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理再現人間

    《宇宙與人類真實歷史》

    我們這個宇宙實際是多時空的物體,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生命體,是宇外大智慧造就。同時同地有許多空間同時存在,每個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龍鳳麒麟等等其實就是其他空間生命。

    高層空間的人,我們稱其為神佛仙道等等。低層空間則是鬼類古人叫陰間,我們人生存的三維空間叫陽間。研究懂了都是科學不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今科學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提出多維空間理論,特別量子學更是發現宇宙是有思維的,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所以提出平行宇宙理論。

    哪個民族都講神用泥土造人。其實是高層空間的泥土,在高空間造就然後放到地球表面三維空間中,在給我們加上這個肉身,同時怕人類太聰明瞭做惡,所以把人大腦封閉百分之八十多,眾多本能特異功能也封閉,只有修練提高道德才給開啟大腦與本能。

    人類的靈魂多是犯天條被打下來的,給人一個機會讓人修練提高道德再返回家園才是人生目地。所有正的宗教都同理。也就是高層空間不同種族的神類仿照自己形象造就地球上自己的種族人體形象,而元神靈魂多是各層空間犯罪的神類生命。

    所以人類才是地球之主,一切動植物都是給人類造就,吃用欣賞玩的。大陸板塊是運動的,天災人禍沉入海底,所以海底有城市遺址,新陸地高層生命再給造就新物種。那個進化論能把人騙死。什麼都是不解之迷。

    地球也是給人造就的,把高層空間垃圾塞進地球裡做為人類的能源,煤礦就是高層空間樹木,石油是高層空間的動物屍體。這也是科學不解之迷,因為地球上根本沒那麼多動植物與形成的條件,必須把眾多動植物突然聚在一起,塞進地下高壓高溫才可,否則爛掉。…

    中國古體字實際是高階生命傳給人類,目地講清宇宙,使人提高道德返回去。那麼豐富語言只能講清一點,因為人類思維必須有時空概念,而宇宙到一定境界無時空,比如宇宙之外就如此,中國文化卻知道,比如混沌、太虛空無等等。刪改漢字那是最大破壞文化。

    許多人問為何看不見外星人?它飛碟早突破空間的飛行,比如它進入一個無時間的空間,去哪裡一瞬間,快的無法想象,所以才能星際旅行。人家走的是封閉高速,你走的泥路,當然看不見人家了。許多磚家講飛碟什麼空氣動力學等等,聽了可笑。

  • 2 # A張正建

    劉備在時,真的具有得天下的實力,一次是關羽威震逍遙津,逼得曹操馬上要遷都,可是由於關羽單純的軍事冒險主義,拒絕了孫權和親的請求,那麼關羽的勝利不僅造成了曹操的恐懼,也造成了東吳孫權的恐慌!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兩面受敵!敗走荊州,如果這時有一位政治覺悟極高的人坐陣荊州,形成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聯吳破曹!曹操一破,東吳也可以順江而下!

    一次是劉備伐吳!

    劉備以報關羽之仇舉兵伐吳,實際上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當時諸葛亮應當同劉備一起伐吳,劉備伐吳是非常順利的,後來的失利也在輕敵上,如果有諸葛亮隨同,以諸葛亮的謹慎,就不會出現輕敵的失誤!

    在劉備死後,基本上沒有統一的機會。

    原因:

    1.諸葛亮謹慎有餘,膽略不足,這樣很難有致命性的勝利!那種一城一地的得失,得而復失,勞命傷財,勞而無功!

    2.在人才培養上,諸葛亮遠遠不如劉備,劉備在時,天下英才,盡歸其所有,劉封,魏延這種僅次於五虎上將這種人才,也大膽任用。而魏延也是非常忠於劉備的。而諸葛亮則不同,魏延對諸葛亮只有畏懼,而沒有忠誠,所以諸葛亮誅劉封,斬魏延,把劉備能用的大將都殺完了,自己又不會培養人才,導致諸葛亮死後,只有一個姜維,而姜維本來就厲害,並不是諸葛亮培養出來的!

    3.就是民心,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表面原因是糧食問題,根本原因是民心問題,人民支援你,你到哪裡都有糧食,人民不支援你,到哪裡都沒有糧食,諸葛亮窮兵黷武,老百姓早就非常反感!魏軍到來,老百姓有糧食相助!蜀軍來了,家家戶把糧食躲藏起來,蜀軍不能就地解決糧食問題,需要千里運糧,怎能不敗!

