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畫中人
-
2 # 瘋狂青史
而結果也很稀鬆平常,在慈禧去世後沒多久,清朝就滅亡了。
後人就開始想了,這清朝兩百多年的江山,之前的皇帝都守住了,怎麼一到慈禧的手裡就沒有了呢?
萬曆47年,明朝與當時還是滿清的後金在薩爾滸交戰,明朝因為相互之間的賣隊友行為失敗了,而清軍慘勝。
當時的明朝在東北地區也是有許多的盟友,比如葉赫那拉部落是明朝的盟友,葉赫那拉部落也曾經幫助明朝出兵攻擊過後金,但後期被打敗。
明朝在薩爾滸失敗之後就逐漸的讓出了東北的控制權,作為報復,滿清也很快開始攻打葉赫那拉部落的勢力範圍。
可努爾哈赤卻沒有發誓,在葉赫那拉部落首領布揚古投降了之後還是被努爾哈赤給絞殺了,葉赫那拉部落從此滅族。
時間來到了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就直接聯絡了奕忻,發動了“辛酉事變”直接奪取愛新覺羅的江山。
於是有人就提出了一個假設想法,說當年布揚古臨終前發出一聲詛咒:“就算葉赫那拉氏只剩最後一人,也要把愛新覺羅氏毀滅。
這個說法就像是當年秦末項燕所說:秦雖三戶,亡秦必楚一樣,但究竟是不是後人假設猜想杜撰的也很難說,但圍繞在慈禧身邊的迷雲也是一個接著一個
-
3 # 參習處
回答這個問題的空間是很大的。因為問的不清楚。既可以理解成,這句話是否真的有人說過;也可以理解成,這件事是否真的發生過(不管是否成功)。下面就這兩方面的理解,做一個簡要回答:
一、 這句話是不是說過?自從王臺死後,在女真人的土地上,一時間出現了葉赫、建州對峙的局面。兩部本為姻親。努爾哈赤的第三任大妃,皇太極生母孟古哲哲,也是葉赫部末代貝勒,金臺吉的妹妹。
但葉赫部為了佔領建州衛的土地,曾經發動九部聯軍對抗努爾哈赤。失敗後,又參與明朝對後金的征伐的薩爾滸之戰。
當後金勝利之後,返回頭來開始對付葉赫部。
金臺吉守東城,布揚古守西城。結果,東城被攻破,金臺吉被處死。金臺吉在死前,說出了這句話“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
說這句話,出於什麼目的呢?無非是人死之前的發狠、詛咒而已。但死都死了,大勢已去,即使有這句話,又怎能當真呢?
實際上,就在金臺吉說完這句話之後,守衛西城的葉赫部另一個貝勒布揚古就率領部眾投降了努爾哈赤。布揚古雖然被處死,但其弟布林杭古,被編入正紅旗,成為三等副將。這不就是打臉嗎?
二、 覆滿洲的遺言,是否被執行過?有好事者把清朝滅亡歸罪於慈禧有意為之。又聯絡到了,早年金臺吉說過的“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的遺言。就以為這是慈禧執行了祖先的遺訓。
似乎,當慈禧出現之後,大家才突然想起來清朝有個祖制是不許娶葉赫那拉入宮。
實際上,葉赫那拉氏的後人中,做到位極人臣的有:蘇克薩哈、納蘭明珠。后妃中,皇太極生母是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晚清的慈禧、裕隆。甚至歷代皇帝的後宮,都有葉赫那拉的嬪妃。葉赫那拉可以說是與愛新覺羅相始終,甚至誇張點說,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共天下。
因為隨著八旗制度的建立,原本的女真各部落,已經被打散重新編為八旗。一個新的組織就已經締造完成了。成為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牢不可破。
在這個利益共同體之下,從沒有一個滿洲大臣想要去奪取皇權,自己做皇帝。即使鰲拜掌權時,也只是囂張跋扈。即使多爾袞做到了皇父攝政王也有沒再邁出最後那半步。
葉赫那拉氏早就與愛新覺羅的滿清融為一體,怎麼可能為了祖上的一句話,而做一個三百年的錯事呢?
