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秋彌生
-
2 # 正史風雲
司馬遷為什麼要寫《史記》,其中的辛酸一言難盡。
一、寫《史記》是史官的職責所在。先秦時期的史官有著後世無法企及的職業操守,他們大多對歷史保持嚴謹的態度,希望記錄真實的歷史。齊莊公與催杼之妻通姦,催杼設計殺死了齊莊公,齊國太史公記載“崔杼弒莊公”,催杼很生氣,殺了齊國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太史季說“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季也拒絕了,正色說道:“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崔杼無話可說,只得放了他。司馬遷生於漢代,擔任太史令,記錄真實歷史、延續中華歷史文化傳承,對於他來說就是一生的職責和追求!
二、寫《史記》是完成父親的遺願。司馬談臨終前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你要繼為太史,繼承祖先的事業。我死了以後,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文獻典籍,振興被廢棄了的王道和禮樂,整理《詩》、《書》,著作《春秋》。從魯哀公獲麟到現在四百多年了,其間由於諸侯混戰,史書丟失、記載中斷。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賢明的君主,忠義的臣子的事蹟,我作為太史而不予評論記載,中斷了國家的歷史文獻,對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記在心裡啊!”司馬遷痛苦著說:“兒子雖然不聰敏,但是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絲毫的缺漏。”
漢代判了死刑,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免死,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司馬遷哪有這許多錢,但是選擇宮刑對他來說比殺了他還難,因為《孝經》有云:人的身體四肢、毛髮面板,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但是,他身負完成父親遺願的責任,身負一個史官的責任,身負延續華夏曆史文化的責任,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說道:“一個人如何修身,是判斷他智慧的憑證;一個人是否樂善好施,是評判他仁義的起點;一個人如何取捨,是體會他道義的標誌;一個人如何面對恥辱,是斷定他是否勇敢的準則;一個人建立了怎樣的名聲,是他品行的終極目標。志士有這五種品德,然後就可以立足於社會,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最悲慘的是因為無錢贖罪,只能忍受酷刑,最痛心的是盡心的輔佐皇上卻被汙衊,行為沒有比汙辱祖先更醜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又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汙辱了祖宗,又有什麼面目再到父母的墳墓上去祭掃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後,這汙垢和恥辱會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腸子每日多次迴轉,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丟失了什麼;出門則不知道往哪兒走。每當想到這件恥辱的事,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沾溼衣襟的。”可見,太史公的後半生是有多麼的煎熬。
《史記》對歷史的貢獻一、《史記》是中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為後世之標榜。同時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端,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學著作,標誌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展已經達到高峰。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
二、《史記》在敘述歷史的同時,也研究道理。正如太史公自己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係、探究歷史的發展實際及其規律。成一家之言是說他在廣泛收集原始材料,注重實地考察,詳細勘辨的基礎上,勇於破舊立新,對於歷史有著自己的判斷。比如所,他判定黃帝是人,中華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
三、《史記》弘揚人文精神,為後世樹立起一面光輝的旗幟。其中包含了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等等。《史記》鮮活的的人物形象,集中體現了上述精神。為後世所敬仰和追求。
四、《史記》為至聖孔子等教育家樹碑立傳。 《史記》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事蹟和思想,真正對儒家的思想和學問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從而確立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地位。
五、《史記》總結了古代天文曆法的光輝成就。《史記》中的《天官書》、《曆書》對天文曆法有著完整記錄和深入總結,司馬遷有著淵博的天文知識,並親自參與過封禪、改歷等大事,所以經過他總結的古代天文曆法成就顯著。
-
3 # 老範123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春天。彌留之際的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註定的啊!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賢明的君主,忠義的臣子的事蹟,我作為太史而不予評論記載,中斷了國家的歷史文獻,對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記在心裡啊!”司馬遷低下頭流著淚說:“小子雖然不聰敏,但是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絲毫的缺漏。
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但後來因為《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為此書專名。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
-
4 # 地利人和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他本人也在西漢文壇享有盛譽”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臥龍。“
