿回馬島的控制權,讓馬導真正屬於阿根廷,主要還是因為當時阿根廷的經濟處在一個非常崩潰的邊緣,物價高漲,通貨膨脹嚴重,而且當時南美洲的政權都控制在軍人手裡,阿根廷也不例外,當時阿根廷的領導人,加爾鐵裡將軍任務為搞經濟,短時間內是無法獲得阿根廷人的支援的,所以不如通過打一場,奪回領土主權的戰爭,來提高民眾對自己的支援力,於是就想到了馬島。
馬島全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之前曾被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進行過殖民,他們之間互相驅逐和輕易,後來英國重申了對馬島的控制權,二戰結束之後,全世界的國家都開始紛紛獨立,一些國家也開始和殖民者們談判,要求他們歸還自己的土地,阿根廷也想加入其中。
其實,阿根廷的空軍,還是美國提供的訓練,軍事素養不低,只不過因為蘇聯要進口阿根廷的糧食,所以蘇聯支援阿根廷,最後,美國只得,對英國和阿根廷進行武器進醫院,不過顯而易見的是,英國擁有完備的國防體系,可以自己生產武器,但阿根廷只能依賴進口,這樣一來,阿根廷根本和英國耗不起,這也是最終阿根廷失敗的重要原因。
-
8 # 孤客生
英國曾經有個名號叫做日不落帝國,說是凡太陽普照之地,皆能看到他們的國旗飄揚。
但是這種輝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卻慢慢成為了歷史。
在二戰中經受了德國的摧殘後,英國從一隻體力雄壯的猛獸變成了一隻奄奄一息的病獸,然後在美國這位新興霸主的新一輪壓制下,英國無法再繼續保持以往的尊榮,只能選擇拋棄自己身上一些累贅的部分,以另一個姿態迎接新時代。
被英國拋棄的殘軀有很多,其中對英國比較重要的是他們的印度殖民地。
印度殖民地的經濟十分繁榮,曾經佔據了英國經濟總量的40%,而曾經的印度殖民地並不止現在的印度,當時的印度殖民地還包括了現如今的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家。
除了印度之外,他們在其他幾大州也有著大大小小的殖民地被他們無奈地拋棄了。
被英國所統治的馬島在英國拋棄了許多殖民地的時候,他們也保留了對於少部分殖民地的掌控,這些殖民地中包括了位於南美洲、後來引發英國和阿根廷衝突的馬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馬島的面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總面積是12200平方公里,只比北京的總面積小了一點,是一個由兩個大島以及700多個小島組成的群島。
馬島在歷史中曾受過阿根廷以及不少歐洲國家的統治,在歷經角逐之後,馬島最終落到了英中國人手中,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
在馬島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時候,阿根廷方面對此拒不承認,那時候雖然他們打不過英國這個世界第一列強,但並不代表他們會選擇向英國妥協、會承認馬島是英國的。
阿根廷對馬島動手就在這樣的狀況中,英國對馬島進行了多年的殖民地統治,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阿根廷才因為對馬島出手和英國爆發了衝突。
而阿根廷當時並不是腦子一熱就對馬島動手的,那時候他們之所以會對馬島動手,主要跟他們國內的經濟危機有關。
在出兵之前,其實他們試探過英國的態度。
只不過在他們隱晦向英國表達自己可能奪回馬島的態度時,英國方面不予以理睬,彷彿沒看到他們說話一樣。
再加上當時英國正籌備著從馬島這些海外殖民地上裁軍,準備削減這些海外軍事力量。
這樣,就給了阿根廷一種英國江河日下、默許自己爭奪馬島的錯覺。
因此,他們接下來就直接出兵向馬島下了手。
馬島戰爭的結局以及國際間的態度阿根廷與馬島之間的距離很近,他們派兵攻打馬島幾乎可以說是本土作戰。
但是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限制住,那時候她的態度非常強硬,直接調遣著航空母艦、核潛艇、各式艦艇組成的艦隊開赴到了南美洲附近的海域上。
雖然說,阿根廷當時也有著自己的一艘航母,但是因為他們的武器裝備遠不如英國先進以及他們從法國那裡進口來的導彈被法國給限制住了,所以在種種問題下,他們很快輸掉了戰爭,被逼無奈地把軍隊撤回了國內。
