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老而不死是為賊”不是罵老年人的話

    《孔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的話,從古代到現在,好多人用這話來罵老年人,是用錯了話,等於罵自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假用寶老是為賊人。

    《論語》中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可不那麼簡單,是人和集體與國家大患的根本原因。先用一個例項說明:我在幾年前去了一趟歐洲,發現有盜賊,我問一位法籍華人導遊:你為什麼要入法籍?他說:“我來法國有做主人的感覺,從街道到管理部門都讓我行使憲法賦予的公民選舉權!”我說:我們中國現在的憲法規定也是人民當家作主,賦予人民選舉權力啊。”他說:“我長這麼大,在大學只選過一次市人大代表,還是組織選舉的幹部指定我選第一個候選人,我選另一個候選人,他說‘選錯了’,讓我重寫票!" 中國的好憲法就是讓這一個組織選舉而違反憲法“選舉法"的“賊”(幹部)把這一位中國青年推到了有賊的異國他鄉。

    《論語》中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不是老而不死的人是賊的意思,而是賊半天下的根本原因:在商品交換、票決時,以權讓人強買、必須選他推薦的人和方案,還不負公開推薦的責任,說這是市場行為,民主票決結果,與我無干,而不死的人,是偷商品、錢(受賄),暗偷官賣贓官的賊。

    為什麼?

    因為《論語》是應用數學,不知其篇章序數及“老"字代數代表的意思,就解釋不對其意思。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第十四》四十三章,其代數意思是:母法憲法要問責(十四):以子法(四)壓制母法機制(十三),十四乘以四十三,得數六百零二,意即實行民主(六),但壓制另選他人的權力(百零二),不真用投票決定集中的表現就是:在商品交換、票決(“老"字意思:古典說“七十曰老”)時,“而”以權讓人強買他指定的商品、必須選他推薦的人和方案, 還不負公開推薦的責任,說這是市場行為,民主票決結果,與我無干,而這是偷商品、錢(受賄),暗偷官賣贓官,不使這種壓制民主集中制的做法和自己"死”亡的人是賊,會使賊半天下。

    《論語》中的 “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不是特指年齡七十,是讓人在此節點上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數學、龍學的內涵:(此語)用在交換、投票(七十)上,要順從心所欲的意願決定,不受法紀規矩約束。這是佐證。 詳見拙著《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序二。

  • 2 # 燕北林叢

    “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按《論語》上的解釋,的確可以解釋為:從小就不知道孝悌禮儀,長大了也沒什麼作為;或到老了也沒什麼成就……用現在的某些社會現象解釋,就是“壞人變老了”,或“老人變壞了”。《論語》原文只是提到了,孔子去看原壤,(“原壤夷俟”)原壤叉開兩腿坐著等孔子。即不起身迎接,也不打招呼。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年,那個時候,還沒有褲子,人們下身的服飾只有裳(裙子)和“脛衣”(套在腿上保暖用的兩個布筒,沒有褲襠和褲腰。)原壤的坐相是對來人(孔子)的大不敬,以至於是汙辱和蔑視。因此,孔子才呵斥、教訓了他: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然而《論語》中,並未說明原壤和孔子的關係。但在《禮記》中卻有所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夫其為故也。’”

    翻譯成:原壤是孔子的一箇舊相識,母親死了,孔子幫助清洗了棺材。原壤噔噔地敲打著棺材道:“我很久沒有唱歌抒懷了。”遂唱道:“狸貓的頭已經斑白了,(他)握著你柔軟的手還很眷戀。”孔子裝作沒聽見走開了。跟隨的人說:“先生不能和他斷絕關係嗎?”孔子說:“我聽說過,親人沒有失去他才是親人,故人沒有失去他才是故人。”

    孔子和原壤的這段故事,在《孔子家語》和《太平御覽》都有記載,但孔子和子路的一番對話,《禮記》中卻沒有錄入:孔子之曰原壤,其(叔)母死,夫將助之以槨。子路曰:“由也昔聞諸夫子,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姑已如何?”孔子曰:“凡人有喪,匍匐救之。況舊故非友,吾其往。……”往下和《禮記》記載相同。

    從孔子和子路的談話和《禮記》原文中“夫子助之沐槨”,可以看出孔子和死者生前關係並非是一般的故舊相識、一般的朋友,很可能關係很親近或者是親屬。譯者把“沐槨”譯成“清洗棺材”是個錯誤。在古代,槨是棺材外面套著的大棺材,才稱槨。只有身份尊貴的人死後才能享用,一般人是不允許用的。沐,在古漢語裡指洗頭。《史記-屈原傳》:“新沐者,必彈冠。”或沐浴——洗澡。《孟子-離婁下》:“齋戒沐浴。”或沉浸於某種環境之中……或受潤澤,恩惠。……或溼潤,潤澤。《後漢書-明帝紀》:“京師冬無宿雪,春不燠沐。”

