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之國學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1]華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 2 # 長生看歷史

    過年最早起源於上古時代的歲首祈年祭祀活動,到了周朝才改叫年,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是從堯舜那時候就有了

  • 3 # 朝夕五秋

    過年不知道,但是慶祝春天到來肯定是在茹毛飲血的年代就有了,只不過當時時間不夠確定而已。

    想想當時有一年冬天特別冷,還特別漫長,天寒地凍的,萬物凋零,老酋長在山洞裡正在愁眉苦臉的看著眼前將盡的火堆,他想到吃的也沒有剩下多少了,眼看就要堅持不下去了,從小一起長大的二狗子也給凍死了,就在覺得生活再也無望的時候,突然有個小孩跑回來說外邊野草發芽了,一時間整個山洞的氣氛就被點燃了,每個人都慶幸自己挺過來了,……

    後來,他們發明了曆法,定出了特定的那麼一天用來慶祝,就變成了過年。

  • 4 # 一老沈一

    過年的習俗可追溯到何時?《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夏代尚無文字可考,但確實殷商甲骨文裡已記載了有關“年”的祭祀。說3000年前的先民已經開始“過年”了,是有依據的。

    中國是個幾千年的農業大國,習俗離不開春種秋收。“過年”也當如此。《爾雅.疏》曰:“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說文》也稱:“年,谷熟也。” “過年”即是慶祝。

    年,還和祭祀有關。商代人,把天神稱作“上帝”或“帝”,而不稱“天”,甲骨文中的“天”都是大的意思。當時的人們,認為天神“帝”掌管雷雨雲風,能左右豐收或旱澇。所以,祭天神求豐年是很重要的祭祀活動,專用詞彙是“足年”,即豐收之年。甲骨卜辭中多有“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黍年有足雨”、“雨不足,辰不佳年”,等等。

    著名商史學者宋鎮豪說,商王朝已形成了農業生產禮俗和農業信仰禮俗兩大類,這被後世王朝發揚為統一的“藉田禮”,力行不衰,成了歷代統治者“重農”的國家典禮。這裡面就有對“豐年”和“天神”的祭奠。 周朝重“禮”,文獻記載也詳細了。所以,有學者說,周代“過年”習俗更彰顯。《尚書》說,“月正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在這一天,諸侯們都要朝拜天子。東漢張衡的《東京賦》描寫了這個場面。《禮記.月令》曰:“擇元日,命民社”——天子下令,在正月初一這一天,不但王公貴族要祭天地,下層民眾也要到“社”這種祭祀的場所去祭神——這是“社火”最早的由來,也就是周代的“過年”了。

    秦代,始皇改十月為歲首,也有道理,因為秋收已過,新一年輪迴開始。“元日”或者說“元旦”,秦皇廷見群臣,叫“元會”。漢承秦制,仍以十月為歲首,亦有“元會”。民間仍然要“祭社”。後來,漢把歲首回到正月。以後各代,“元會”制度一般還有,仍是重要儀式。秦和漢初,過年的日子,和後來也就不同了。 總結幾句,過年的習俗一定和農業生產有關;一定和最初的農業祭祀有關;還和王朝強大之後的律令有關。形成於3000年前,不是妄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的壓歲錢給多少比較合適,二百元能拿出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