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邦不過泗水亭長,兄弟也就曹參,樊噲,他建立一個王朝,靠的是什麼?

15
回覆列表
  • 1 # 戰國霸王

    劉邦是開國帝王,在亂世群雄中,沒有一個開國帝王是靠政治統一天下的,打下來靠的是武力,治理天下才玩政治。

    在秦朝末年的起義中,大家的經驗是相同的,劉邦也是最早起義的一批人。

    劉邦自沛縣起兵,就建立了一支很穩固的團隊,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王陵、夏侯嬰、灌嬰、柴武、靳歙等以豐沛地區為中心的人,他們是利益共同體。

    這批淮西地區朱元璋的老鄉,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打敗各方割據勢力,建立明朝。

    改革開放後,許多人下海經商,也是以老鄉為集體打天下,這一點在現在許多企業可以看到,快遞業的桐廬幫就是這樣。

    劉邦的老對手項羽,他的叔父項梁早期也是依靠八千江東子弟起兵,建立自己的勢力,但在之後,劉邦、英布、吳芮等各方勢力的加入,讓楚國內部變得複雜。

    這也是劉邦能打敗十八路諸侯,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的原因。

  • 2 # 無能的扎心君

    我叫扎心君,嗶嗶幾點

    1天時,秦朝暴虐,二世昏庸,趙高弄權,天下百姓不是在服徭役,就是在服兵役。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大亂,英雄紛起,六國貴族混水摸魚,逐鹿中原。劉邦有志向,當年劉邦到咸陽有事,看到秦始皇出巡儀仗隊的氣魄,感嘆,大丈夫當如此。

    2地利,劉邦被封漢王,得到了漢中和四川,用韓信計,又得到陝西關中。整個老秦地都歸了劉邦。劉邦雖然屢敗,但是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補給。又派韓信,彭越 ,英布從背後攻擊項羽,對項羽戰略包圍。

    3人和,劉邦以寬厚長者著稱。義帝故意讓他直入關中,讓項羽去鉅鹿救趙,對付章邯的秦軍主力,然後約定,先入關中為王,擺明看好劉邦。劉邦輕鬆入關後,秋毫無犯,廢除秦法,與百姓約法三章,大得民心。項羽火燒阿房宮,殺子嬰。大失民心。

    4劉邦有能力,是個全能性的人才,既能打仗,大得民心。又懂用人,還通謀略。許多人以為劉邦能力不佳,只懂用人,其實不是這樣的。

    5劉邦打仗水平,僅低於韓信,項羽,但比彭越,英布強。英布造反說,劉邦年紀大了,不會親征,只怕他,其它人不怕。韓信彭越當時已經被幹掉了。英布應該瞭解劉邦,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6劉邦為什麼通謀略,張良曾經遇到過很多起義軍頭領,和他們講太公兵法,他們是一頭霧水,唯獨劉邦一點就透,一說就明,張良感嘆,可能是天意啊。後來,張良就死死跟著劉邦幹了。酈食其本來時個守城門的,天下義軍來來往往,木有一個看上眼,唯獨和劉邦一談,認為劉邦能得大業,從此鞍前馬後,為劉邦效力。

    7劉邦懂用人,這個大家應該都懂,手下三傑,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搞後勤的蕭何。其它陳平,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都是個頂個的人才。項羽有亞父范增,又被離間。鍾離昧也不受待見。龍且有勇無謀,和項羽一個吊樣。被韓信幹翻,白白消滅了二十萬楚軍精銳。

    8劉邦從小就在江湖上混,曾經做過魏信陵君門客的門客。後來做泗水亭長,也是個負責治安的位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風使舵的本領超強,項羽曾經射中他,他怕動搖軍心,大喊射到我腳了,韓信派使者討封假齊王,劉邦先破口大罵,張良陳平踢他屁股,他正和項羽苦戰,不能得罪韓信,馬上反應過來,說大丈夫要封就封真齊王,封什麼假齊王,騙得韓信為他賣命。

    9這個世界本沒有傻子,特別這些有本事的人,都是人中龍鳳,大家看到劉邦有得天下的潛力和本領,劉邦又捨得封賞。所以大家為了功名利祿追隨劉邦。韓信說項羽封人做官,印都在手上摸圓了,都捨不得。小氣成這樣,誰為他賣命,項羽害死義帝,劉邦為義帝發喪,裝逼裝得不要太像。

    9封官也要有水平,還要控制得住,項羽封英布為王,後來英布被策反。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派曹參,灌嬰為副手,看住他,帝王之術,深不可測啊。什麼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個度很難把握,誰要當真,那是瘋了。

    10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劉邦有個得意忘形的缺點,彭城大敗,52萬漢軍被項羽三萬騎兵幹翻,被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山。但劉邦百折不撓,有錯既改,彌補了這個缺點,實在令人佩服。