    從中可以肯原壤也不僅僅是孔子的舊故相識,有可能也是親屬,對孔子心有怨憤。在原文中原壤的行為完全是演給孔子看的,還把孔子比喻成不假仁假義斑白頭髮分狸貓。這已經超出正常人的行為了,而孔子也只裝作沒看見,沒聽。

    《論語》中是孔子去探望原壤,而原壤迎接孔子的坐姿,而原壤的表現極不禮貌,是對孔子的漠視,才引起了孔子的惱怒,才以杖擊脛教訓他:從小就不懂得恭順孝悌,大了也沒有長進,老了就是個禍害。

    從孔子的責罵裡還是可以看出,孔子對原壤的關心和放不下……

  • 3 # 微笑的芒果

    聖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不可以斷章取義。

    理解這句話,可以參考現在的一句流行語“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本來人老之後,行動遲緩,理解力下降,就不太容易跟上社會主流節奏。如果再為老不尊,品行欠佳,確實是容易遭到反感。

    這句話前兩句,孔子交代了他幼年和壯年的表現,對之評價不高,因此對於有這樣品行的人,到老怎麼讓人有尊親之情呢?

    賊,在我理解,義不與取者皆可視為賊。

    賊的可惡之處,倒不是佔用別人的一點物質享用或給別人造成一點負擔,我相信社會人心不至於對親朋吝嗇的一點都不肯分享。

    賊者,最大的惡在於,將某些惡行成為開了頭,影響極差,它給一些德行不佳的人一個模板:原來這樣做也不錯,不用忐忑不安自己總給人找麻煩啊,他這樣不就過的不錯麼?

    這種惡劣的影響,行成風氣後,讓心善行善的人生退心:我的包容忍讓,換來對方的自私自利,佔盡便宜還影響我的正常生活,我何必這樣呢?

    因此,很多人以為不大奸大惡,看似人畜無害,我挺好的啊。實際上,固步自封,一把年紀還不省人事,跟為非作惡沒兩樣,而且是隱形的大惡。

  • 4 # 劉卓易

    這句話是有特定的環境的。不是講每個老了都不死的老頭都是賊。老人是國寶,家寶,他們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優秀的實踐經驗,是寶貝,而不是賊。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是什麼環境呢?是講孔子去拜訪老朋友原壤,原老頭呢,兩腿伸直了,像個蠻子一樣的。以前都是盤腿而坐的,是沒有凳子的,就象東北的炕那樣。

    還有一點要明白,以前的人是不穿內褲的,內褲是近代的從西方傳來的發明(現在有些少數民族也不穿的)。所以啊,伸長兩腿,可能這老原頭那物事都漏外面鳥。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后,是個大腳,愛騎馬,有一次在大街上,馬受驚,把她整到地上摔了四仰八叉,於是一片春光洩露於眾目睽睽之下,從此馬皇后不再騎馬出街了。

    老原壤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樣子,您說注重禮儀的孔子能不罵麼?當然是笑罵。

    夷:蠻夷,沒有經過教化,不懂禮儀,不知文明的未開發智商的人,叫蠻夷。俟(音qi或si):等待,姓氏。

    整句話什麼意思呢?翻譯一下:原壤伸長兩腿坐著(估計軟鳥都漏外面了)等待孔子的到來,孔子見狀就講:小時候沒大沒小,大了也沒有什麼著述和成就,這麼大歲數了,還不死,不產糧,光吃飯,和賊沒有區別。說完用柺杖敲他的小腿(意思大概是讓他把腳盤起來)

    原壤這個人和莊子可能是一個黨派的,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擊掌而歌。原壤的媽媽過世了,孔子作為原壤的朋友去扶棺(以前的儒生,喪事也是他們的業務),原壤講啊,我好久沒有唱歌了,今天想唱歌,老母親死了,這老小子居然唱歌!!!!可見,此人就是一個不講究禮儀規矩的傢伙。但是孔子是不贊成這樣的哈,認為一個人要講究禮儀,為老不尊,就是賊。

    結論:孔子講老而不死是為賊,其真正要說的是為老不尊,這種老人就是和賊差不多了。所以還有一句話老說這個問題: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就是禮儀規矩。老人家可以從心所欲想幹啥幹啥,但不能違背規矩,要不就是個賊人!