司馬遷是中國古代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是人物形象創作典型化的奠基人。只要提起司馬遷,人們腦際就會浮現出屈原,魏公子,廉頗,藺相如,項羽,劉邦,李廣,荊坷,衛青,東方塑,霍去病,聶政,韓信等等英雄和知名人物。司馬遷筆下的歷史,是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生產,生活,宗教,自然為一體的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歷史。他寫了許多與漢朝帝國有關的其它地區與民族的歷史。史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需要批判精神,實踐精神和理性精神,而司馬遷恰恰在三個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1957年,司馬遷被聯合國命名為”世界歷史之父。“
司馬遷的《史記》肯定了中華各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充分體現在他為少數民族寫下了《匈奴列傳》.《北韓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等6部少數民族傳記。他的民族一統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中國境內各民族應該平等相待共存共榮,反對民族之間的歧視和非正義戰爭。司馬遷在《史記》中,創立了《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子 卿列傳》,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孟子,荀子等教育家的教育業績,第一次為中國教育家立傳,從而確立了孔子萬世師表的歷史地位。
《史記》中《天官書》,《曆書》,是論載天文學的專篇,總結和反映了古代天文學和曆法的發展及其光輝成就。地理是古代的一門關乎國家大政重要學問,《史記》雖未設”地理書“,但《河渠書》,《夏本記》可以視作地理專篇。記載了中國諸多州的地理,賦役,物產等情況,寫了山川河流的形勢,西北,東北,西南,東南等邊疆地理及少數民族域外列傳中也有詳細記載,至今仍是中外學者研究中國邊疆地理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料。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軍事地理學與兵法經商思想,有著超前思維的經濟思想。司馬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市場機制“的論述。首先他在《貨殖列傳》《平準書》《河渠書》中認為:中國要想富強,必須和國外通商。用太史公時代的語言概括,叫做”無為而治“——用我們當代的經濟學理論來類比,就是主張發展市場經濟。
兩千年的今天,欣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對於司馬遷的經濟思想及其求富的義與利觀念,在當前改革開放中仍有著積極的借鑑作用。諸如發展生產,多種經營,廣開求富之路;而後要進行教化,不做奸商之事等等,都是十分可取的。司馬遷的寫作風格被後世史學家傳承,後世的小說,戲曲等形式的文學皆從《史記》演化而來。中國的很多成語故事都是從《史記》中來的,豐富了人們的詞彙和說話藝術。可以說,沒有司馬遷撰著《史記》,就沒有東方文明!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司馬遷為了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而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巨集願。儘管他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但他仍然忍辱負重,不畏強權,意志堅定的完成了這部鉅著史書。司馬遷的這種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我們應大力弘揚和學習司馬遷為理想信念不動搖的堅守精神.敢於擔當的崇高品格.超越挫折的抗壓精神.求真務實的處事風格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
5 # 波特卡斯D佩恩
司馬遷出生於西漢時期一個歷史學者的家庭,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是一個史學家,小時候的司馬遷就已經通讀很多史書了。司馬遷早年又師從董仲舒,又漫遊各地,瞭解了各地歷史和風俗。因此,司馬遷走上著書立作的人生道路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要不是司馬遷寫《史記》,後人也會寫的。促使司馬遷立刻動筆寫作的導火線是他父親的病危。
司馬談臨死前,對兒子司馬炎託付了完成未完成的編史著的遺命。於是,司馬遷繼承了他父親的未竟事業,做了太史。
司馬遷歷經14年左右,在公元前91年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52萬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等。這本史書對後世影響巨大,魯迅稱他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史書的最佳典範。司馬遷也因此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不僅如此,《史記》的文學價值也極高,它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文學作品。“人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遷因為當時向敵軍投降的李逵將軍辯解,於是獲罪坐牢。而此時,《史記》到了關鍵時刻,絕對不能死,於是忍辱負重在監獄裡完成這部書的。
-
6 # 方城闕
司馬遷寫史記是受家學的影響和其父親司馬談的臨終囑託。
因此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司馬談說起。
司馬談(約前165年—前110年),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芝川鎮華池村)人。其祖上在周朝就當過史官,家學淵源。年青時曾隨當時著名天文學家唐都學習天文曆法知識,從陰陽家楊何學習《易》,並對黃老之學進行過深入鑽研,是一位飽學之士。
漢武帝初年,司馬談從五大夫這一虛爵擢升為太史令,負責編訂曆法、觀察星象、收集、保
管圖書典籍。官雖不大,俸祿也只有六百石,但卻是正經的京官。
在此基礎上,司馬談看到自春秋孔子去世至漢初四百多年間,諸候兼併,紛爭不斷。歷史記載也時斷時續,浩浩四百年間連一部像樣的史書都沒有,便萌發了續寫一部通史的想法。
在彌留之際,哭著對趕來探望的兒子司馬遷說
:“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也哭著答應到“謹遵父命”。
成功歷來是留給哪些有準備的人。
元豐三年(前108),司馬遷子承父業,任太史令。他謹遵父命,借鑑父親留下的相關資料,進一步充實、完善,著手寫作大綱,開始撰寫《史記》。
天漢二年(前99),正當司馬遷全身心投入到撰寫《史記》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橫禍將司馬遷降入大牢之中。因替李陵辯解投降匈奴真偽之事,觸怒了漢武帝,司馬遷被關入亭獄受審。
一年多後,公孫敖出兵匈奴未果,卻帶了李陵投降匈奴,還幫匈奴練兵準備攻打大漢的“訊息”。漢武帝不等調查、核實,便下令誅李陵三族,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
生死關頭如何取捨,司馬遷想到自己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就像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一般。再想到古今以來成大事者,如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左丘失明方有《國語》、孫臏遭臏刑作兵法,這些賢輩都是在厄運困境中成就自己的事業。