葉赫那拉的後人中,看看慈禧的父親的一生,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但也算是兢兢業業的為朝廷辦事。
說這句話的金臺吉沒想到,葉赫那拉並沒有死絕。相反,金臺吉之子尼雅哈率領葉赫部,投降愛新覺羅。尼雅哈沒什麼名氣,但他的兒子就是康熙朝的權相納蘭明珠,孫子就是清朝才子納蘭容若。
可見,葉赫部並沒有到被滅絕的地步,而且還曾經先後出現了兩個權傾朝野的大臣:蘇克薩哈、明珠。
為什麼距離說這句話的時間更近的康熙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不去“覆滿洲”;金臺吉的直系親屬尼雅哈不去“覆滿洲”,親孫子納蘭明珠不去“覆滿洲”,反而兩百年後,八竿子打不著的慈禧太后要做這樣的事?
看來,所謂滅絕愛新覺羅的遺言,只是後人附會的一個陰謀論或者坊間奇談而已。 -
4 # 只讀帖不評論
這個可能民間根據歷史程序編出來的一個巧合故事吧。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早期只是建州女真的一個首領,當時女真還有分為很多個部分,如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其中葉赫那拉是女真的一個部落。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以後,跟明朝的對壘,形勢相當嚴峻,而葉赫那拉部落居然跟站在明朝這一邊,跟明朝一起戰鬥,這個讓努爾哈赤非常生氣,既然我們都是女真的,就應該統一在一起,因此,他對葉赫那拉部落深惡痛絕。
後來,建州女真不斷髮展,迅速統一了女真部落,葉赫那拉一族也成了俘虜,據傳努爾哈赤下令殺光該族所有男丁,以報當日跟他對壘之仇,葉赫那拉部首領被殺之時,留下了百年詛咒:“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子,也要滅你愛新覺羅!”
清朝風平浪靜的過了盛世兩百年左右,這個詛咒居然應驗了!
當時英法聯軍開啟中國大門,道光皇帝病逝,咸豐即位。當時咸豐的預選妃子中有一個女子,那就是葉赫那拉氏的後裔,也就是後來的慈禧老佛爺。
。慈禧年輕的時候,貌美 端莊,又知書達禮,咸豐一開始非常喜歡她,兩個人也兩情相悅,感情發展也如火如荼,正當準備冊立貴妃之時,咸豐偶然間瞭解到慈禧是葉赫那拉氏的,當時一頓懵逼,恍若驚雷,冷落了慈禧一段時間,但是慈禧靠著他溫柔的手段,和美妙的體貼,又重新獲得咸豐的歡心,自此不斷上位。
咸豐病逝以後,慈禧更是親手設計殺害了咸豐任命的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垂簾聽政,掌握大清帝國最高實權!
因此,很多人說,就是因為慈禧掌握清朝的實權,導致了清朝後期的百年恥辱,並且把大清帶向滅亡,完成了這個百年詛咒:葉赫那拉滅掉愛新覺羅!
但是個人認為,實際情況是剛剛相反的!
歷史在這個時候開了一個玩笑,葉赫那拉的慈禧,非但沒有滅掉愛新覺羅,反而幫助清朝續命了幾十年!她對內評定長毛之亂,消滅了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穩定清朝的國內形勢,同時她跟小叔子恭親王奕忻聯合搞起了洋務運動,提拔和重要了晚晴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在他統治之下,很多漢族的人才得到重用,她建立了清朝近代化的第一套工業體系,建立了第一支海軍,當然同時,她跟列強簽下了無數的不疲 ,可以說,她作為一個葉赫那拉氏的女人,非但沒有報先祖之仇,反而為愛新覺羅鞠躬盡瘁,她所作的一切,雖然是喪權辱國,但是實實在在通過這些條約為清朝續了命!
果然,歷史一點都不意外,在她死後,不到10年的時間裡,武漢一聲槍響,大清帝國迅速土崩瓦解。慈禧在時,清朝好像還有一個主心骨,因為慈禧確實有著高明的政治手腕,整合一切,但是她一死,剩下的愛新覺羅王室全部都是無能草包,根本無法掌握全域性,最終形勢一來,清朝才覆滅!