  • 5 # L先生的天空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四書》記載:原壤(孔子老朋友)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1)字面意思:這句話是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

    (2)現實意義:這句話說明人老了,不能勞動,不能創造剩餘價值,而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只有靠年輕人的剩餘價值來供養,即不勞而獲。

  • 6 # danyboy

    這是《論語》裡很有名的一則語錄了,也是常常被很多人用錯的一條。

    首先,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

    原句是: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對這條語錄,我們只要把握兩點即可,一是原壤是誰?二是孔子為什麼要批判他。

    根據古人十分有限的記載,原壤是孔子“少時故舊”,也就是發小,這透露出他與孔子應該是很熟悉的關係,所以孔子的這句批評,就與他教導學生、勸誡士大夫完全不同,而是一種“嬉笑怒罵”,是在嚴肅中透著親切,在親切中又不乏嚴肅的。

    那麼,孔子罵他什麼呢?我們來數一數原壤的“罪狀”

    第一,夷俟

    這兩個詞古今無異議,就是古人常常說的“箕踞”,也就是坐在地上,雙腿叉開,迎著來賓,這是一種十分不禮貌的姿勢。

    為什麼不禮貌呢?因為古代的坐,是坐在腳跟上,而箕踞則是坐在地上,這不符合坐姿。而且,古代人不像今天的人,還有內衣,箕踞之後,基本上就會“露雞雞”了,這當然很不禮貌。

    不過,原壤作為孔子的發小,這樣做也許不禮貌,也許恰恰是他放浪形骸,對孔子表達親切的方式呢。

    第二,幼而不孫弟

    這個簡單,就是說原壤小時候不聽話,不遵守晚輩的禮節。很多解釋會把這一句解釋為“不孝”,但孔子並沒有這麼說,不遜不弟還沒有達到不孝的程度,而且,在古代說人不孝就要超出道德批判的範圍了,就跟今天說人犯罪是一樣的,很嚴重,如此來看,孔子並沒有從最嚴厲的角度批評他。

    第三,長而無述

    這個也簡單,長大了沒有什麼可稱道的,就是說他立德立行立言,都沒有什麼成績。

    第四,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話就容易引發誤解了,很多人就是從字面上理解,認為“老而不死是為賊”,似乎老就是一種罪過,這當然是極大的誤解。好一點的,則是把上面幾條連起來,認為,一個人從小到大都不怎麼樣,所以才有賊害。這裡的賊不是竊賊,而是賊害、危害的意思。

    但這還是沒有精微的領會到意思。

    我們不妨問一下,為什麼這裡要牽扯到“老”?一個人不遜不弟,不尊禮法,就可以稱之為“賊”了,為什麼還要單獨把“老”拿出來說呢?道德、禮法,難道還分老幼?

    沒錯,孔子的意思恰恰就是:老人,就應該有道德,才能為積極的榜樣。而不是“賊”這種負面的榜樣。

    孔子並不是說,老人就天然具有道德,而是說,老人應該具有道德,一個人一輩子怎樣都算了,老了卻必須要有德,而不能為賊。否則,還不如去死。

    孔子在這裡用“老而不死”來說原壤,話當然是很重的,但恰恰是因為原壤是他的朋友,他才能這麼說。

    我們今天有一句網路語言: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如果讓孔子看見,還不知道要怎樣痛心疾首呢。

    當然,原壤的“賊”並不是他本人壞,而是不尊禮法。所以,原壤雖然沒有留下什麼可靠的資料,但古往今來,大家一般認為原壤是當時的老子之徒,或是“方外聖人”等等,說原壤沒有德,是從儒家的立場來說的。

  • 7 # 光輝245700857

    老而不死是為賊,應該和老奸巨猾的解釋一樣,賊在這不是指強盜偷盜,應該是指社會經驗閱歷導致的圓滑,古時人們認為動物樹木或一些物體時間長了會成精,老,在這可能指的是時間,這句話意思應該是時間長了社會閱歷豐富了那麼就會像賊一樣小心謹慎求得自己生存環境空間

  • 8 # 考古班二愣子

    寫錯別字了,應為“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是”不是“視”。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老了還不趕緊死,浪費社會資源,拖子孫的後腿,這種人是很不好的,是賊。

    開個玩笑,老子本身大力提倡尊老愛幼,怎麼可能說出這麼欠揍的話。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記載的一個故事:

    原壤是孔子的朋友,這個人出身名門世家,年少的時候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後來家道中落窮困潦倒,稱為無賴。原壤的母親死了,原壤不僅不表示悲痛,還站在棺材上面高歌一曲又唱又跳,好像親媽死了跟自己沒關係一樣。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有一天孔子走在路上,見一老人披頭散髮衣衫不整地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在等孔子,顯得很不雅。孔子用杖敲打他的小腿,批評他說:你小時候不知道孝悌,長大了遊手好閒沒什麼作為,現在老了還不趕緊死,白白浪費社會資源,你就是社會的蛀蟲!