  • 3 # 林杭之

    為什麼劉邦能建立漢朝,其實有個等價問題。為什麼劉邦能夠打敗項羽,為什麼一個出身微末的“地痞無賴”可以打敗一個神勇無比的名將之後。

    要回答劉邦為什麼可以打敗項羽就很簡單了。

    前些年的時候一句話流傳很廣:“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其實這是句廢話,人才放到什麼時候都是最重要的,21世紀是這樣,秦漢之交也是這樣。

    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借酈生勸降齊王的口對劉邦和項羽對人才的態度作了描述:

    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

    劉邦與將士分享得到的利益,人才都樂意投靠劉邦。

    而反觀項羽呢?

    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

    項羽不但殺義帝、背盟約,而且打了勝仗從來不封賞。哪怕是給人封了什麼官職,刻下了印信,都一直放在手中不捨得交出去。人才們因此怨恨項羽,不去為他所用。

    而相比較的結果就是天下人才盡歸於劉邦的麾下,供其驅使。

    那麼酈生是不是在瞎說呢?應該不是,齊王聽後深以為然,立馬就同意歸順了。這說明劉邦不吝賞賜,愛惜人才是的確存在的。

    劉邦自己也說:“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比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比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我能用他們為我效力,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敗在我手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逐鹿中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較量。

    楚漢相爭,不是劉邦贏過了項羽,而是劉邦集團贏過了項羽集團。而劉邦即便一千一萬個地方比不過項羽,但只要有一點贏過項羽,他就全盤皆贏——用人才。

    劉邦就像是雪球最中心的核,他吸附周圍的人才,越滾越大。慢慢的,這個雪球顛覆了秦朝;擊敗了項羽,平定了異姓王的叛亂,乃至如今的中國仍以漢為代號。

    時間回到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沛縣,那時他還不叫劉邦,叫劉季。

    他不喜歡勞動,天天被他爹罵也不在意。他好色,喜歡喝酒,但是樂於施捨,誰家有困難了他都回去幫。周圍一群兄弟有什麼困難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那個嗜酒好色的劉哥。

    這不困難又來了,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響應。沛縣縣令想要起義,把劉季、蕭何、曹參等人召集到一起。臨到舉事的時候,縣令反悔了,想要殺掉他們,卻被先下手為強了。

    大家合起夥來商量乾脆咱們起義算了。起義總得有一個首領,蕭何、曹參是讀書人,擔心起義失敗危及性命。

    劉季吧,平時有什麼困難找他就行。

    劉哥可以,我也贊成。

    看來劉邦的酒沒白喝,也沒有白施捨,這種殺頭的差事都想到劉哥了,夠意思。

    起義沒有失敗,劉邦也沒有被殺頭。

    雪球滾起來了!

  • 4 # 大明668

    當時諸侯混戰,群雄逐鹿,爭霸中原,為何劉邦笑到最後?有一定的運氣,到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從劉邦落草為寇,到陳勝大吼一聲,還是有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劉邦就有幾百人馬了,後來沛縣的豪傑看天下局勢動盪,於是也商量謀反,最後殺了縣令,沛縣的子弟要找個帶頭大哥,於是劉邦就成為了帶頭大哥,當時就有3000人馬,劉邦帶著這隊人馬,攻城掠地,後來投奔項梁,此時實力已經做大,後來項梁被章邯打敗,於是楚懷王就派宋義項羽北上救援趙國,派劉邦帶著大隊人民直接攻打秦國,一路上招攬奇人異士,招兵買馬,居然攻入關中,進入咸陽之後,學法三章,深得秦中國人心,而項羽進了咸陽,燒殺搶掠,大失人心,劉邦被項羽排擠到蜀地,而他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劉邦手機既有從老家沛縣帶來的班底,又有了秦國這塊寶地,秦國的人口,糧草,兵工廠,人才,地理位置等等,讓劉邦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蕭何留守咸陽,自己帶著大部隊出函谷關,攻打項羽,幾次三番都失敗,丟盔棄甲,還有重整旗鼓的機會,最主要的還是他有秦國的支援,有了這樣的資本才有資格一統天下,我的看法是,你手裡有多少資本就可以做多少事情,而劉邦抓住了機會,有了資本所以得到天下,漢承秦制,漢就是秦,秦中國人支援了劉邦統一天下,最主要還是本錢大,當然和他本人文韜武略也是分不開的

