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清朝時,乾隆皇帝曾發明過一個“大挑”選官制度,這種制度的規則,就是隻考察應試者的相貌,不考察其知識水平,相貌出眾者便有當官的資格。這種大挑制度,後來沿用了下來,並一直持續到清末。
5
回覆列表
  • 1 # 司馬長史

    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看臉”的社會(不絕對),如果你長得帥、長得漂亮,那麼你會比其他普通人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比如一不小心就當了偶像明星、網紅,當然如果你足夠醜的話或者長得足夠有特點,在這個社會也是能夠成為網紅的,尤其是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在網上展現自己。

    雖然一些醜的事物也能夠獲得大家的關注,但是主流還是喜歡美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古到今,人們都是喜歡美好的事物,包括人的貌相,當然,每個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一些人因為長得好看,便野雞變鳳凰,在清代一些人因為長得好看就可以當官,說到這裡,大家不免會驚訝,這是什麼奇葩制度?看長相選人,難怪清朝要衰敗、要滅亡,不過這個制度卻受到了好評。

    (乾隆朝的兩個大臣,和珅長得帥,乾隆喜歡,紀曉嵐則吃了長相的虧)

    這個制度是著名的富二代乾隆帝發明的,大家心想乾隆帝是不是有其他癖好?不不不,這樣想就冤枉乾陵帝了,這些人並不是他親自挑選,而是由下面的人負責的,而且這些人一般見不到乾隆帝的面,選好之後就直接下鄉了,去支援大清帝國的基層建設了。

    乾隆帝想出這個制度不是心血來潮,在古代,如果你想要當官,只有走一條路(一些特別的人除外),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大家從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一步一步的爬上來,這個過程是非常難的,有些人考到死都沒能考上舉人。

    如果你考上了舉人,那麼你就有機會做官了,當時古代每年空缺的官員職位很少,一般都是滿足進士,舉人先靠邊站,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帝覺得這些閒著的舉人,不一定全都不行,而且閒著也是一種浪費。並且有些進士眼高,你讓他去當一個基層官員,他還不去,得了,你不去,有人爭著去,於是他創造了“大挑”制度。

    (一步、一步,是當官的步伐)

    大挑不是面對所有人的,不像現在的海選,大挑只針對“下第舉子”,就是那些沒有考上進士的舉人,而且不是你第一次沒中進士,你就能參加大挑,你需要三次不中進士,你才有資格參加大挑。

    因為空缺職位一般都是先滿足進士,畢竟他們比下第舉人要強一些,所以大挑不可能年年進行,沒有那麼多職位,最初是6年舉辦一次,後來發現空缺職位沒有那麼多,於是改成九年一次。

    大挑選人的標準不看知識水平,是以貌取人,看的是你的形貌、言語,不是光長得帥就行的,要看氣質的,而且比較娘也是不行的,據傳選人有八字訣“同田貫日氣甲由申”,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會被選中,條件最好的去當知縣,二等的當教職用,三等及以下的自己去參加考試,人醜就要多讀書,這條路與你們無緣。

    (考生檢視榜單)

    這個制度從乾隆十七年一直持續到清末,雖然是以貌取人,但是被人們認為這是最合理的以貌取人,因為這以貌取人是有基礎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只有下第舉人才能參加,這些人雖然與進士相比差了一點(總體來說),但在社會上則是人才。

    還有就是這些人是被派到地方去幹事的,他們要與普通百姓相見,最為天子派來的人,你不能太醜了吧,或者沒有氣質,我們現在評價一個人,有時會說他有官威,這就是官員給我們的印象,要能在我們心中建立威信,所以“大挑”這個制度還是比較合理的,在一百多年間,還是為清政府選了不少的人才。

    這個制度告訴我們人醜就要多讀書啊,也告訴我們人醜多讀書也有可能沒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尼為什麼禁止鋁土礦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