    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朋友之間的開玩笑,也可以理解為孔子所謂的尊老是有條件的,像原壤這樣從小到大對社會沒有一點貢獻,並且傷風敗俗的人,是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尊敬的。

    不僅僅是老人無所事事,得不到別人的尊敬,即使是年輕人,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亦可用“老而不死是為賊”。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觀念也已經落後了。每個老人都應該頤養天年,這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標誌。

  • 9 # 金山萬丈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叩其脛。

    翻譯就是: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

    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

    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夫子英明。

    老人要為年輕人做好榜樣,否則不但得不到尊重,還要罵他/她:

    “老而不死是為賊!”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道理都是對的。

    然後,她就一屁股坐在小夥的腿上。

    小夥子也不動,畫面僵住了……

    你以為這個大媽賺到大便宜了,畢竟小鮮肉比鐵座椅舒服太多。

    然而卻不是。

    比這個大媽更牛的大爺們,早就坐人家小姑娘腿上了!

  • 10 # n是名n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原壤是孔子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說這話的時候,原壤也老子,孔子也老了,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這個年紀的人,面對自己相熟了一輩子的小夥伴,戲說對方,和自己自嘲沒什麼兩樣,這叫“親密無間,不取心”。所以我讀這段的感覺,是孔子在變相的對年輕人講要“自幼宜多遜、及長宜多述、垂老安然入死”這樣一個較理想人生道路,別像我們兩個老頭這樣白活一輩子,這把年紀了還不死,浪費糧食。很平常,開玩笑的,不需要過度解讀,甚至挖出一大堆原壤的生平啊,孔子的心情啊等等。。。但古今品讀《論語》者多,不一定人人都有那份平常心,而且,初入蒙學,志意正滿,最喜歡過度解讀,教的人有時候也怕太“平常”了不能吸引學子,總想把每一個細節,以自己的眼界角度來“合理化”的演繹一下(這種心情我自己也有,也得忍)。再加上文人無聊,兩千年時間夠長,圍繞著《論語》生出很多衍生故事,其中不乏偷偷塞進正典裡的東西,我個人反正只是看看而己,並不會完全當真。所以,既然前人千辛萬苦挑揀出了《四書》,那麼在我們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妨把《四書》當作“經”,把《五經》當作“傳”去品味這些儒家經典,也是一個簡便方法。

  • 11 # 史曉生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本意,並非是辱罵和不尊重老人的意思。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提到“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大多都認為是指老了還不死的人屬於是害人蟲,說得簡單點,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一句辱罵老人的話。

    不過,這句話的本意還真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真的按上述的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隻能算是“斷章取義”,另外,也曲解這句話原本的真正含義了。

    那麼,這句“老而不死是為賊”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當初說這句話的孔夫子,又是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小故事。

    孔子有個故交,名字叫做原壤。

    原壤是魯華人,也就是說,他和孔子屬於是老鄉,同時又是熟人,因此兩人的關係十分不錯,沒事還經常走動。

    這一點,到了孔子成名後也沒改變。

    既然關係這麼好,自然原壤家裡的事情,就和孔子自己的事情差不多。

    因此,在這一年,原壤的母親病逝了,孔子就必須要親自前去進行弔唁,並幫助原壤料理其母親的喪事等事宜。

    不過,就在孔子滿懷悲痛,並帶著弟子前去原壤家弔唁的時候,卻看到了讓他極為生氣的一幕。

    孔子看到了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原壤的家裡,雜物等東西堆得亂七八糟,牆壁、桌子上面佈滿了灰塵,各種垃圾更是讓人無處下腳。

    具體的情形,就好比一個不愛收拾衛生的宅男,吃了一兩個月外賣後,家裡四處都是外賣盒子、菸頭、飲料瓶以及各種生活垃圾的場景。

    看到這些之後,孔子很生氣,本來想發作,不過轉念一想,認為這有可能是因為原壤失去了母親,所以過度悲傷,因此才沒有注意到家裡又髒又亂。

    於是,孔子按下脾氣,進裡屋問原壤,他母親的棺槨在哪裡?