因此,也有很多人說,葉赫那拉幫助了愛新覺羅!
-
5 # 塗舟
這句話不禁讓我回想起了項梁在戰死之前高呼的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結果亦是如此,橫空出現的西楚霸王項羽幾乎將秦國的有生力量全殲。
“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愛新覺羅!”與上句話正好是異曲同工,葉赫那拉部落的族長金臺石在臨刑之前的怒言,最終竟然也得以應驗。
這真是無巧不成書!
這是一段關於部落之間血與淚的故事!
蒙古鐵騎踏平金國之後,女真人只能逃往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帶繼續遊牧生活,女真族也分裂成為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故事就發生在14世紀,並且持續了將近三個世紀才得以完結。主人公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族與海西女真的葉赫那拉氏族!
當時的葉赫那拉氏為海西女真四大部落之一,勢力龐大,而愛新覺羅則是後起之秀、這日,愛新覺羅的部族進犯葉赫那拉,並在城下叫囂:“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物品,他與我們的姓氏相同。”(愛新覺羅即有“金子”的意思)。
葉赫那拉氏並沒有給予他們尊重,而是指著太陽說道:“金子算什麼?我們姓太陽。”(葉赫那拉即有“太陽”之意)
雙方互不相讓,最終開戰,葉赫那拉氏完勝愛新覺羅氏,將他們趕回了建州。此役,也是葉赫那拉成為女真族中的大姓氏。
就這樣,兩個部落結下了樑子,一直明爭暗鬥兩百多年,直到努爾哈赤降臨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是天生的征服者,他先是統一建州女真,穩定與明朝邊境的關係,繼而轉向對海西女真的戰爭。
努爾哈赤先是派額亦都進犯葉赫那拉,卻被葉赫那拉大將布齋打敗,額亦都的屍首被分成兩半,一半送回了建州,一半留在了海西。努爾哈赤忍無可忍,決定掛帥親征。
此時的愛新覺羅已經今非昔比,而葉赫那拉還在原地踏步。當愛新覺羅的鐵騎踏平葉赫那拉都城之時,葉赫那拉族長金臺石認為自己沒有臉面去見列祖列宗,於是向著先鋒將軍代善求情,作為努爾哈赤長子的代善同意了金臺石善待其族人的請求,並且允許他自己登上城樓自焚。
結果這一請求卻被努爾哈赤拒絕。努爾哈赤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當著金臺石的面殺了許多葉赫那拉的族人。
金臺石在赴死之前對天高呼:“‘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這句話也就是後來流傳的“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愛新覺羅!”的原版。
滿清入關276年之後滅國,而中國封建史上最後兩位實際掌權人全部都是葉赫那拉氏!
首先是晚晴掌權幾十年的慈禧就是葉赫那拉氏。作為晚清政府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一步一步的將愛新覺羅的王朝推向覆滅。慈禧死後,宣統皇帝溥儀繼位,因為溥儀年幼,所以由載灃攝政,隆裕太后垂簾聽政。
來自滿洲鑲黃旗的隆裕太后,原名葉赫那拉·靜芬,也是以為葉赫那拉氏的後裔。也就是這位葉赫那拉氏的女子,接受了袁世凱的清廷優待條例,讓溥儀在退位詔書上蓋下玉璽,親手終結了愛新覺羅王朝的命運!
