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仔細想想,不只是0歲小孩呦,一個行為發生後,會得到別人的反饋,這種反饋會分為正性激勵(讚揚),負性激勵(職責)和忽視(不予理睬),而這些不同的反饋也會起到不同的作用。
舉個栗子:孩子在媽媽回家時幫媽媽拿來拖鞋,這是一個好的行為,於是會得到肯定,鼓勵,讚揚,孩子在情緒上會有愉悅的體驗,而這種反應也會對該行為起到正性激勵的作業,孩子的此類行為將得到持續。
我們再舉個反面的栗子:孩子在幼兒園聽到別的小朋友罵人,回到家裡也開始罵人,這時家長會驚訝,失望,生氣,甚至會打孩子,而這樣的反饋仍然對孩子有激勵的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我們喜歡的(我們把對某種行為有強化作用稱之為激勵),由於我們的負性激勵反饋,讓孩子會對“罵人”的行為印象深刻,也會知道“罵人--父母生氣”這樣的情緒反饋,因此,聰明的娃娃學會了如果要讓人生氣,可以做令他不喜歡的事,比如罵人
忽略,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引導孩子的方式,對於正確的和我們希望孩子行為,家長可以毫不吝嗇的運用表揚,讚美,獎勵等激勵反饋,而對於我們不願意看到的行為,我們可以採用忽視,不理睬的方式,孩子會發現如此行為不能引起應有的關注,於是放棄該行為
最後補充一句,不只小寶寶,我們成人也是如此,大家都喜歡錶揚,因為這是一種身心愉悅的體驗,而對於批評引起的是不良的情緒,這種情緒並不能完全糾正不良行為,而忽略忽視可以很好的抑制負面行為,值得嘗試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仔細想想,不只是0歲小孩呦,一個行為發生後,會得到別人的反饋,這種反饋會分為正性激勵(讚揚),負性激勵(職責)和忽視(不予理睬),而這些不同的反饋也會起到不同的作用。
舉個栗子:孩子在媽媽回家時幫媽媽拿來拖鞋,這是一個好的行為,於是會得到肯定,鼓勵,讚揚,孩子在情緒上會有愉悅的體驗,而這種反應也會對該行為起到正性激勵的作業,孩子的此類行為將得到持續。
我們再舉個反面的栗子:孩子在幼兒園聽到別的小朋友罵人,回到家裡也開始罵人,這時家長會驚訝,失望,生氣,甚至會打孩子,而這樣的反饋仍然對孩子有激勵的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我們喜歡的(我們把對某種行為有強化作用稱之為激勵),由於我們的負性激勵反饋,讓孩子會對“罵人”的行為印象深刻,也會知道“罵人--父母生氣”這樣的情緒反饋,因此,聰明的娃娃學會了如果要讓人生氣,可以做令他不喜歡的事,比如罵人
忽略,是一種特別有效的引導孩子的方式,對於正確的和我們希望孩子行為,家長可以毫不吝嗇的運用表揚,讚美,獎勵等激勵反饋,而對於我們不願意看到的行為,我們可以採用忽視,不理睬的方式,孩子會發現如此行為不能引起應有的關注,於是放棄該行為
最後補充一句,不只小寶寶,我們成人也是如此,大家都喜歡錶揚,因為這是一種身心愉悅的體驗,而對於批評引起的是不良的情緒,這種情緒並不能完全糾正不良行為,而忽略忽視可以很好的抑制負面行為,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