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區塊鏈節點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註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 2 # 讀書燈下

    自晉代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塑造出一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花源之後,後世不少文人以此為題作詩,抒發“桃源”情結,如王維有《桃源行》、韓愈有《桃源圖》,李白有《桃源》等。

    題主提到這首《桃花溪》,便是唐朝時張旭借陶淵明筆下桃源意境所書寫的一首桃源詩。全詩為——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路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與小溪,陶醉於此美景之中,便沿著水流而行,欲窮桃花源林。

    直至: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於是舍船從這小口而入,進去之後,便發現一個“世外桃花源”。

    所以,在張旭的詩裡,桃花,漁船,清溪,都是桃花源中出現過的景象,而清溪旁的洞,也同樣出現過,它是進入桃花源的一個入口——也就是原文中所書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山的小口。

    也可看作是現實世界與理想桃花源地的一個“傳送門”吧。

    在原文裡,陶淵明設定的結尾是武陵人回來之後,沿路做好標記,但後來再去尋找,再也沒有找到。桃花源似實似虛,就此隱去。

    而在後世,人們也沒有再找到這個桃花源地,然則在人們的精神世界裡,這個桃花源一直存在著,也相信它存在於世間,只是沒有找到入口而已。

    “洞在清溪何處邊”,也反映了人們一種無盡追尋、尋覓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