-
6 # 陶式防務評論
“葉赫的詛咒”出自葉赫部末代首領金臺石:“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建州!”。
葉赫部,為海西女真四部之一,長期視努爾哈赤為最大仇人,也是建州統一女真各部的最大阻力。從明朝的角度講,葉赫部也是女真各部中最“忠”於朝廷的,薩爾滸之戰中曾經積極參戰。
葉赫與建州,相愛相殺的關係葉赫部,長期以來與建州部有密切的聯姻關係。努爾哈赤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就是出自葉赫部,為首領楊吉砮之女,貝勒納林布祿、金臺石之妹,也是皇太極的母親。所以說,下了詛咒的金臺石,實際上就是皇太極的親舅舅。
葉赫部與建州部的矛盾,源於努爾哈赤試圖征服各部,統一女真。建州女真不斷強大的過程中,遭到女真各部的激烈反抗。1588年,葉赫部貝勒納林布祿負責策劃,與烏拉、哈達、科爾沁等部組成九部聯軍征討建州,但由於缺乏統一指揮,被努爾哈赤以少勝多而擊敗。葉赫貝勒之一的布寨戰死,雙方因此結下深仇大恨。
此外就是著名的“葉赫老女”事件,布寨之子布揚古繼承貝勒位後,試圖將自己的妹妹、葉赫第一美女東哥嫁給努爾哈赤,以與建州重新修好。但由於東哥反對(她聲稱,“努爾哈赤是殺父仇人,誰能夠殺了他,我就嫁給誰。”),結果聯姻未成,反而激怒了努爾哈赤,令雙方關係更加惡化。
此後,葉赫部與建州部徹底撕破臉。在接下來的20多年裡,努爾哈赤連續吞併烏拉、哈達、輝發三部,海西女真最後僅剩葉赫。為救援葉赫,也為征討建州,明朝在1619年二月發動了薩爾滸之戰,出兵近十萬人(包括葉赫部數千人)。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將分路進兵的明軍各個擊破,葉赫部的末日也因此來臨了。
金臺石的後人就在薩爾滸戰役剛剛結束,努爾哈赤很快出兵圍攻葉赫。金臺石與布揚古分守葉赫的東、西二城。親外甥皇太極親自出面勸降,但被金臺石拒絕。
葉赫防禦戰,可以說是女真統一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在此戰中,金臺石率部誓死抵抗,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努爾哈赤以挖掘地道的方式,令葉赫東城的城牆崩塌,建州軍一擁而入。但是金臺石仍據守內城不投降,並放火自焚。然而實際上,金臺石卻偷偷溜出城逃跑,結果在城外被建州軍俘獲,然後被公開縊殺。就在金臺石被殺前的一刻,他留下了著名的詛咒——“葉赫哪怕只剩一個女人,也要滅亡建州”。此後,布揚古被迫投降,但隨後也被努爾哈赤找藉口殺死(一說,詛咒是布揚古所發)。
明朝萬曆皇帝聞葉赫城破,命給事中姚宗文親至塞外尋找葉赫子孫加以撫卹,甚至有明朝大臣奏請為金臺石、布揚古立廟,以褒獎“忠貞”。但實際上,葉赫女真只是因為情勢所逼才靠攏明朝,葉赫與明朝的仇恨也不輕(金臺石與布揚古各自的父親,均因擄掠遼東,被李成樑所殺)。
需要指出的是,金臺石的後代出了不少名人。比如,金臺石的孫子就是康熙的重要大臣納蘭明珠,曾孫就是大詞人納蘭性德(納蘭即那拉氏)。康熙的輔政大臣之一蘇克薩哈,也是葉赫那拉氏,是金臺石的遠親。
慈禧太后的父親,叫做葉赫那拉·惠徵,出自鑲藍旗,監生出身,曾長期擔任筆貼式。惠徵與金臺石似乎掛不上血緣關係,祖上可能只是普通的葉赫人。
慈禧是滅亡大清的“葉赫女人”嗎?很多人,把慈禧說成了“葉赫詛咒”中的那個女人。但我們回顧歷史就可以看出,這種說法其實充滿了偏見。事實上,儘管慈禧有種種歷史侷限性,但她的所作所為實際上等於為清朝“續了命”。
在慈禧的主導下,清朝進行了洋務運動,並進行了部分革新。儘管這種革新很有問題,但慈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清朝的滅亡。慈禧當政初期,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不過五六千萬兩白銀,而慈禧過世前夕的1908年,年財政收入已經突破了三億兩。
慈禧的種種不足,屬於那個時代清朝權貴階層的痼疾,意味著整個頑固保守勢力的不可救藥。慈禧在其中已經算得上開明瞭,居然還能把清朝這輛破車又多開了半個世紀。最終結果,就是將整個大清推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
如果說到“滅亡大清的葉赫女人”,帽子也扣不到慈禧頭上。簽訂大清滅亡詔書的,是隆裕太后,慈禧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她才是有標誌性意義的那個“葉赫女人”。(陶慕劍)
-
7 # 聽濤說事
明末,努爾哈赤在東北逐漸收服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政權。而這個過程是極為血腥的。