而在馬島的問題上,支援英國的國家有很多,這些國家大多數是英國在歐洲的盟友以及美國與他的眾多小弟們。
支援阿根廷的國家則大多數是南美洲上的國家以及蘇聯和它的一眾小弟們。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與阿根廷同為南美國家的智利並沒有支援阿根廷,他們當時選擇支援的是英國,至於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在不久前曾和阿根廷發生過戰爭,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在這樣的爭端上,英中國人自然就成為了他們的朋友。 -
9 # 梓蕤
這也助長了阿根廷的野心。其實早在1981年,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就計劃從馬島撤軍,再加上同年的《英國國籍法》中,馬島的全面英國公民權受到限制,實質上島上的居民已經淪為英國的“二等公民”。英國在戰前的一頓猛操作,給了阿根廷以為英國要拋棄馬島的錯覺,而且當時的英國本土的輿論中也認為,這遙遠而微小的英國殖民時期領土的重要性抵不過英超足球賽的一場球賽。種種因素讓阿根廷認為奪島的時機已經來臨。
為了擴大戰果,阿根廷軍方制定了登陸馬島的羅薩里奧作戰計劃。英國錯誤預判阿根廷的軍事行動不會這麼快來臨,阿根廷最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3000人的登陸部隊,以優勢兵力迫使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與當地警察投降,獲得階段性的初步勝利。
國際的態度英國民眾在阿根廷佔領馬島後,民族自尊心嚴重受創,普遍支援收復馬島,這種360度的轉彎讓阿根廷始料未及。
而在民族認同感上偏向於英國的馬島居民,以擁有英國文化身份是不可忽視的理由反對阿根廷的佔領。阿根廷在處理島民問題上不夠細膩也導致了反感情緒的加劇。阿根廷雖然保證島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保持不變,但卻不合時宜地進行文化輸出。首先就是將史坦利港改名為阿根廷港;其次將西班牙文定為馬島的官方語言;再接著將英國車輛行駛規則從靠左行改為靠右行;又把街道的位置做了重新規劃,以及交通符號全部改為與阿根廷的相同;最後就是阿根廷的憲兵隊逮捕了常常批評阿根廷軍政府的島上人士。客觀地說,阿根廷在佔領馬島後並沒有實行普遍侮辱,歧視,驅趕島民,但是無奈於文化的隔閡使阿根廷沒獲得島民的支援。
拉丁美洲國家幾乎全部支援阿根廷,只有在歷史上與阿根廷有恩怨的智利支援英國,1970年代起智利與阿根廷爆發邊境衝突。同為軍政府統治的智利擔心阿根廷戰勝英國後,脣亡齒寒,阿根廷會轉過頭來收拾智利。因此阿根廷向英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援。智利與阿根廷地緣靠近,只要阿根廷空軍一起飛,英國在外海的艦隊就會收到智利的通風報信,而當智利的雷達關閉進行24小時維修時,英國就像失去了眼睛,加拉哈爵士號和踹斯川爵士號就在這個時間段被擊沉,可見智利的重要性。
在2014年7月和2015年2月,中國罕見地表態重申支援阿根廷馬島主權。在軍售方面,將出售破冰船,護衛艦,兩棲裝甲車,阿根廷還對殲10和梟龍戰機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對阿根廷軍事武器的出口無疑會增加阿根廷在馬島捲土重來的機率和能力,這令英中國人跳腳抗議反對。只要英國還懷念在香港的殖民統治時期而從中作梗,我們就在馬島問題上給英國穿小鞋。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也可以上桌體會一把打牌的樂趣。
-
10 # 花木童說史
馬島,又叫福克蘭群島,是位於南美洲南部海域的彈丸之地,歷史上曾是西班牙、法國的殖民地。阿根廷獨立後,宣佈對馬島擁有主權。
英國成為世界海上霸主後,馬島成為了英國殖民地,從此兩國為馬島歸屬權爭論不休。
1976年,阿根廷軍政府上臺。幾年的統治,軍政府把阿根廷治理的一團糟,老百姓極度不滿意,新政府面臨下臺的危險。
阿根廷之所以敢打,是出於兩個方面考慮。首先它和英國都是美國小弟,英、阿開戰,美國應至少保持中立態度。
