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貢獻:
1.實行“前所未有”的屯田制
獲得百萬斛糧食,打下統一中國的經濟基礎,解決了曹操軍事集團的糧食問題
為西晉統一中國打下“物質基礎”
2.打敗鮮卑烏桓匈奴等“蠻夷”——當時的稱謂
吸納少數民族,促進“民族融合”
3.興修水利,幫助東漢末年生產力受到破壞的“中國北方”重新獲得較快的“物質交換”速度
4.首創性地為《孫子》註釋,寫下軍事理論
在戰爭中任人唯賢,協調排程
在戰術上大量使用聲東擊西、迂迴、偷襲等戰術
是“兵不厭詐”的集大成者
5.尊法貶儒
運用法律大量地“懲辦”地方豪強——特別是在對袁紹的戰爭中籠絡民心、依法治國,民心所向擊敗袁紹——進而用十餘年統一中國北方
反對儒家的“血統論”——招納投降將領,啟用普通百姓
三次下達“求賢令”,打破“門第觀念”,強調“唯才是舉”,提拔下層人士——提出“明達法理”——對於所謂的“儒家道德”不甚在意,不在乎出身是否“高貴”
6.改革戶籍制度
降低稅率
將“人頭稅”改為戶調製——由貨幣稅改為實物稅——也就是可以用布帛等來作為“通貨”
減輕農民負擔
7.藏書
重視收集書籍
建立國家書庫
8.反腐倡廉
表率性地不穿華麗服飾——居所佈置簡樸
糾正下屬的奢靡之風——甚至有人故意衣衫襤褸取悅曹操
個人簡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貢獻:
1.實行“前所未有”的屯田制
獲得百萬斛糧食,打下統一中國的經濟基礎,解決了曹操軍事集團的糧食問題
為西晉統一中國打下“物質基礎”
2.打敗鮮卑烏桓匈奴等“蠻夷”——當時的稱謂
吸納少數民族,促進“民族融合”
3.興修水利,幫助東漢末年生產力受到破壞的“中國北方”重新獲得較快的“物質交換”速度
4.首創性地為《孫子》註釋,寫下軍事理論
在戰爭中任人唯賢,協調排程
在戰術上大量使用聲東擊西、迂迴、偷襲等戰術
是“兵不厭詐”的集大成者
5.尊法貶儒
運用法律大量地“懲辦”地方豪強——特別是在對袁紹的戰爭中籠絡民心、依法治國,民心所向擊敗袁紹——進而用十餘年統一中國北方
反對儒家的“血統論”——招納投降將領,啟用普通百姓
三次下達“求賢令”,打破“門第觀念”,強調“唯才是舉”,提拔下層人士——提出“明達法理”——對於所謂的“儒家道德”不甚在意,不在乎出身是否“高貴”
6.改革戶籍制度
降低稅率
將“人頭稅”改為戶調製——由貨幣稅改為實物稅——也就是可以用布帛等來作為“通貨”
減輕農民負擔
7.藏書
重視收集書籍
建立國家書庫
8.反腐倡廉
表率性地不穿華麗服飾——居所佈置簡樸
糾正下屬的奢靡之風——甚至有人故意衣衫襤褸取悅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