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淡風青

    名言是好東西,但要全面考察。要了解這些名言出現時背景:有些名言是就事論事;有些名言是負氣狂妄(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有些名言是託詞藉口(劉備說: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有些名言是勸誡後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些名言是針對具體情況而言(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放之四海(天下或宇宙)準不準?肯定是有準的,但不會是全部。毛主席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也是名言,從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看來,這句話是正確的)

    那麼這句話準不準呢?咱們先分析一下。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九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宋朝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有類似表述:“五十七年,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先看這倆人,一個是齊國軍事家,戰功累累;一個是北宋宰相,位高權重。再看這兩本書:《孫子兵法》是他一生的經驗總結,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奉為經典(舉個栗子,鷹醬家的巴頓,腳盆家的一群雞);《資治通鑑》是砸缸宰相寫給宋英宗趙曙和神宗趙頊的。最起碼他們兩位認為自己寫的書是正確的。要不也不會拿出來。

    可是話說回來,這兩位由於特殊的身份地位,在外有決斷權,也能做出最優解決方案,回去之後也沒問題。所以這句話他們兩位也認為是正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你在用到到這句話時領導是否在身邊,你是否有決斷的權力,你的決斷是否在當時是最優的,你回到單位(內)後會有什麼後果,你是否可以承受。考慮全了,再決定你是否使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

    這句話放之四海“準不準”,你自己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象有《有妖氣客棧》的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