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0星星

    一:西域邊鎮

    所謂的西域邊鎮指的是唐朝在西北設立的兩大節度:安西節度使和北庭節度使。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率數萬唐軍滅掉了高昌國,並在此建西州都護府,隨後又設立了安西都護府,自此開始經略西域。

    最初唐軍只是在西域建立了幾個軍事據點,並沒有常駐大量軍隊,整個西域的常備唐軍只有數千人,有戰事時再從內地發大軍。

    唐軍常駐人數雖然不多,但是轄地範圍卻極大: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定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州,一百一十縣,一百二十六軍府。

    但是不久之後,吐蕃崛起,其不光在青海一線與唐朝展開了激烈爭奪,也將兵鋒指向了西域,唐跟吐蕃在西域的拉鋸戰持續了數十年時間,終於到了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正式派出三萬軍隊常駐西域。

    自此到安史之亂時,吐蕃再也沒能染指西域。西域最初為安西都護府轄地,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但此時的北庭都護府要從屬於升格的安西大都護府,後者直接管理西域其他地方。

    到了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開始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 2 # 旅遊者談

      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盛唐成為一個國 境極為遼闊的國家。同時,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為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隱憂。

    1, 左臂:安西、北庭兩鎮。兵力共44000人,作為唐朝在中亞的臂膀,宣示著盛唐的地位和強大,這支力量極大開拓了大唐在西域的邊疆,這是漢人統治王朝在西域的極致。

    2, 右臂:范陽、平盧兩鎮。兵力共128900人,當時東北方向的契丹、奚已經不是唐朝的大敵,有史學家認為這是安祿山坐大的結果。這固然有道理,但從唐以後,中國的大敵多來自東北方向,由此也可以看到唐玄宗的敏銳眼光。

    3, 胸腹:河西、朔方、河東、隴右四鎮。這是大唐的心腹地區,一方面要對付吐蕃、突厥、回鶻等的威脅(其實主要是威脅別人),更是長安、關中地區的屏障。兵力共75000+64700+55000+75000=269700人。這樣,中間大,兩方小的合理格局是十分穩定的,即使有東北部分稍微坐大的毛病,但如果心腹地區穩定強大,根本沒有安祿山造反的機會。

    中間四鎮原本有能力消滅造反的威脅,但自王忠嗣被貶職後,沒有一個能夠統領全軍的帥才,哥舒翰李光弼互不相服,作戰配合不力,以四鎮優勢兵力卻與安史叛軍激戰七年之久,盛唐繁華在連年戰亂中灰飛煙滅,為消滅叛軍,又從安西和北庭調走良將雄兵,使得西域從此脫離控制,自漢以來在西域的千年努力就此白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備孕,促卵泡激素和孕酮偏高會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