    不過,在孔子進裡屋並看到原壤後,瞬間又讓他火冒三丈。

    可能有人會覺得,孔夫子怎麼這麼大脾氣呢?動不動就火大,其實,別說孔夫子,就是換做任何一個人,看到原壤當時的狀態後,也會氣得當場抓狂。

    當時的原壤,正坐在床上,兩腿四仰八叉敞開,一隻腳搭在另一隻腳上,斜靠在床頭,大概的造型類似於下圖這樣:

    這種造型,就算是外人看來,都充滿了吊兒郎當的意味,活脫脫的就是一個“賴子”。

    原壤的這種坐姿,如果按照古代禮儀的說法,因其看起來像一個簸箕,所以也被稱作之為“箕坐”。

    不過,這種箕坐,在當時是極其不符合禮儀的。

    古代人對各種禮儀十分講究,不管是坐還是站,乃至走路等,都有相應的要求。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坐下來的話,那麼應該是採用“正坐”的方式,什麼是“正坐”呢?簡而言之,就是雙膝著地,把臀部壓在腳跟上,兩腳腳背朝下,同時保持上身的正直,安坐而如鍾。

    這才是最合乎禮儀的正確坐姿,也是古文獻中所說的“正坐”或“匡坐”。

    之所以古人會對簡單的坐姿要求如此詳細,一方面是合乎禮儀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儒家講究人的身體“正”和內心的“中”,只有坐的端正,才能體現君子表裡如一的高尚品格。

    據記載,孔子在老年之際,自知將死,便“當戶而坐”,仍取正坐姿勢,以示禮度自守。

    總之,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對於一個人的形態要求是很高的,並且,正坐的話,也是對來訪的人一種尊重的表現。

    而原壤這種看起來吊兒郎當的坐姿,瞬間讓孔子怒火湧上心頭。

    當然,孔子畢竟是儒學大家,他也不至於因為原壤吊兒郎當的坐姿,就和原壤大動肝火,再說了,兩人既是老鄉又是故交,雖說孔子頗有些生氣,但想想還是忍了下去。

    忍下心頭火之後,孔子問原壤,母親的棺槨在哪裡?

    原壤給他指了指,而孔子轉身一看,當場直呼了無數個“好傢伙”。

    怎麼呢?原壤母親的棺槨上,同樣佈滿了灰塵和各種汙漬,幾乎都看不出來原有的顏色了,並且棺槨上堆放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東西。

    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其實已經瀕臨爆發的臨界點了,畢竟是個人都有點脾氣,更何況身高接近一米九,脾氣暴躁,且孔武有力的孔夫子呢?

    不過呢,孔子最終還是沒有爆發,而是強壓怒火,招呼一同前來的弟子,開始清洗原壤母親的棺槨。

    不得不說,孔子的脾氣雖說火爆,但並沒有失態,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孔子真的是一個有涵養的君子。

    而接下來原壤做出了一個動作,讓孔子更為無語了。

    他幹了什麼呢?他從床上下來,走到了母親的棺槨之前。

    然後,他拍著母親的棺槨,說了一句讓在場的人都目瞪口呆的話。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

    什麼意思呢?大意就是說,我好久都沒有唱歌了。

    你沒有聽錯,原壤在孔夫子瀕臨爆發,並且在孔子帶著弟子幫助他清洗母親棺槨的時候,彷彿沒事人一樣,拍著母親的棺槨說自己好久都沒有唱歌了。

    列位,如果你是孔子,這樣的場景出現在你面前,你會作何反應呢?

    答案不言而喻,而原壤卻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反而在說完這句話後,開開心心地唱起了自己喜歡的歌謠。

    如果當時他唱一些悲傷的歌謠,那也可以理解為他因為母親去世而傷心過度,因此用唱歌來抒發情緒,但是他沒有,他唱的歌謠內容,讓在場的人一度驚訝無比。

    唱了什麼呢?我們先看原文:

    “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原壤

    這兩句歌詞的大概意思,就是說狸貓的腦袋上有好看的斑紋,摸起來十分柔軟,那感覺,與摸著一個女子的小手是一樣一樣的。

    我估計,當時孔子的內心不僅無語並且崩潰,甚至還有當場把這個故交弄死的想法。

    不過,孔夫子畢竟是孔夫子,他在聽完原壤唱歌后,並沒有和他一般見識,反而是裝作沒聽見,一轉身,繼續清洗原壤母親的棺槨去了。

    只不過,當時跟在孔子身邊的弟子看不下去了,直接問了孔子一句話,說,老師,您能不能和這樣的人絕交呢?

    “子未可以已乎?”

