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有名城,名曰南婆城。 南婆城是下架山鎮境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南山北麓竹竿山鑼鼓石東北側、縣城流沙東南6公里處。有王、孔、薛、張、吳、黃、湯、陳等8姓4000多人。 南婆城有特產“普寧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年產250擔左右,遠銷東南亞及國內各地,古時普寧人“過番”,喜歡捎帶一些家鄉特產,“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是必備特產之一,海外赤子吃到“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就彷彿回到故鄉一樣親切。 據傳,南宋末年,詹、呂、薛三姓從福建遷於此創村。明、清年間王、孔諸姓從潮陽及本縣等地遷入。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分頂城、下城、東門、西門、一馬路巷、二馬路巷、圍內等。後因宋帝昺臥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 清乾隆年間,南城百姓於練江之濱、村西側的“浮水蓮花”地建“大聖古廟”,祭祀“齊天大聖”,當地群眾習慣稱“大聖古廟”為“南婆城佛祖廟”,該廟香火旺盛,顯譽潮、普、惠三縣。每年農曆三月,該村及早塘鄉、大長隴等34個鄉村在此舉行廟會,朝拜者眾。清同治元年(1862)、1980年和2005年,當地群眾及社會賢達集腋成裘,三次在原廟址依原狀翻新修建。具有230多年曆史的“大聖古廟”,因豐富的文物價值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受到當地歷代百姓的崇敬。南婆城因“大聖古廟”而更加馳名。 1925年至1949年南城經歷第一、二次國內戰爭和解放戰爭,是歷次革命時期我地下黨的活動據點,其中“大聖古廟”、“頂新厝”、“下新厝”為主要活動陣地,1926年罹兵焚,1933年和1948年該村村民陳錫臨、孔武,泥溝鄉村民許武於此壯烈犧牲,全村先後共有8位革命烈士。解放後南城被稱為“紅色游擊區”和革命老蘇區,是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名東平、號祥哲,孔子75代孫)和現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的故里。
普寧有名城,名曰南婆城。 南婆城是下架山鎮境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南山北麓竹竿山鑼鼓石東北側、縣城流沙東南6公里處。有王、孔、薛、張、吳、黃、湯、陳等8姓4000多人。 南婆城有特產“普寧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年產250擔左右,遠銷東南亞及國內各地,古時普寧人“過番”,喜歡捎帶一些家鄉特產,“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是必備特產之一,海外赤子吃到“南婆城白花荷蘭豆籽”,就彷彿回到故鄉一樣親切。 據傳,南宋末年,詹、呂、薛三姓從福建遷於此創村。明、清年間王、孔諸姓從潮陽及本縣等地遷入。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分頂城、下城、東門、西門、一馬路巷、二馬路巷、圍內等。後因宋帝昺臥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 清乾隆年間,南城百姓於練江之濱、村西側的“浮水蓮花”地建“大聖古廟”,祭祀“齊天大聖”,當地群眾習慣稱“大聖古廟”為“南婆城佛祖廟”,該廟香火旺盛,顯譽潮、普、惠三縣。每年農曆三月,該村及早塘鄉、大長隴等34個鄉村在此舉行廟會,朝拜者眾。清同治元年(1862)、1980年和2005年,當地群眾及社會賢達集腋成裘,三次在原廟址依原狀翻新修建。具有230多年曆史的“大聖古廟”,因豐富的文物價值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受到當地歷代百姓的崇敬。南婆城因“大聖古廟”而更加馳名。 1925年至1949年南城經歷第一、二次國內戰爭和解放戰爭,是歷次革命時期我地下黨的活動據點,其中“大聖古廟”、“頂新厝”、“下新厝”為主要活動陣地,1926年罹兵焚,1933年和1948年該村村民陳錫臨、孔武,泥溝鄉村民許武於此壯烈犧牲,全村先後共有8位革命烈士。解放後南城被稱為“紅色游擊區”和革命老蘇區,是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名東平、號祥哲,孔子75代孫)和現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