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納菲爾一世
-
2 # BOD服務西西健康探究
體現在——思考角度。
每個人都有知識盲點,這無可否認。我們在怎麼博學,也無法全盤瞭解學問的究竟,能做的就是在探索的路上愈發強韌和茁壯。
人們受各種條件制約影響著長大,會有自己既定的條件反射和思維模式,也就是喜歡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興風作浪”。倘若沒有外界刺激或新知介入,很多時候,那個舒適區就是自己的一輩子。
好問題的意義是引發人們從其它角度思考問題。
當然,針對同一個問題,答案是迥異的,基於答者各自不同的立場和經驗。
豐富的回答,會讓這一思考角度飽滿,它為當下所創收的價值就越大。
想說的是,脫離答案的問題,再有魅力,也是短暫絢麗,它的美只能透過答案示眾。
丟擲來的角度可能很驚豔,但不是每一個回答都可以讓它增色,透出應有的神韻。
用心問題,用心答題,這過程中,一定會有不期而遇的收穫。
好像每一天都善待自己與周遭,透過鏡子看到的是微笑臉龐,衝進屋子看到的是窗明几淨,閒時倒滿一杯水,它溫熱又充滿能量。
好問題,可以讓思維變得更寬廣。
好答案,可以讓身心變得更謙和。
我是西西,心理諮詢師,關注心理健康教育,願同您一起學習探究。
-
3 # 傅渥成
因為這世界上有大量的問題根本就還沒有用精確的語言或者數學語言表達,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想法。提出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明確問題的核心,避免不必要的爭論,而在問題都還不清楚的情況下,試圖「給出答案」,無疑是緣木求魚的一件事。
舉個例子,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前,物理學家並沒有合適的語言來描述「追光」這樣的問題,在舊的時空觀下,甚至時間是跟空間完全分離的東西,對愛因斯坦來說,他需要重新定義「時間」這樣基本的概念,需要理清「同時」「距離的測量」等等一大堆的問題,提出這些問題、理清這些概念,無疑是比「解題」困難得多的事情。科學家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在於,怎樣才能將這個想法轉變成定義良好(well-defined)的問題。
在中學和大學,我們做過無數的習題,習題給定了一些條件,要求證明或者求解某些特定的問題,但「習題」完全不同於科學家們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對科學家來說,最重要的根本就不是「解題/給出答案」,而是「提出問題」。
回覆列表
古人有云――知行合一!
問題和答案相輔相成,作為矛盾體的兩個方面,沒有哪一個更有價值之說!
遇到的都是困難,切實的總結起來就會形成明顯、亟待解決的問題!
用行動去解決問題的結果才是最好的答案,只有這樣才能用實踐去證明真理的正確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