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健康開心館

    一、知和行的關係: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件事的始與終,知行不能分為兩截,它本來是一件事。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起心發念處,就是行。

    因為“知”本身就是一種建構意義世界的行動(知是行的主意),所以起心動念就是行。(“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起心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頭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而“行”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落實和體現(行是知的功夫),所以這樣的“行”也就等於是“知”的自然流露。

    3、正因為意義世界同時囊括了心與物(精神與物質)、內在與外在,所以“知”和“行”自然呈現為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沒有內在,就無所謂外在。沒有心,就無所謂物。(這裡做個重點解釋,因為我們研究的是意義世界,沒有意義的世界是不值得過的,也是不值得研究的。更直白的說,是沒有的。物沒有被心感知時,心與物是同歸於寂的,當然這裡不否定,物是客觀存在的,當物被心感知到了,心和物的顏色便一時明白起來。所以說,沒有心,就無所謂物。即心外無物的道理。)

    二、“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認識(知識)和實踐(行動)的關係。

    知:主要指人的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指人的感覺感受和實際行動。

    知行合一,是指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三、一個人假如有了,所謂全新的認識和意識,就必然會做出相應的新的行動。如果不去行動,就不算是真正懂得了,這全新的認識和意識。同時又加深了對這些認識和意識的理解。

    四、“知行合一”,提醒以儒學理念,作為修身目標的人,“儒家修身功夫”的關鍵是從念頭上修,否則知道的再多,把聖賢開示倒背如流,但是卻不懂得修心,這樣就是“行”的缺失,是實戰修行中的懦弱和不給力。

    五、“知行合一”,是衡量修行是否得當的標準。

    王陽明真正意義上的“知行”,本來就是一件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各位車子第二次保養估計需要多少錢?和做那些專案?謝謝各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