  • 3 # 老冒574

    說什麼劉備得人心,那就是個笑話,是犬儒歪曲歷史真相,杜撰出來的。

    老百姓本來在劉璋領導下,實行寬鬆政策,賦稅小,刑法輕,百姓過得幸福。

    自從來了軍閥劉備,大大增加了賦稅,加重了刑法懲罰力度。當地人法正反對,說高祖以約法三章得天下,今不易嚴刑峻法。諸葛亮還歪理邪說一套一套的:你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前秦始皇法律太嚴,所以劉邦寬鬆。今天相反,劉璋把這些屁民都慣懶散了,自然應該嚴刑峻法。……

    老百姓想反抗,人家有關羽,張飛,趙雲一幫爪牙為虎作倀,又能奈何?只好天天盼著曹操來解放他們吧。

    《三國演義》不等於歷史真相,我們學到的歷史知識,八成是假的。都是犬儒為了正能量故意歪曲事實瞎編的。

    讀歷史,就是讀人心,讀人性。任何有悖於人性的歷史,一定是假的。現在考古發現《竹書紀年》《雲夢竹簡》,都證明了《史記》八成是假的。

    真實的歷史,很殘酷的。

  • 4 # 2627200670169

    在《三國演義》中,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劉備懂得道理曹操孫權都懂得,劉備懂得收買民心而曹操孫權都懂得收買民心。從有一次曹操的馬受驚而踐踏麥地拔劍自刎這一件事情,也就說明曹操很自律。曹操曾經下了一道令,任何人如果踐踏麥地也就會處死。不幸的事曹操的馬受驚踐踏了麥地,曹操也就是成為第一違令之人。誰立的規矩也就必然會以身作則,不然一切的規則也就是沒有信譽度。當曹操拔劍自刎時,所有的謀士將領苦苦勸助之下曹操才割發代首以此自懲。不管是演戲還是發自內心的也就說明曹操非常的懂得民心的重要,從這一點也就看得出來劉備與曹操在民心這一塊上也就是平分秋色。劉備的失敗根本原因也就是後繼無人,沒有出色的後代繼承劉備的遺志,這也就是不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如果說子孫無能都如同劉禪一樣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再多的財富都會敗光,再好的江山都守不住。國家要興盛繁榮,要永久的長存教育也就是根本,良好的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 5 # 文開石

    先說說這句話究竟對不對不好意思,不對!

    這句話的出處:

    《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翻譯過來就是說得民心就能得天下,怎麼得民心?民眾要的就給他們,民眾討厭的就不給

    所以這句話不過是一句典型的儒家的書生之言

    一句典型不考慮條件的妄想之言

    一句談不上錯但絕對沒什麼用的廢話。

    把環境具體到爭天下的階段,民心最多是一個必備條件,但從來不是決定條件

    秦得天下靠的是法律、是強大

    漢得天下靠的是權力分配

    唐得天下靠的是權力真空的條件

    宋得天下靠的是權力分散

    元朝靠的是武力,清朝靠的是明朝的民富國貧。

    大家之所以還這麼推崇這句話,不過是已經得了天下後對對自己的美化,而這種【歷史ps】軟體最好用的就是儒家。

    回到三國,甚至具體到《三國演義》,劉備得民心麼?並沒有那麼明顯!

    劉備靠的是他的皇家血統,所謂“大漢皇叔”。

    他表現得是仁慈,但並不怎麼得人心,至少在非他統治下的民眾心中,他不是什麼的人心的人物,因為他做不到,【所欲與之聚之】,他給不了民眾要的安定、平和,因為他的實力而不是其他。

    他表現出來的也是在於他的大漢正統復辟,而不是民眾。

    沒有任何一個皇帝真心為了民眾,因為那隻不過是一個基礎,一個統治權力的基礎,但不是全部。

  • 6 # 歪史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者。這句話千百年來也好像成為了真理。所以,我們能看到的電視劇當中,時不時的冒出來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也不足為奇了。

    放眼幾千年的歷史,是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這個不需要現在我們來總結。因為歷朝歷代都有斷代史的修著。他們往往就會總結前朝得天下以及失天下的緣由。最後一大批的文臣謀士集結力量,給新朝出謀劃策。

    以圖子孫帝王萬世之業!譬如,司馬炎總結篡位成功的經驗就是曹魏沒有分封同宗為藩王,於是引起個八王之亂。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好心辦了個大壞事。不知道死後的司馬炎在地府有知的話,作何感想?