自打遼代起女真就分成了五大部落,那會兒努爾哈赤所在的部落勢力還是非常小的,其中勢力最大的是葉赫那拉部,但是歷史上也會發生螞蟻咬死大象的事。
明朝時有意扶持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來制衡海西女真,即為明朝的“分而治之,互相牽制,以夷治夷”政策,致使努爾哈赤不斷做大。
當時葉赫那拉氏的最後一位首領金臺石,在經歷了東西城門被攻破之後,內心充滿了絕望。他乞求努爾哈赤可以放過自己族人,自己可以登上樓臺自焚謝罪。
可是努爾哈赤用了趕盡殺絕的手段。他當著金臺石的面,殺掉了大部分的葉赫那拉氏,對其進行了毀滅性打擊。金臺石在臨死之前,對天大吼:就算葉赫那拉氏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
不過有趣的是大清的滅亡確實和葉赫那拉氏的兩個女性後代有著很大的關係。清末兩個著名的太后都是出自葉赫那拉氏。
她們一個是慈禧太后,一個隆裕太后。慈禧太后就不用細說了,滿清的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在她當政的時代簽的。而宣統的退位詔書也是由隆裕太后簽發的,這又和傳言非常的相符合。
歷史有時候是驚人的巧合。而詛咒之說只是事後諸葛亮,發生了誰都看得見。要是沒有慈禧的出現,肯定就沒人提起這件事兒了。
-
8 # 圍爐談史
這是一個野史傳說,不同於秦朝末年楚中國人高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一預言被記錄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其實我也相當懷疑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有可能是司馬遷作為一個歷史書寫者杜撰出來的箴言。
而這句“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愛新覺羅”不知道是什麼人根據光緒年間一個叫蔡東藩的秀才寫的一本書《清史演義》改編而來的。
這個蔡東潘很厲害,他非常聰明,14歲就中了秀才。後來成為了一個有名的歷史演義小說家,他寫了一本《中國曆朝通俗演義》,這本書從秦朝橫跨到民國共計兩千多年的時間。
而這本大部頭為他贏得了“一代史家,千秋神筆”的美譽。
這是閒話,主要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背景,葉赫那拉氏對愛新覺羅氏的這個詛咒則出自他寫的《清史演義》,這本書主要寫的就是清朝的發家史。
蔡東潘在《清史演義》一書中做序說:
就是說這本《清史演義》並不是像《史記》那樣的正史,它以小說的面貌彙集了許多野史傳聞,私家雜錄之說,作者以此形式敘述了清朝的崛起。
我們再來說這個演義,什麼是演義呢?
演義是古典小說的體裁之一,明代人楊爾曾在《東西兩晉演義序》中解釋說:
一代肇興,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藂(cong)取而演之,以通俗諭人,名曰演義。蓋自羅貫中《水滸傳》、《三國傳》始也。通俗來說“演義”就是依託歷史資料進行通俗化、藝術化的敘述,譬如《三國演義》敘述的是三國紛爭這段歷史,但是作者羅貫中在其中增添了許多藝術性的故事情節,但又沒有進行誇張的編排,譬如說讓劉備統一三國。
拾到便吃,真是一個半開化的女子。兩姊也不及細問,遂各上岸,著好衣服,緩步同歸。誰知佛庫倫服了此藥,肚子竟膨脹起來,她自己也不知所以。到十個月後,竟產出一男,不但狀貌魁奇,並且語言清楚,佛庫倫不忍拋棄,就在家中撫養。光陰迅速,襁褓嬰兒,竟作髫年童子,只是佛庫倫無夫而孕,未免惹人議論,幸而窮荒草昧,人跡稀少,始得撫育成人。可見天女之說,本來荒誕。兒名叫作布庫裡雍順,系是佛庫倫所取,因她在布庫裡山下,食了朱果,以致孕育,所以特地將布庫裡三字,作為兒名,留一紀念。布庫裡雍順,到了十多歲,穎悟非凡,自念有母無父,當屬何族,遂問他母親佛庫倫。佛庫倫命以愛新覺羅四字。這就是愛新覺羅的“天女所生”的傳說,除了運用一些古老傳說來增添書籍的趣味性,蔡東潘還在書中詳細描述了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的恩怨情仇。
歷史上的葉赫那拉氏也沒有被愛新覺羅氏滅族,以至於要發出這樣惡毒的詛咒,這兩個氏族確實發生過戰爭,但是最後和解了,並且通過政治聯姻成為了聯盟。