  • 5 # 願澤西

    大霸王,掃平六國,不關注蒼生,沉醉在王霸之中,歷史需要前進,需要新的文化,這個民族才有希望,。項羽王霸之功,不如始皇,還想稱霸,不忘才怪,一段歷史,有一段歷史的生命,一個王朝有一個王朝的文化,。文化於歷史不協調,社會必扭曲,扭曲的社會必崩潰,,文化,是茶,渴飲必爽,文化是春風,風起必怡,怡者,必雨,雨者化開一切死結,化開萬物將死去的心,必將萌化,與夏日的嬌陽,相譜生命的絢麗,生成一個時代文化,化為人類智慧的種子,種到天上天,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邦出身貧寒,沒有政治背景,沒有家庭勢力撐腰,卻能最終一路逆襲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原因有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執行力。

    執行力是指有效利用資源、保質保量達成目標的能力,指的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執行力對個人而言執行力就是辦事能力;對團隊而言執行力就是戰鬥力。這裡從三個方面來談劉邦和項羽在執行力上的差異。

    一是要有良好的定力。項羽的勇氣和劉邦的百折不撓,也是二人領導力方面差別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從項羽來看,極具個人英雄主義,破釜沉舟成為其勝利的經典。最後垓下被圍,項羽率二十八騎衝突敵營,斬將奪旗,是個典型的英雄。但是,其人過於簡單粗暴,經常出現屠城、坑殺的事情,這樣就造成了很多的被動。曾經還想簡單的和劉邦單挑定勝負,而被劉邦恥笑。當有機會過江東時,如果能夠忍一時之辱,未必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說,過鋼易折。而劉邦,可以說屢戰屢敗,父母妻子落入敵手都不放棄。約法三章收關中人心,明修棧道安度陳倉 以擊楚,最後終於成就了霸業。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能有太大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做事,要有良好的定力,要有敢於解剖自己的勇氣,能直面困難和內心的軟弱,要不怕失敗,百折不撓,努力去實現最終的目標。

    二是要有堅韌的隱忍力。劉邦知進退,懂伸縮,能屈能伸。在與項羽的角逐中,一步步脫穎而出,從而也留下了很多弱中求生的智慧。“如還軍霸上”——禮儀為先;“鴻門謝罪”——穩其軍心;“亥下之圍”——暫草除根;“火燒棧道”——迷惑對手等等,無不體現著劉邦的隱忍力和智慧。特別是項羽將劉邦的父親抓住,威脅劉邦如果不服從就要將其父殺了熬成羹。這實際上是劉邦、項羽之間一場心理上的較量。對於劉邦是一個艱難的抉擇,要事業還是要家人。最後,劉邦頂住壓力,抓住項羽性格上的弱點,說我們倆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是殺了你的父親而熬成羹,那請分我一杯羹吧。項羽果然中計而放了劉邦的父親。如此隱而不發,豈是項羽能做到的。

    三是要有對用人的駕馭力。劉邦對人才的,統領百萬軍劉邦不如韓信項羽,但駕馭各種人物劉邦卻有辦法,劉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識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放權,發揮人才的最大作用,從而使之輔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邊聚集了象張良、蕭何、韓信這樣一大批傑出的人才為其服務,這是劉邦成功的保證。在劉邦打擊黥布時受傷後,對曹參、王陵、陳平、周勃誰可以為相的判斷,更證明了劉邦的高明。反觀項羽,對范增的才能見識不能善加利用,最終導致范增憤而辭職,這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可以看出,項羽比較劉邦,他身邊真是沒有什麼像樣的人才。另外,項羽原來的盟友、下屬、如黥布、彭越、田榮等,到最後都全部反叛他,可見他在用人、控制上比劉邦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劉邦不但樹立了大旗還搭好班子,不但抓住大趨勢還確立了路線,這些不全是劉邦一個人的功勞,但這些跟他的正確選擇和一流的駕馭力有關。作為領導,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帶隊伍,不能識人用人,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要不,劉邦在《大風歌》中留如此豪言和感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綜上所述,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朝,主要就是把執行力進行到底的必然結果。

  • 7 # 實史求是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我也試著來回答一下。

    劉邦能夠建立大漢王朝,有如下幾個原因。

    人生理想由混跡沛縣到胸懷天下

    劉邦年少時想得很簡單,那就是不幹農活,於是壯年的時候當上了泗水亭長這樣的小官。就這樣,他天天過著優哉遊哉的生活,喝酒玩鬧什麼的樣樣都幹,成天沒有正形。等到他到了咸陽服徭役的時候,看到秦始皇巡遊的盛況,劉邦受到了極強的心靈上的震動,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當皇帝的思想開始萌芽。之後,隨著他的實力越來越強,這個目標就越來越堅定,離他也越來越近。

