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f2077
-
2 # 獨自前行204948681
謝謝邀請!還真不知到底怎麼出現的,只能揣測:個人認為,道德概念與法律、紀律分工不同而又相互協作,其本質都是為了“環境”相對更穩定,從而使處於環境中的人可以獲得一個相對自然的存在,歸根結底都是為人在現實中的存在……個人認為,道德與紀律、法律不同,它不僅反映統治者的意志,更反映環境中絕大多數被統治者的意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為了“保障”自己可以“自然存在”的彼此可以“和諧相處”的普遍“約定”,並逐漸地推廣開來……這本質上是人對於“人生”思考下的“現實存在”的認知,但由於普遍的人對“人生”認知淺薄,這種約定的效力很弱,在自我人性慾望驅使下,往往不受其約束;生活中的追求過程中卻又受到一種不明因素制約,往往“求而不得”而掙扎、痛苦……也因此,人們去追尋明白這種因素以求可以指導人生的現實存在。隨著時間推移,在對前人思考、總結的參考下,經過對“人生”不斷的追問,我們的祖先逐漸明白了人生是受一種宏大而又隱性的規則制約的,並隨著思考、研究的深入,先哲們提出了“道”的概念,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如果明白了“道”並依“道”而行,人生就不會有問題了,就可以獲得真正的快樂……但認知到“道”的難度很大,且“能否認知”也是受“道”制約的。而世人的意識境界太低而慾望之心過重,是很難實現明白“道”而依道而行的……先哲們為了使人們的現實存在有一個相對自然的環境,考慮到人們普遍的意識水平和慾望追求的自然性,也就引出了“德”的概念,以大眾可以明白的內容形成一定的“規範”,使大眾可以在規範內自然的存在,同時也讓大眾感受到遵從“德”的好處,從而使大眾對違“德”之人自發地予以譴責……我想,這也許就是道德的由來,只是在傳承的過程中,本來是兩個詞的“道”與“德”,逐步變成了“道德”一個詞而成為一個現實概念。不過這也充分反映了“道德”是具有時代性的……個人見識淺薄,妄自揣測,貽笑大方了!
-
3 # 湯陰1
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一個人應有的正確觀,良知和智的統一。
失去了道德,就有可能違法,幹出壞事,喪失人性的品質。
-
4 # Dimen
不太清楚你對道德的定義是如何的,但不管怎麼說,都可以當作是個體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磨合過程,也就是說它來自於個體的一種生存需要,你可能可以從書本上學到,但最真實的主導你的一言一行的是來自於自身的體會和經驗累積。
道德的起源如何,發展如何,已經有各種說法,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上面的原因,而通常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道德準確的說更像是儒家文化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所做的定義和要求。
因為遠古時代無從考證,但既然是與日常相關,不妨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個體從出生到成人這個階段是怎麼形成道德觀的,兩者內容和時間可能會不太一樣,但形成的過程估計差不多。
總之,試探,互動,分享,合作,分離⋯⋯如此往復迴圈並不斷積累和改進,直至到今天。另外要強調的是現在通常理解的道德和老子的道德經所述的關係不大。
回覆列表
對道德這個東西的認識,到底來自於哪裡?
是來自於學校和家庭嗎?
但是到了社會上之後是不是對整個道德有所懷疑?有多少人是步步驚心?有多少人又是磨洋工?
道德的好壞最終是不是取決於社會?如果堅持自己會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