而那拉氏也發展成為滿族八大姓之一,可以說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個氏族在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名人,如納蘭明珠、納蘭性德、蘇克薩哈、慈溪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葉赫那拉氏人。
既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那麼又怎麼會存在著葉赫那拉氏是在報復愛新覺羅氏打下來的江山呢?可見只是一些好事者故意編排出來的野史傳聞。
-
9 # 御史館
清朝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得不說它真的很不容易,它不但是封建制度與文化的集大成者,還是歷朝歷代中的一個高潮。這個時代有非常有成就的皇帝,為這個國家建立了非常偉大的壯舉。當然,也有沒落的清朝皇帝使這個國家滅絕,然後開闢了一個新時代。當提到清朝皇帝時,我們必須想到一個在歷史上廣為人知的姓氏,即愛新覺羅氏。
這句話是“ 葉赫那拉,即使只剩一個女人,也要摧毀愛新覺羅!”我相信每個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麼葉赫那拉會說出如此驚人的話呢?他們到底有什麼愛恨情仇呢?
其實他們最初的矛盾是與他們姓氏之間的一些衝突有關,但是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共同發展的時候,又不斷的發生了各種摩擦,而隨著摩擦的加劇,兩個部落之間的矛盾也就升級了。之後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最終因為姓氏之間的爭議,引發了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而這場戰爭使葉赫那拉氏成為了當地的霸主,卻給了當時的愛新覺羅致命的一擊。
應該可以算是實現了,大家都知道清朝的滅亡與兩個女人有關,一個是慈禧,慈禧太后就不用說了,在她統治的時候,只顧個人享樂,為了保全自己,還與外國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另一個就是隆裕太后,她是慈禧太后死後大清實際上的掌控人,是她讓溥儀退位,最終讓整個大清覆滅。而慈禧與隆裕太后都是葉赫那拉氏的,也正是她們兩個,將大清間接和直接的推向了滅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新覺羅確實葬在了葉赫那拉氏的手中。
-
10 # 史論縱橫
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是清朝皇室的姓氏。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愛新覺羅家族的實力可謂是非常龐大了。那這個葉赫那拉氏又與愛新覺羅氏有著什麼樣的深仇舊恨,揚言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了愛新覺羅呢?
那咱們就先來說說葉赫那拉氏
葉赫族由於生活在葉赫河附近而取名,同時他也是女真族最為古老的部落之一。其後代子孫分佈較廣,據清朝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所記載:“納喇氏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於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直至今天,仍有不少葉赫那拉氏的族人。
關於葉赫那拉氏名字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在葉赫那拉家族居住的葉赫河附近,突然有敵人來襲,不是別人,就是愛新覺羅氏。愛新覺羅氏的首領對葉赫那拉氏的族人們說,“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因為在滿語中,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愛新覺羅氏這種說法其實也不過是為了震懾葉赫部,顯示自己的強大。
而葉赫那拉氏的首領也不甘示弱,指著天空上的烈日,回擊道:“金子又算什麼,我們姓它!”葉赫部的士氣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在之後的對抗過程中,輕輕鬆鬆地打敗了愛新覺羅氏,實力也更加強大了,成為了東北地區最大的部落。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氏已是積怨已久了。
葉赫那拉的首領為何會留下這樣的誓言呢?