司馬遷決定以腐刑贖身死,雖然屈辱,但可以完成父親的囑託,自己窮盡一生的理想方能實現。悲憤與堅忍中,司馬遷接受了殘酷的腐刑,身體與心靈遭受了無與倫比的創痛。
獲釋出獄後,司馬遷給好友任安(字少卿)寫了封信,談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立志著書的願望。信中還指出:“一個人總免不了一死,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死得毫無價值,比鴻雁的毛還輕。”我之所以忍辱負重,蒙受奇恥大辱而苟活下來,是為了完成這部歷史著作。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同時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二千多年來,《史記》不但是史學家的精典必讀,也是文學家的必讀之作。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
7 # 悅示齋主人
對於司馬遷為什麼寫史記,原因是這樣的: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因為這是他父親“司馬談”的遺願。當司馬遷被打入大牢時,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賤牆頭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兒,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繼續寫史記。並且他父親也是史官,對於史官,是要繼承的,所以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了史官的職務。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詳細的原因說明:
1、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司馬遷家族是史官世家,記錄歷史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3、藏之名山,跨越時空尋找知音。
4、弘揚仁義禮智信等品質。
5、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本真正的歷史著作,司馬遷命中註定要填寫這個空白。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一、史學影響
1、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裡,附在《春秋》之後。
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3、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複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二、文學影響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型別化了。
《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擴充套件資料:
眾所周知,《史記》是一部文史名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對《史記》最恰當的評價,指的是《史記》在史學、文學兩個領域取得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旁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具體說,《史記》對於中國史學的貢獻主要有四個方面。
其一,奠定了中國史學的獨立地位。先秦史籍是中國史學的童年,其特點多為資料彙編,內容龐雜,文字疏簡,記事粗略,較少有歷史過程的記述與研究。《史記》問世,改變了這一狀況,它讓中國史學從童年走向成熟。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宗旨,創作了上起黃帝,下迄漢武三千年的中國通史,不僅把歷史撰述從一個狹小的天地引向廣闊無垠的大千世界,而且以人為主體,建立了嶄新的歷史觀認知體系,這是前無古人的。
司馬遷之後,史籍得以蓬勃發展,兩漢以後,史籍獨立成部,蔚為大觀。東晉李充著《晉元帝四部書目》,史籍已在經、史、子、集四部目錄中位居第二。
其二,規範了史學研究的物件和範圍。
其三,創立了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四,樹立了中國史學的進步歷史觀。這一點尤其重要,司馬遷建立的大一統歷史觀,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回覆列表
司馬遷為何要寫《史記》?
司馬氏家族之夙願司馬遷28歲的時候,接替了父親司馬談的職位,擔任太史令,兼文書檔案。
在太史令的位置上,司馬遷主持過修造新曆法的工作。
但是司馬遷最重視的事情,是由父親司馬談草創的一份非官方的事業,那就是:編撰一部巨集偉的“大書”,一部以司馬氏家族世代恪守官職“太史公”為名、體裁新穎的“一家”之書。
這部“大書”的名字就是《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再往後縮簡為《史記》。
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史記》撰寫到一半,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李陵事件”,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被漢武帝欽定下獄,後接受了“腐刑”(割除生殖器)為條件,才免除一死。
作為男人,被除以“腐刑”,心理和身體上,都應該受到了極大的創傷。
而人總是要活下去的,是從此自卑消沉下去,還是完成自己的事業,用文字譜寫自己的新的生命呢?
有意思的是,司馬遷出獄後,漢武帝又將司馬遷提拔為自己的機要祕書,當時叫作“中書令”。
而司馬遷接受這份工作,恐怕還是因為要完成他的個人事業,也就是《史記》的編撰。
因為工作之便,他可以接近權利中心,為自己提供足夠的資源和空間。
奇蹟出現在司馬遷走出牢獄的第八個年頭,就在中書令的位置上,司馬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的史學鉅著。
《史記》不僅矗立在哲學、天文、經濟、地理、政治、軍事等諸多學科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他當年在朝堂上直抒胸臆的勇氣。
在鐵一般的文字中,失去男身的司馬遷找到了一種後世無數男人無法企及的陽剛。
《史記》歷史貢獻《史記》既是一部文學著作,也是一部歷史著作。
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寫的這部大書,體裁上是前無古人的創舉,目標也是非常高遠。
他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說,要探究上天和人類的關聯,貫通從古道今的人類歷史,形成司馬氏家族獨此一家的文史書寫。
從《史記》全本來看,司馬遷實現了他的目標。
《史記》全書由一百三十篇組成,按照五種標明名稱的體裁,分為五大部分。
分別是: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司馬遷獨創的五體合為一書的形式,展開了一個縱橫交織、互相呼應的完整的歷史敘述文字。
全書寫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統治時期,以中國為中心,以當時的世界知識為背景的人類歷史。
想一想,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創造的這樣一種獨特的巨集觀歷史敘述方式,豈不令人震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