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文創業
-
2 # 十鍋九蓋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興衰更迭,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打江山易,坐江山難。這關乎到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就是各方面的制度應該是因時而定,又因時而變的,在社會發展程序中需要增刪、修訂和完善的。因循守舊,不能審時度勢,適時創新,最終必然是抱殘守缺的逐漸萎縮到漸漸消亡。
張之洞只是憑自己的經歷經驗和感受得出的直接結論而已,大清並不會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如果那時突然出現一位力挽狂瀾的人物而有效地撥亂反正,也許歷史的發展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大清的氣數已盡,張之洞只是看到了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拿現在的話就是已經得了絕症的人,而又沒有扁鵲再世的人物來去除沉痾宿疾,大清的滅亡自然難以逃脫歷史的規律。
謝邀。說起張之洞知道大清即將滅亡的起因,則不的不說張之洞漢人的身份。張之洞晚年經歷了光緒暴斃,慈禧死亡。有人說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其實並非沒有可能。慈禧死前效仿先朝手段採用權力制衡原則,先立年僅2歲的溥儀為皇帝,其父親載灃為攝政王,隆裕為太后,互相牽制。但是皇帝太小,太后又無心國政,軍政大權便有載灃一人把管。可偏偏這個載灃又是個無能的草包,這從他的治國當時來看就可以看出:首先,載灃排斥漢人,剛剛上臺的他還破位倚重張之洞,可當權力穩固後便開始將一張之洞為代表的漢人邊緣化。試問這樣的統治者怎麼會獲得支援。其次,就是一件事更加劇了張之洞的預感,一次,張之洞聽聞載灃在做一項人事任免,便進諫說這項任免會引來民眾的不滿,對比,載灃說“有兵在”。現在正值清政府內憂外患之際,載灃還在想武力鎮壓而不是安撫民心,難怪張之洞會說:“不意聞此亡國之言。”其出處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