    拋開這一些不一樣的,最後肯定所有人的總結都是一樣的,前朝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為苛捐雜稅導致民不聊生。本朝得天下就是因為輕徭役老百姓安居樂業。

    是不是真的這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遼宋時代,女真人短短十年間,滅遼破宋,建立金朝,引發了著名的靖康之亂。又蒙元崛起漠北,先後滅金平西夏,並大理,最後吞宋建立元朝。在滿清趁李自成張獻忠危害中原時候揮師南下最後建立清朝。

    再舉個例子,三國時代,曹操依靠漢獻帝號令天下。孫權依靠父兄基業保據江東。那麼,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呢?他依靠的是什麼?民心嘛?

    第一次佔據徐州時候,漢獻帝還在長安。最後被呂布襲取,你能說呂布更加比劉備會刁買人心?第二次佔據徐州的時候,曹操已經成了漢賊,還是輕而易舉的拿下徐州。大漢皇叔不如漢賊有號召力?

    佔據益州是反客為主吞併同宗的劉璋的地盤,根本與仁義毫不相連。即使劉璋沒能力守住地盤。靠的是豪奪!

    同樣失荊州,按道理先前的講法,劉皇叔仁義無雙,美德滿天下,這個時候已經佔據荊州十多年,荊州人有什麼理由不歸劉備?但是呂蒙陸遜還不是輕而易舉的奪取荊州,荊州人也安安分分?

    即使後來劉備傾巢而出也沒拿荊州怎麼樣!這一切的活生生的例子現實,劉備鼎足而三的基本地盤根本與得民心無關!那裡的老百姓到最後還不是逆來順受?反正城頭變換大王旗!

  • 7 # 夏有涼風61

    劉備得民心,卻沒得天下民心。劉備沒得天下民心,主要還是沒得天時。

    這個沒得天時,主要還是成大業的基礎薄弱,即使這樣,也還是在一路艱辛下博得了一片天地,建立了自己的蜀漢政權。

    都說曹魏得天時,官家身份,近水樓臺,起跑線優越,且挾天子令諸侯。孫權得地利憑江而治。但曹魏和東吳同樣得民心歸附,同樣重民心安穩,才能經濟和人口繁榮,人口和經濟繁榮了才能是守土和開疆的資本和保障。

    民就是兵之源,餉之源。失去民心就是無源之水,很快會被幹涸。

    劉備得民心沒得天下,主要還是不得天時,時運不濟的原因,在同時代碰到了“治世能人”曹操、曹丕父子和孫權,這是時運不濟一。拼壽數又拼不過,這是時運不濟二。拼後代的治國才能也拼不過,且還是三國中頭一個失去人心的政權,這是時運不濟三。

    且在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一死,太監弄權,朝中大臣已不是一條心,蜀漢人心失,所以被鄧艾率數千兵走陰平入蜀,滅了一國,基本沒遇到啥強的抵抗。

  • 8 # 中行偃1

    答:說劉備得民心?太牽強!劉備的確是把“以人為本”掛在嘴上了,為此也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首先是在徐州,為陶謙解難。曹操屠城在先,劉備解難於後,自然獲得廣大不明真相的人的盛讚。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小沛。但是,劉備並沒有與曹操開戰,曹操軍糧不濟,主動撤軍了……劉備不過就是付出了一封信的代價。

    其次,就是襄陽。也就是一呼十萬應的那一次,襄陽地區的人民誤認為劉備能保護他們,不惜背井離鄉的跟隨劉備逃難!“以人為本”的豪言壯語就是出自此時。然而,曹操來了。《三國志先主傳》: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劉備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備已過,操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於當陽之長阪。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操大獲其人眾輜重。

    呵呵!《先主傳》中都沒有記載劉備為了保衛十萬襄陽人民,怎麼與曹操大戰的?!劉備的“以人為本”蕩然無存,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豈能在乎十萬百姓?我看也就是諸葛、張飛、趙雲才是他的本。倒是人家曹操把十萬百姓連同劉備的軍隊一起給繳獲了,劉備至少在長阪坡已經喪失了十萬人的民心。劉備不得人心!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進兵包圍成都,並派簡雍勸降劉璋。當時城中有三萬精良部隊,糧食夠支援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劉璋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於是開啟城門,出城投降,部下沒有不哭的。成都方面的官吏和百姓都想抵抗劉備,又都為劉璋流淚,更說明劉備不得人心!

