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鵜鶘心理

    一般情況下,女生先天帶有“母性”,甚至很多學齡前女童,如果和同齡男童玩“扮家家”,也多數是要扮演媽媽的角色、或者扮演醫生(打針)的角色、或者扮演教師的角色……這樣,和同齡男孩子玩起來,她們特別有一種優越感,因為在這種角色扮演的遊戲裡面,女童是主導者一方,而被主導的男孩子,自然是她們口中的“小朋友”。

    這種現象一般至少延續到中學時代,鑑於男、女性別上以及第二性徵發育上的差異,確實青少年時期的同齡女性在各方面的成熟度(生理上、心智上、社交功能上)要高於同齡女性,尤其是已完成第二性徵發育的女生,看著那些和自己同齡的且沒有完全發育好的男生們,真的就是一群小朋友。等到男性完全發育好,男性成熟的各種生理特徵逐漸凸顯,而且部分男生的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之後,男、女同學間的交往也會有一些微妙的變化,有些女生會變得羞澀起來,然有些女生依然似“大姐頭”一樣,和一群男生“小朋友”整天摸爬滾打在一起。

    再往後看看,到了戀愛時代的男女,女友中也有很多習慣性地把男友稱呼成“小朋友”的,在這種戀愛關係中,女友往往成為了一種照顧者的角色,而男友則是被照顧者的角色,尤其是男友年紀只是略長於女友或者雙方同齡、甚至男友比女友年紀小,那麼女友似乎更多帶有“小媽”、“姐姐”、“教導者”的範兒。她們以這種掌控式的付出,一是滿足自身“先天母性”的需求,她們相信“男人都是孩子”;二是增加自身在這段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她們相信只有管得越多,自己才會越安心……在成年人世界裡,如此現象,也實屬正常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人的知識領域決定一個人的人品,還是人的自身本能決定一個人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