    孔子聽到弟子的問題之後,沉默許久,半天才開口,他說,還是算了吧,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也終歸還是故友。

    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以上便是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這件事在《禮記》中記載得十分詳細,而“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則是記錄在《論語》之中,算是上述這件事的後續故事。

    料理完一切後,孔子坐下來與原壤,這次他沒有忍耐,而是掏出隨身攜帶的柺杖,“以杖叩其脛”,就是拿柺杖敲打原壤的小腿,一邊敲一邊說: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所以,從《論語》中的這個記載我們就可以看出,所謂“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前面是還有兩句話的。

    而加上前面兩句話,整體的意思則是,你(指原壤)年少的時候張狂不懂事,長大之後又一無所成、碌碌無為,你這樣的人,將來老了也是個很壞的榜樣,是個禍害社會的人。

    這就是孔子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說得更直白一點,孔子這是對他的故交原壤“恨鐵不成鋼”。

    只不過,由於後世的以訛傳訛,以及斷章取義,將完整的一段話,僅截取了最後一句,也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這一句,用來辱罵老年人,並且還標榜這是孔夫子說的“真理”。

    而孔夫子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這句話,會被曲解成與原話含義相距十萬八千里的另一種意思。

    這就好比,某甲對自己不知上進的好友某乙說,你不應該頹廢下去,而是應該努力工作,好好學習,不然一天天吃了睡,睡了吃,這樣的人生,活著有什麼意思呢?

    多年後,某甲成了名人,有人就拿他說過的話來引用,但沒有引用全部,而是隻引用了最後一句。

    即:活著有什麼意思呢?

    你看,原本一段鼓勵朋友的勵志話語,就這樣被斷章取義改得面目全非,變成了一句對生活充滿失望的負面話語。

    所以說,斷章取義真的要不得。

    因此,孔子當初說的這句“老而不死是為賊”的話,整體的意思是在斥責好友的所作所為,藉助這句話,來勸導他上進,而並非是後世所傳的那種辱罵老人的意思。

  • 12 # 德藝雙馨123

    如果孔子不是聖人,儒家學說很多話就是狗臭屁話。經過一些儒子的嘴巴就變成了香味美食。

    蒼蠅喜歡腐臭的東西,蜜蜂總圍著新鮮的花朵。

    這就是本性,本質!孔孟之道兩千多年來根本就沒有改變什麼。革命思想不過幾十年就讓中華民族燦爛輝煌!

    這就是本質的飛躍!

    一些人打著宣傳國學經典的幌子,達到自己賺取利益的目的。

  • 13 # 故人史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經對人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現在很多人提到“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的時候,大多理解成了老人到了年齡還不死,屬於禍害人的賊。都認為這是罵人的話。

    不過,在《論語》中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句“老而不死是為賊”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

    其實,如果想理解這句話,需要聯絡前後文來看,如果想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還得清楚當初孔子是在何種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

    孔子有個故交,叫原壤。

    說到原壤這個人,還真有點來頭。他是周文王第十六個兒子原伯的後人,算得上是王室後裔。

    孔子和原壤都住在魯國,又都是貴族後裔,因此兩人很熟。

    但是兩個性格差異很大,原壤的風格很像魏晉名士,不遵守各種禮法,任性浪蕩,不務正業,整天過著東遊西蕩的日子。

    原壤不拘小節,不注重禮儀,但是孔子是大家公認的聖人,一向注重禮儀,要以禮教人。

    原壤和孔子關係很好,類似於現在所說的發小。

    孔子和原壤關係親密到什麼程度?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明,根據《禮記·檀弓》裡面的記載,原壤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是孔子主持的葬禮。

    在葬禮上,原壤竟然若無其事一般,一點悲痛的樣子也沒有,還手舞足蹈,對孔子說:“哎呀,好久沒唱歌了!”

    於是,原壤居然站在母親的棺材上唱起歌來,唱的還是那種靡靡之音:“狸貓的頭啊斑斑白白,讓我牽著你的手啊那樣的柔軟!”。

    原壤在母親的棺材上面唱歌,顯然於理不合,但是孔子卻假裝沒聽見。

    周圍的親朋好友都看不慣原壤的做法,孔子的弟子也看不下去了,紛紛問孔子:“老師啊,你不能制止他嗎?你怎麼和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對於原壤的舉動孔子也哭笑不得,但是他覺得原壤是自己的老朋友,也拿他沒辦法,只是對弟子說:“老朋友呢,無論怎麼樣,都是我的老友。”

    在孔子看來,原壤是什麼人,他最懂得,哪怕他爬到母親的棺材上面唱歌,孔子也不覺得奇怪,更不可能和他絕交,因為畢竟這是少年時期的發小。

    瞭解了孔子和原壤的關係以後,我們再來看孔子是在何種情境下對原壤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的。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這一段記載,非常有畫面感。

    既然是發小,孔子始終和原壤保持來往,有一天,孔子去探望原壤,原壤本來在自己家大門口等著迎接遠道而來的孔子的。

    可是令孔子沒想到的是,原壤非但沒有在大門口迎接他,反而在屋子裡“原壤夷俟”。

    “原壤夷俟”中的“夷俟”是一種兩腿張開,形似簸萁的傲慢坐姿。

    也就是說原壤很粗野地在屋裡腿岔開著坐著等孔子。

    古代人和現代人的坐姿,完全不一樣,古有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古人無論在哪種場合,都有著一套非常嚴格的坐姿規範,坐不好或者亂坐,都屬於失禮行為。

