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28449235116

    在中國古代社會,宗和族是有區別的。宗即家庭,族指宗族。每一個家庭隨著人口繁衍,規模擴大,家庭成員之間的血緣關係逐漸疏遠,遲早會分居析產,分裂為若干個新家庭。但這些家庭之間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還可能保持著一定的統一性,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宗族關係。宗族內部的精神聯絡首先表現在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並經常進行祭祀活動。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宗族的祭祖活動是在家廟裡進行的。家廟是由各級宗子控制的,這就形成了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宗法制度。封建社會後期的祠堂是宗族祭祖的場所。祠堂完全不同於家廟,它不帶政治色彩,沒有等級差別,不再受到宗族族長政治地位沉浮的影響,族長未必要有政治地位,他對祠堂的控制也和政治權力毫不相干。祠堂的出現標誌著族權與政權的徹底分離,宗法制度的最後消亡。祠堂形成於南宋,但發端於唐代,是在唐代“祭於寢” 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起來的。唐代雖然規定品官可以按等級設家廟,庶人則只能祭於寢,但品官常常因貪圖方便不設廟而猶祭於寢。後來,設高、曾、祖、禰四世神主於寢以供四時祭祀逐漸普遍起來。到南宋時,就在正寢之左出現專供四世神主的祠堂。明中葉以後,這種附於居室之左的祠堂移到室外,成為獨立的祠堂。“義田”、“祭田”、“墓田”、“學田”等族產是祠堂族長族權系統的物質基礎。唐代已經開始設立族田、族產。“族規”是宗族族長干預和控制族人生活,維護族權的私法。它起源於唐代那種累世同居大家庭的“家法”。它最初只是教子孫處世接物、應對進退的一些儀節和規式,後來才逐漸演變為一種專門繩索宗族成員的規章。譜碟是宗族聯絡族人的一條精神紐帶。譜碟起源於西周的“帝系” 和“世本”。到唐代,修譜之風仍歷久不衰。唐代宗譜至今雖已蕩然無存,但它的程式從保留下來的《河南於氏家譜後序》等文獻中尚可窺見。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專門研究世家大族門第高下的那種譜學衰絕了,但在“敬宗睦族”名義下大修宗譜的風氣反而愈盛。宋以後的宗譜基本上保持了唐代的面貌,並形成了三十年一修的“進譜” 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燃料汽車在用天然氣的情況下,熱車後出現類似於斷氣斷電的感覺,走起來一抖一抖的,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