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中長嘯

    “坐懷不亂”是柳下惠最為人熟知的典故,但並非他被孟子稱為“百世之師”的唯一原因。

    柳下惠“坐懷不亂”,成就了其千古美譽。

    “坐懷不亂”的傳說出自《詩經·小雅·巷伯》

    在元朝學者胡炳文的《純正蒙求》中,此事記載得更為詳細:

    自古至今,這個故事廣為傳頌。柳下惠成為了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

    “ 坐懷不亂”作為成語, 用以形容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正派。

    柳下惠“坐懷不亂”,確實難能可貴。

    這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心懷坦蕩,不避嫌疑。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人,做過魯國掌管刑罰獄訟的士師。身為士大夫,名節聲譽至為重要。

    柳下惠甘冒被謗議“逾越禮制”、事後有口難辯——當事人之一的唯一“證人”漂泊不定,分別後或浪跡天涯去了——的風險,毅然對弱女子施以援手。正氣浩然,勇氣可嘉。

    二是扶弱濟困,雪中送暖

    柳下惠與年輕女子非親非故,只是因避雨而邂逅在破廟中。

    三是保持定力,阻絕私慾。

    柳下惠身康體健,七情六慾俱備——

    豈是後人妄自揣測的那樣,有啥男科疾病或缺陷殘疾!

    既非無情感無言語的衰木,亦非一夜難以捂熱的頑石。

    擁女入懷,

    卻能始終不忘救助弱女的初心,抵禦活色生香的血肉軟軀誘惑 ;

    不動如山,

    蓋因趁人之危絕非君子的作為, 恥做知行不一的滿足私慾惡人。

    柳下惠“坐懷”且能“不亂”,感人至深;絕非常人所能及,更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

    柳下惠的人生樂章,不止有“坐懷不亂”這一段動人旋律。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中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其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

    柳下惠的道德學問名滿天下,

    《國語》記載

    柳下惠說,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強大的齊國。這是自取其禍,現在齊國不可能退兵。柳下惠這樣說,表現了對臧氏執政行為直言不諱的批評。

    《國語》還記載:一隻海鳥停留在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

    這件事,體現了柳下惠反對勞民傷財,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

    柳下惠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

    柳下惠品德高尚,始終如一,未因外部環境和自身地位的變化而改變。

    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

    意思是說,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孟子》中說:

    《孟子》又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孟子認為:柳下惠不因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氣節,不受不良影響。在柳下惠的感染和影響下,原來刁鑽刻薄的人會變得厚道,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就是堪為表率的“百世之師”啊!

    柳下惠被孟老夫子盛讚為“百世之師”,實至名歸。

  • 2 # 好玩的國學

    孟子對儒家學說,或者說對孔子的最大貢獻是,孟子親手將孔子拉進了聖人的殿堂。

    孔子對聖人最為崇拜,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上古的堯舜禹等人,才能做聖人。在這裡,孔子又給聖人加上一項條件,那就是必須做過君主。

    這樣一來,孔子把聖人限定在極少數人的範圍內,連孔子本人也沒有資格做聖人,雖然生前,孔子的弟子如子貢等人,一直鼓吹孔子是聖人。

    孟子是具有創新思想的哲學家,他認為,聖人不一定就必須做過王,那些道德境界高尚的人,都可以是聖人。所以,孔子也成了聖人,而且在孟子的眼中,孔子是聖人中的聖人,是聖人的集大成者。

    孟子認為柳下惠也是聖人。但絕不是柳下惠坐懷不亂才成為聖人,而是因為柳下惠那高尚的人格,如春風化雨一樣,能對別人產生正面的影響。

    魯國大夫柳下惠在一個寒夜裡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姑娘,眼看著就要凍死了,柳下惠把姑娘抱在懷裡溫暖了一夜,沒有任何非分之想和非分之舉,人們稱讚柳下惠是正人君子。柳下惠不僅是正人君子,還是一個著名的賢人,《論語》中記載:

    “柳下惠當時在魯國擔任司法長官,三次被撤職。有人告訴柳下惠,你盛名遠揚,為何不離開魯國,到其他國家去做官呢?柳下惠說,我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裡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我不按正道侍奉君主,為什麼要離開本國呢?”看來在孔子的眼裡,柳下惠是個以直道而行、堅持正義的賢人君子,是個值得尊敬的牛脾氣。但在孟子的眼裡,柳下惠是個一團和氣追求和諧的人。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為羞辱,不會因官小而辭職;立於朝廷不隱藏自己的才幹,但必定按自己的原則行事;被冷落遺忘也不怨恨,困窘也不憂愁。與鄉里人相處,很隨和地而不忍心離開。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縱然在我身旁赤身裸體,又哪能沾染著我呢?所以聽到柳下惠風範的人,胸襟狹小的人也寬大起來,刻薄的人變得厚道了。”

    柳下惠始終保持人格獨立和內心和諧,世界如何與我無關,我只做我該做的事,別人對我如何也沒有關係,我依然微笑面對社會。

    孟子很推崇柳下惠的和光同塵、和而不流的精神,認為柳下惠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立人格,如春風化雨,能讓刻薄寡恩的人變得樸實厚道,讓心胸狹小的人變得寬巨集大量,能對社會產生正能量,所以,孟子把柳下惠看成是聖人中最為和樂的人。

  • 3 # 野史共享

    關於"坐懷不亂"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於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裡,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柳下惠是春秋戰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當時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是掌管刑罰獄訟的小官,他為人剛正不阿,得罪權貴,多次遭到貶謫,但不離開父母之邦,所謂"雖遭三黜,不去故國;雖榮三公,不易其介"。

    他三次上臺,三次都被罷免下臺,連他的妻子認為人家三次廢黜你了,還不隱居,等於褻瀆自己。也有人勸他說,你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說不定,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柳下惠答卻說,他一直是堂堂正正做人做事的,在任何地方都會遇到這些問題,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並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非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的,總之柳下惠是初衷不改,以小小的官職終其一生……

    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 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 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 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 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 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