這要從明末時期開始說起了,當時愛新覺羅氏已經開始擴張自己的勢力版圖,他們雖然忌憚於葉赫那拉部落的實力,不敢輕易動手。
但是看著這麼大的一塊肥肉放在那,內心難免是蠢蠢欲動,最終還是忍不住向葉赫那拉氏出手了。雙方大戰一場,但是葉赫那拉氏最終不敵,敗於愛新覺羅氏之手。
葉赫那拉氏部落本就是當時的第一大族,而愛新覺羅氏實力遠遜於葉赫部,所以這次失敗讓葉赫氏覺得非常屈辱。據《崇陵傳信錄》記載:“天命朝,大兵定葉赫,頗行威戮,男丁罕免者。部長布揚古臨沒憤言曰:‘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意思就是說“愛新覺羅的兵將對葉赫那拉部進行屠戮,葉赫部族長死前憤怒的說:除非你們將葉赫那拉氏的族人全部殺死,否則我們葉赫那拉氏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掉愛新覺羅!”
這句誓言如同一個詛咒圍繞著愛新覺羅家族,使得他們十分的不安。
這個詛咒成真了嗎?
都說風水輪流轉,估計當初的愛新覺羅氏首領也不會想到,多少年之後,愛新覺羅氏的江山真的斷送在了一個姓葉赫那拉的女人手裡。
說到這段歷史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慈禧太后。
慈禧名叫“葉赫那拉•杏貞”,這個女人在晚清可謂是攪動風雲的人物。慈禧在清朝後期發動“甲申易樞”之變,廢掉了恭親王,一手把持著朝政,獨攬大權。雖然在幾年後,慈禧將朝政大權歸還於光緒皇帝,但這也不過是暫時的。
1889年,著名的戊戌政變發生,慈禧將光緒帝囚禁,斬殺戊戌六君子,重新掌控了朝政。慈禧對於清王朝的處境認識並不透徹,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命令力挽狂瀾,或許在當時已經沒有辦法力挽狂瀾了,但是慈禧的一些做法還是導致了清王朝的加速滅亡。比如說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想到的並不是抵抗,而是逃離京城,前往西安避難。而且還同意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導致經濟大量流失,為貧民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的確可以說,是慈禧的糊塗無能和奢靡浪費造成了清王朝的滅亡,但還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因素認為是葉赫那拉氏斷送了愛新覺羅家的江山,那就是清帝退位條約的簽訂者——隆裕皇太后,也姓葉赫那拉,全名叫葉赫那拉·靜芬。這可就是真正意義上完全斷送了愛新覺羅氏的江山了。佛家所說的因果迴圈,大抵就是這樣了吧。
但是在《崇陵傳信錄》還有不讓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通婚的記載,但是愛新覺羅氏的皇帝的確是娶了不少葉赫氏的姑娘,不僅僅有慈禧,還有清高宗舒妃,孝慈高皇后,這些都是出自葉赫氏的女人。
所以筆者認為,愛新覺羅氏的江山的斷送雖然真的與葉赫族的女人有關,但是也不過是一種巧合而已。所謂無巧不成書,而《崇陵傳信錄》的編撰中出現這樣的記載,大約也覺得這種巧合十分微妙,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故事吧。
朱家溍先生在《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一文中就提到,“前人曾在一些野史小說中對此事加以渲染,創造了些想當然的情節。”筆者認為《崇陵傳世錄》的作者也就是這樣的吧!