英國已衰落,海外的殖民地都丟完了。而馬島資源貧瘠,對於兩國都只有象徵意義。而且馬島與英國相距萬里,英國不至於為了這麼個地方,大老遠跑來和阿根廷開戰。
當然阿根廷軍政府也不傻,也不敢冒然挑起戰爭,先向大哥隱晦地表達了佔領馬島的意思。兩個小弟要吵架,美國肯定得管。
而阿根廷軍政府卻產生了誤會,以為美國默許了,英國也不會有什麼過激反應。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政府僱傭了一些百姓,佔領了福克蘭群島的其中一個小島。這次試探,美國沒反應。
而奇怪的是英國也沒反應,或許在英中國人看來真是“馬島還不如英超聯賽的一個足球重要。”
不過當時英中國人確實沒想到阿根廷,後來會出兵。據英國情報部門分析,沒有跡象顯示阿根廷會有什麼大動作,可能只是一些小把戲。而阿根廷的誤會卻更深了。
英中國人之所以打這場費力不討好的戰爭,原因有三:首先激起民眾的愛國熱情,轉移國內矛盾;其次為了第二年大選;馬島雖然不重要,但中國香港很重要,是時候展示一下肌肉了。
兩國即將開戰,世界馬上分成兩個陣營。歐洲國家肯定站到英國一邊,美洲除了和阿根廷不對付的智利外,都站在了阿根廷這邊。
其他洲國家因為沒啥利害關係,除了個別國家表明立場外,其他基本沒發聲。蘇聯因為要挖美國牆角,支援了阿根廷。
結果不出意外,國家實力決定了戰爭的成敗,阿根廷戰敗,軍政府倒臺。英國戰勝,撒切爾夫人所在的保守黨獲得了民眾的支援,贏得了1983年的普選。
不過英中國人的第三條戰爭目的並沒有得逞。英國打贏馬島戰爭後,撒切爾夫人立馬來北京,和鄧小平談判香港問題。
撒切爾夫人意氣風發,威脅“不惜戰爭”。鄧小平淡定地回道:“中國窮是窮了點,但中中國人不怕死。”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馬島戰爭,阿根廷僅陣亡649人,而投降的高達14000人。
回覆列表
從世界歷史角度來看,二戰只經歷了六年,但是這六年時間,卻讓世界格局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戰之前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在戰後迅速失去了霸主地位,甚至如果不是美國的介入,英國很可能被蘇聯給顛覆了。
不過,即便這樣,英國依舊保持著發達國家的地位,並且,還在1982年,和阿根廷因為馬島問題,而爆發戰爭——這就是著名的馬島戰爭。
那麼,在馬島戰爭前後,國際社會有哪些國家選擇支援阿根廷,哪些國家選擇支援英國?
美蘇爭霸當時是80年代初期,雖然十年後,蘇聯也將不復存在,但此時的世界,美蘇爭霸的局面還沒有瓦解。
因此,對於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衝突,美蘇兩國有必要表態。
此時美國需要英國在歐洲的協助,而阿根廷屬於拉美——早在一戰前後,美國就把拉美視為自己的後花園、勢力範圍,因此,美國不希望英國的勢力再度介入到拉美,但是,這種事情想回避是迴避不來的。因此,美國的態度,主體上很曖昧——不過,隨著英國和阿根廷開始大打出手,美國開始宣佈武器禁運。
這一幕和當年義大利準備吞併衣索比亞,列強宣佈武器禁運的局面相似——看似武器禁運顯得公正,兩不相幫,但其實則不然。英國再怎麼衰落,好歹是強大的工業國,可以源源不斷生產自己需要的武器彈藥,而阿根廷沒有像樣的軍事生產線,因此,單從這一點來看,戰爭的結果就可以預判了。
再說蘇聯。蘇聯早就對拉美各國心懷不軌,比如古巴導彈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對於馬島戰爭這種讓拉美亂起來的好事兒,蘇聯唯恐事態不擴大,於是表示自己積極支援阿根廷。不過,蘇聯距離阿根廷畢竟太遠,因此這種支援,大有一種鞭長莫及的感覺。
其他列強1982年的英國當然不能和1882年相提並論,但是,1982年的阿根廷,局勢更加糟糕——此時的阿根廷,政府的合法性嚴重不足,因為阿根廷作為共和制國家,但其政府卻是依靠武力奪取的政權。而這個政府的政績也堪稱尷尬:通脹率高漲,失業率高漲,人民反對的呼聲此起彼伏。可以說,當時的阿根廷,類似今天黑非洲的動盪國家。
英國再不濟也是列強,因此,其餘列強也都知道,這場戰爭,阿根廷沒有勝算,於是,以法國為代表的列強,紛紛表示支援英國。
就這樣,在列強圍毆之下,阿根廷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