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浪六便士
-
2 # 兔老師
在這個年代橫向對比的話,放棄華語而聽歐美歌曲是很常見的事情。
華語音樂相對其他音樂,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優勢是華語音樂具有迎合本土聽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語言無障礙便於理解的歌詞,很容易直擊聽眾的內心,引起強烈共鳴。
而放棄華語音樂的人,更多地是不滿足於華語音樂的劣勢。眾所周知,華語音樂發展在十年前開始,由於mp3下載和版權保護不力,出現了斷層。所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華語音樂的創作力已經不如同時期的歐美,日本音樂,甚至連南韓都不一定比得過。華麗的歌詞掩蓋了乏善可陳的音樂性,但一旦走出國門,離開了語言優勢,華語音樂自身的品質便會被打回原形。近十年來的華語音樂,幾乎在國際上都沒有什麼影響力,遠不如之前的陶喆,周杰倫那一批人。
所以,更喜歡歌詞的留在了華語,更喜歡音樂性的則去聽歐美了。
-
3 # 偷忙的pg
本人是個90後,對於個人觀點來說,上大學之前,比較喜歡聽中文歌,那時候接觸的最多的也是中文歌,而且對於那時候來說中文歌是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各種優美的旋律接踵而至,周杰倫,許嵩,汪蘇瀧,潘瑋柏,張韶涵。。。。。。這些歌手都是被我們熟悉的,初中高中那會也是最火熱的,所以聽得也是最多,本人也是周杰倫的小迷弟,到了大學之後呢,發現中文歌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被大眾所能接受的優美旋律也越來越少,而隨著我們的見識越來越廣,對國外的文化也有所增長,也越來越能接受英語等國外語言,一些新鮮,令人興奮的歐美旋律也越來越被我們熟知,大眾都會比較喜歡那些新鮮的東西,所以慢慢的就會被歐美旋律給征服,同時歐美旋律也會帶給我們一些舒服的節奏,比如跑步等運動我大多數聽的都是歐美歌曲。但還是會時不時的去聽一些經典的中文歌,一是回憶一下,二呢畢竟也是我們中國的文化。但還是希望華語歌曲能夠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
我個人,沒放棄,但是有一部分愛好歐美。
剛開始為了學英語,也是呵呵呵呵呵
後來被人家的氣質,慵懶的腔調折服
再後來旋律,節奏,鼓點啥的總感覺聽起來比較有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