回覆列表
1619年,努爾哈赤在“不克葉赫,誓不回師”的誓言聲中出兵討伐葉赫部,隨後滅了葉赫部。據說,當時努爾哈赤毀約殺了駐守葉赫部西城的布揚古,所以布揚古臨死前發出了一個誓言:我葉赫那拉氏將來即便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了愛新覺羅。1861年,努爾哈赤滅葉赫部後過了242年,咸豐皇帝被活活嚇死在了熱河行宮,隨後葉赫那拉氏出身的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取了清政府的國柄,成為了清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從此以後,慈禧掌國47年,近半個世紀。
雖然是謠傳,但愛新覺羅辛苦打下的江山最後卻真的葬送在葉赫那拉氏的手中,而且還是個女人——葉赫那拉氏.杏貞(慈禧)和她的侄女隆欲太后。
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兩大家族的的仇恨要從努爾哈赤的崛起說起。明朝末年的天下基本處於大小戰役不斷的局勢,努爾哈赤除了讓明朝頭痛以外,他老家周圍的“鄰居”也是對其恨之入骨,打又打不過,很多的小部落無奈之下只能歸順努爾哈赤的大金,可是這些部落中卻有一個寧死不降的“小強”葉赫那拉氏部落。
在女真各部族中,葉赫部一直處於領頭羊的狀態,開始時候努爾哈赤也是在其手下尋找生存之路,並與女真部落以政治聯姻的手段來做大做強。
兩家人看似親上加親,實則暗中較勁牽制對方,唯恐一方做大做強,要想強盛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征戰,顯然這點上葉赫部落領先一步。
在很早時候,草原上的小部落還在遊牧蒙古包生活時候,葉赫部族在葉赫鎮西部就建立了一座城池,稱為葉赫城,此後又被稱為葉赫那拉氏。這在當時可是要先進其他小部落很多,作為老牌的部落,葉赫那拉氏部落還有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律吏。顯然是一個小國家的存在,所以明朝當時對葉赫那拉氏部落是既拉攏又防備。
隨著努爾哈赤的野心越來越大,他不甘心低於人下,也隨著他對漢人文化的瞭解,一統各部落成為努爾哈赤的目標,於是他開始四處征戰統一各部落。
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葉赫那拉氏和日益壯的愛新覺羅氏開始正面交鋒。
據說在大戰開始之前,努爾哈赤曾想過用談話簽訂協議的方式使葉赫那拉氏歸降,雙方聯手一起抵抗明朝,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但遭到高傲的葉赫那拉氏部落拒絕,無奈之下只有通過武力解決。雙方本來就矛盾不斷,談崩後積怨更是升級,到戰場上自然也就殺紅眼了,結果是葉赫那拉氏部落慘敗。
傳言就是傳言,葉赫那拉氏最終歸努爾哈赤統一,兩家人的聯姻也從未間斷。
再說下所謂葉赫那拉氏的問題:
1.葉赫國滅時,東城貝勒金臺石不降而縊死,西城貝勒布楊古降後被殺,這是事實。
但是“男丁罕免者”什麼的就不大可信了。東城一支,金臺石有三子,均入了正黃旗滿洲,金臺石第一子德勒格爾封三等男爵世襲,金臺石第二子尼雅哈則是康熙朝名臣明珠的父親。西城一支,布楊武是布寨第一子,布楊武之二弟布林杭武、三弟達爾漢的後裔都留了下來,入了正紅旗滿洲,還給布林杭武封了男爵世襲,其家族還有世管佐領承襲。可見東城也好,西城也罷,兩支都有後裔流傳,而且兩支內都有一脈地位是在普通旗人之上的世家,怎麼就男丁罕免了呢……
2.有清一代,後宮裡葉赫那拉氏不乏其人。
孝欽顯皇后、孝定景皇后這對姑做婆尚且不提,入關前的也不提,高宗舒妃即是葉赫那拉氏,文宗璹嬪、玉嬪也都是葉赫那拉氏。“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從何談起?
葉赫那拉氏是一個大姓,其中有很多系,各系之間沒有血緣聯絡,就好比,漢人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雖然同樣姓葉赫那拉氏,但是並不是共祖的。葉赫國主,也就是東西城貝勒的家族是星懇達爾漢系葉赫那拉氏,而孝欽、孝定兩皇后出身的喀山系葉赫那拉氏則跟星根達爾漢系沒有血緣關係。
4.更有趣的是,入關之後的五位葉赫那拉氏后妃,孝欽顯皇后和孝定景皇后這兩位最有名,但是這兩位都不是星懇達爾漢系的葉赫那拉氏。
而恰恰,另外三位葉赫那拉氏後宮,都是星懇達爾漢系的葉赫那拉氏……高宗舒妃是永綬的女兒,也就是明珠的曾孫女,東城貝勒金臺石的四世孫女,地地道道的“葉赫直系”,而文宗的璹嬪、玉嬪這對姐妹,是嘉道名臣那清安的曾孫女,那清安則是雅巴蘭的六世孫,雅巴蘭是楊佳砮的嫡堂兄弟,也就是金臺石的堂叔伯,關係有點遠,但是還是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