    《三國志·趙雲傳》: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趙雲傳》的記載是說趙雲的為人,不是稱讚劉備,劉備終究還是幹了壞事,趙雲的話劉備其實根本就沒有聽!

    《三國志·張飛傳》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哪來的?劉備不是從趙雲了嗎??這些錢按照趙雲的駁斥,應該用於恢復益州人民生產生活呀……一傳十 十傳百,劉備的這些把戲益州人民不會不知道!

    劉備不得人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成都人民恨透了劉備父子,鄧艾以區區700人的兵力,打到綿竹已經發展到了3萬餘人!順勢將成都拿下,成都人民沒有一個抵抗的!早就盼著這一天了……

    得天下?對劉備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了。

  • 9 # 南柯夢說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案例,例如楚漢之爭,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取亞父范增的意見,導致被劉邦打敗;反觀劉邦知人善用,得了民心,也得了天下。有如唐太宗李世民,雖然靠殺兄逼父得了皇位,但他在任期間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讓農民得到耕種和休息的時間,得了民心,自然國家就更加穩固。

    但是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之中,大家偏愛蜀國;第一是因為蜀國是漢室正統,第二是因為劉備是一個很得民心的人,能夠讓很多人心甘情願的為他拼命。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劉備明明這麼的人心,最終卻沒能的天下,到底是為什麼呢?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必應有三要素,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劉備只佔了人和這一個,其他兩個都不具備。

    要知道劉備開始崛起時,曹操早已把最肥沃的中原納入囊中。其中對外已經收拾了烏桓,平定了北方,對內先後打贏了呂布、袁紹等。更是實施屯田制、租調製,增加糧食產量,維持民生安穩。可以說以是人強馬壯,統一天下只在一步之遙。

    而江東在經過孫家的三代經營,內部世家的聯合,更有周瑜,魯肅等謀士的先後策劃輔助,可謂將江東經營的固若金湯。在加上長江天險,自身水軍的優勢。可以說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天下九州,曹操以佔六州,孫權佔了兩州,而劉備最終只得了一州之地。

    先機已失,蜀國和其他兩國相比,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其他方面都處於劣勢。等到了奪得荊益二州,本有機會實現《隆中對》中的戰略看圖。可這時關羽、張飛結拜兄弟又遭到不測。夷陵之戰更是大敗而歸,導致眾多二代將領戰死,士兵傷亡慘重,前期所建立的巨大優勢也在瞬間化為烏有,自己也因承受不住打擊,不久之後就逝世。而此時的蜀國就剩下一州之地,人口還不到百萬。而當諸葛亮接手這個爛攤子的時候,只能通過軍事化管理,強化民心,以戰養戰,才能維持蜀國的生存。也談不上統一天下了。

    結語:劉備是得人心,但得了人心就不是一定得天下。當沒有強大的軍隊,運籌帷幄的謀士,及穩定的後勤。這時候所為的人心也只不過是一個誇大作用的名詞。這也是劉備為何有民心卻沒得到天下,因為天下不是隻靠民心就能得到的。

  • 10 # 段輝時

    中國有句古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縱觀中國歷史,卻並不絕對,如蒙元滅南宋,滿清亡大明。蒙古人和滿族人入主中原,靠的是強大的武力,並非民心。

    《三國志》記載:劉備為平原相時,有仇家欲除之,花重金僱刺客行刺劉備。刺客來到劉備居所,劉備不知,待之如上賓,與刺客同席而坐,同簋而食,刺客見劉備如此仁義,於心不忍,說:“我是受人所託,來刺使君的,今見使君,如此仁義,我不能加害。”語之而去。

    《三國演義》中,劉備任徐州牧,多有惠民舉措,民眾亦深感其恩 簞食壺漿以迎之。後屯兵新野,愛民如子 ,仁德之名播於海內。及曹軍南下,劉備走丹陽,敗夏口,形勢險峻,仍與十餘萬百姓不離不棄,終能攜民渡江。

    劉備如此得民心,是三國時,最得民心之主,為什麼也不能統一天下呢?

    我認為,欲成大事,必得天時、地利與人和,只有三者完美的統一,才能得天下。東漢末年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三人各得其一,所以天下只能三分。

    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屐之徒,白手起家,歷經挫折,從不氣餒,屢敗屢戰,壯心不已終使三分天下有其一,也算的是一個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性地看待大學生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