    孔子所處的時代沒有凳子,在孔子看來,端端正正跪坐的姿勢,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該有的樣子。

    原壤這樣隨性的坐姿,在當時的大庭廣眾之下,是極其不尊重他人的一種失禮行為。

    孔子看到原壤動作難看,見到他就說“幼而不孫弟(遜悌)”:你小時候就不恭敬、不友愛,老打架,把腿收回去,注意點禮儀。

    哪知原壤根本不理不睬,反而把兩腿叉的更開,孔子這時怒火中燒,恨恨地罵了一句:“年幼的時候不懂得敬順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可以說出口的成就,現在老了,還賴著不死,真的是個害人精。”

    這可能是在孔學經典中唯一見到的聲色俱厲的責罵了,而且這種責罵又是針對一個老年人的。

    孔子“以杖叩其脛”,“脛”是小腿骨的意思。

    這裡是說,孔子說完這句話,就拿著柺杖輕輕敲打原壤的小腿。

    孔子對好友原壤的怒責,世人有各種詮釋,有人說,這是老朋友之間的玩笑話。

    也有的人說,這是孔子對原壤這種型別的老年人的一種辱罵。

    在我的理解裡,這個畫面非常生動有趣,孔子和原壤是一對發小,此時兩人已經是年邁的老人,二人相見,互相打趣,非常有意思。

    從原壤的個性來看,他在老朋友孔子面前可能是一個非常隨意、不拘小節的人。

    孔子對原壤說的話很重,但是就像我們平時也會對好朋友說:“老了不死,你真是賊啊!”這樣的話。

    從口語上來看,“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老了,成精了?”或者“你從哪兒誑來的壽命?”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這是玩笑話,也是一種老朋友之間的親暱舉動,正因為原壤是自己的好朋友,玩笑中有某些恨鐵不成鋼的友情在裡面。既是出於無奈,也是因為兩人相知。

    如此看來,當孔子對著原壤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的時候,孔子的詼諧幽默,原壤的瀟灑,二人的親密關係歷歷在目,親切而生動。

    對好友開玩笑,指責好友年齡大了,不注重禮儀,是孔子的真正意思,只不過,後世給曲解了,忽略了前文所說,僅僅截取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一句話。

    綜上所述,孔子對老朋友原壤所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是指責朋友原壤不敬順兄長,為老不尊的意思。

    並不是後世所曲解的辱罵老人的意思。絕不能斷章取義,用來咒罵自己看不慣的老年人。

    其實,“老而不死,是為賊”是一句值得人們牢記的警世之言,不只對老年人,就是壯年和少年,都可以從中得到教益,告訴我們,日常行為舉止,要恭敬有禮。

  • 14 # 小文觀史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話乍一聽,像是在咒罵老人年紀大了不死就是害人。其實,這話出自孔夫子之口,所表達的意思也並非如此。

    老子這句名言,出自《論語·憲問》, 原文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文簡短,但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文中的“原壤”,是個人名。原壤與孔子是同鄉老友,但他們的性格卻大不相同,孔子謙遜有禮,原壤則散漫隨性。

    有一年,原壤的母親病逝了,作為老朋友,孔子第一時間帶著弟子前去弔唁。

    然而,當孔子懷著悲痛的心情踏入原壤的家門時,他卻被眼前的景象氣壞了。

    只見原壤家的廳堂裡,堆滿了亂七八糟的雜物,桌椅上蒙著厚厚一層灰塵,各種垃圾讓人無處下腳。

    孔子一向儒雅清流,見老友將家裡弄得如此髒亂混濁,他心裡無名火蹭蹭地竄。

    孔子本想發作,但轉念一想,或許是因為原壤沉浸在失去母親的悲痛中,才沒有心思注意周邊衛生的。

    於是,孔子在門口長舒一口氣,便踏進原壤的家中,他在客廳環顧了一圈,都沒有看到原壤母親的棺槨。

    按說,此時原壤應該是身穿孝服,在靈堂前跪守母親的棺槨才對。可屋內不僅看不到棺槨,就連原壤這個大活人也沒出現。

    此時的孔子再次怒火上頭,他四處尋找原壤,打算一問究竟。

    最終,孔夫子在房間裡找到了原壤。只見原壤歪著靠在床頭,兩條腿四仰八叉地伸展著,那姿勢類似於現在網路流行的“葛優躺”,除了不夠雅觀之外,別提有多舒服自在了。

    現代人在家中偶爾放鬆一下倒也無傷大雅,但原壤身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對各種禮儀十分講究,無論是坐姿、站姿甚至是走路的姿態,都有相應的要求。