    最關鍵的因素是他能容人,知錯能改,善於用人。

    劉邦本人平民出身,沒有貴族的傲氣,他為人厚道,喜歡施予,胸襟開闊。三教九流的人物他都喜歡交往,沒有什麼架子。他身邊的人,既有蕭何、曹參、夏侯嬰這樣的小吏,也有樊噲、灌嬰這樣的小生意人,還有韓信、張良這樣的落魄貴族,還有陳平這樣的胸懷大志的年輕人,酈其食這樣的狂生等等。只要對他有幫助的,他都去交往,甚至屈尊降貴,所以大家都願意替他賣命。

    他的手下人犯了錯,他也總是不一棍子打死。甚至謀反的人,他也最大可能地挽救。劉敬勸他不要中了匈奴人的奸計,劉邦不聽,結果敗的很慘。劉邦回去立即放了劉敬並向他賠禮道歉,還升了劉敬的官。對比一下袁紹是怎樣對待田豐的,就知道袁紹和劉邦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了。韓信要謀反,劉邦只是奪了他的兵權,降了他的職,也沒有馬上要了他的性命。

    百折不撓,永不言棄

    劉邦自從與項羽正面對決以後,大部分的時間裡都在失敗,不停的失敗,差點連妻子兒女老父都一塊搭了進去。但他一次又一次的站了起來,實力越來越強,最終解決掉了看似永遠不可戰勝的西楚霸王。如果換作其他人,恐怕早已放棄,甚至投降了。

    劉邦不論是當皇帝前還是當皇帝后,處理事情始終平穩異常,總是三思而後行,極少犯錯。除了吃了白登之圍那樣的一次大虧之外,基本上找不到有什麼樣大的決策失誤。這是他成功的又一祕訣。

  • 8 # 天山月3

    劉邦自己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連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取,吾不如韓信。填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但其三人均唯吾所用,此則勝項羽之故也"。一日上朝,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曰:十萬足矣!劉邦又問,你能多少兵?韓信曰:多多宜善。劉邦說:你本事這樣大,為何被我所擒?韓信曰:你不善兵,唯善將,因而為你所擒。兩則問答足顯劉邦十分有自知之明,亦能知人善任,任人為賢。且又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哪個飽經戰亂,生民塗炭,的動盪年代相比項羽的殘暴嗜殺已是難能可貴的人主了。漢代有人評說劉邦,"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主要還是因劉邦出身低微,早年行為無賴,竟能一統天下成其大業,讓人錯諤之下遂有輕視之意。其實劉邦是一位了不起的開國君王。

  • 9 # 老D90405271

    劉邦能夠建立大漢,憑著其天縱英才,非凡的個人魅力;憑著其幼年時就胸懷大志,訪名士長見識,瞭解天下大事;憑著其善於把握歷史機遇,投身於時代的洪流當中;憑著其知人善任,善於用人長處又善於控制人;

  • 10 # 嚶其

    誠邀!

    我最近回答了一些關於劉邦的問答,出於對讀者負責和還原歷史真相的初衷,力求做到真實準確可靠,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在偉大的歷史人物身上學到有益處東西,從而指導我們更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劉邦出身於農民家庭,不願幹農活,也不願意經商,喜好女人和喝酒(男人們都喜歡),但為人寬厚豁達,有遠大志向,鄉中子弟無論貧富都願意和他交往。就是這樣的草根,經過多年打拼,劉邦就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成了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這看起來是多麼不可思議?劉邦少年時投奔信陵君,後改投門客張耳學習劍術,縱使他武功再高,如果單挑他一定會被項羽的虎頭盤龍戟砸死。

    關於西楚霸王項羽的為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裡有描述,酈食其勸說齊王王田廣投降劉邦時提到了項羽:“他對別人的功勞從來不記著,對別人的罪過卻又從來不忘掉;將士們打了勝仗得不到獎賞,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們項氏家族的沒有誰得到重用;對有功人員刻下侯印,在手中反覆把玩,不願意授給;攻城得到財物,寧可堆積起來,也不肯賞賜給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沒有人願意為他效力。”齊王田光擁有幾十萬軍隊,投降劉邦還是項羽他舉棋不定,聽了酈食其的話,他決定投降劉邦。

    項羽立羋心為楚懷王,他對項羽的種種惡魔行徑,心有餘悸。他對大臣們說:“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這句話。項羽的殘暴令人髮指,他經過的地方,不管軍隊是否投降,都無一例外的被毀滅。這樣嗜殺成性冷血的霸王如果得了天下,老百姓還有什麼出路可言!

    一個是殘酷的暴君,一個是寬厚長者,你說天下百姓更希望誰當皇帝呢?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正是順應了民心,結交了天下英雄好漢,經過多年的艱苦卓絕和不屈不撓的殘酷戰爭,建立了大漢王朝。

    劉邦在臨終前拒絕就醫,他說我自己就是一個貧民百姓,提著三尺劍打敗了強大的項羽,當上了皇帝,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傢俱如何巧除毒害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