    就比如說,古人坐下來的時候,一般都會採用“正坐”的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雙膝著地,把臀部壓在腳跟上,兩腳腳背朝下,同時保持上身的正直,安坐而如鍾。

    “正坐”也稱為“匡坐”,是古代最合乎禮儀的標準坐姿。畢竟,正坐給人的感覺就是將身體的“正”和內心的“中”完美呼應,體現君子表裡如一的高尚品格。

    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言行舉止也是時刻貫徹著這種精神。就連他在垂暮將死之時,他還堅持著“當戶而坐”,以示禮度自守。

    話說回來,原壤看到老朋友孔子到訪,他並沒有立刻收斂自己的坐姿,依舊一副吊兒郎的樣子對著孔子打招呼。

    憑著兩人多年的交情,孔子對原壤的習性他早已見怪不怪,儘管平日裡孔子對他苦口婆心各種規勸,但原壤依舊保持自我。

    孔子也很理智,自己是來弔唁來幫忙的,此時對著原壤生氣發飆毫無意義,於是,孔子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口問道:“老母親的棺槨在哪裡?”

    原壤給他指了指,孔子朝他手指的方向一看,當場直呼了無數個“好傢伙”!

    只見原壤母親的棺槨上,同樣佈滿了灰塵和各種汙漬,還堆放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東西。

    孔子氣得話不多說,便開始自己動手,清洗原壤母親的棺槨上的灰垢。

    然而,原壤接下來的的一個舉動,直接讓孔子無語凝噎了。

    孔子開始勞動,原壤也就從床上爬起來,他走到了他母親的棺槨旁邊,用手將棺敲得“噔噔”作響,隨後說了句話:“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

    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好久都沒有唱歌了。

    緊接著,原壤就開始了他的表演,他深情唱道:“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歌詞翻譯:狸貓的腦袋上有好看的斑紋,摸起來十分柔軟,那感覺,與摸著一個女子的小手是一樣一樣的。)

    也不知道原壤是怎麼想的,竟然在母親的棺槨旁邊唱起小狸貓的柔軟來了。

    可想而知,在場的弟子們無一不震驚,但礙於孔夫子在場,他們也不好給出反應,都表現出一副耳聾眼瞎的樣子。

    估計當時孔子的內心不僅無語並且崩潰,甚至還有當場把這個故交弄死的想法。

    但孔夫子是個文化人吶,更何況還有弟子在場,他彷彿沒有聽見原壤的歌聲,繼續清洗著原壤母親的棺槨。

    當時在場的一個弟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悄悄地問孔子:“老師,您能不能和這樣的人絕交呢?”

    孔子沉默了片刻,然後才緩緩說道:還是算了吧,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也終歸還是故友。

    料理完喪事後,孔子和原壤坐在一起。他忍了許久,終於可以好好和老友交流交流了。

    這次,孔子放棄了苦口婆心的勸說,而是直接掏出隨身攜帶的柺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孔子一邊敲打著原壤,一邊嚴肅對他說:“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意思是說:你(原壤)年少的時候張狂不懂事,長大之後又一無所成、碌碌無為,你這樣的人,將來老了也是個很壞的榜樣,是個禍害社會的人。

    身為老朋友,孔子卻像原壤的家長一樣,為他操碎了心,甚至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無奈。

    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是勸誡朋友,如果一直這樣沒品沒德地活著,對家庭和社會無所助益,還經常“為老不尊”、“倚老賣老”,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禍害,就算活到老也是爛人一個。

    孔子的這番語錄和思想,放到當今社會也不過時。

    當今社會也一直大力弘揚“敬老、愛老”的正能量,但隨著網路資訊傳播的普遍性,出現了一些倚老賣老、博取同情的現象。

    這樣的情況,一度屢見不鮮,也讓善良的人士在伸出援手的時候開始遲疑。他們甚至發問:現在的老人都這麼壞了嗎?

    其實,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就像孔子說的,一個沒品德的人,到老了也只會做出為老不尊的事情。

    孔子的本意,也是為了勸誡人們,要有有品德、知廉恥、講榮辱。發揮一個老人該有的標榜作用,為年輕人多做一些正能量的榜樣。

    不過呢,隨著後來的眾口紛傳,以及不少人的斷章取義,孔子這句正能量的話話就被傳得只剩下半句,也就是這後半句“老而不死是為賊”。

    甚至還有不少年輕人,標榜這是孔夫子說的“真理”,用來辱罵老年人,把帽子扣到了孔子的頭上。

    孔夫子若是知道他這句話被曲解為傷害老人的惡語,他估計都要掀翻棺蓋板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牙時為什麼要殺死牙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