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叢中仁
-
2 # 盧龍太守
人類是一個群居的物種,在這個星球上,人類的單個個體並不強大,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生存,延續,前進。久而久之,人們自然優先選擇團體的生活方式。到進展到現代社會,對於生存來說,持續的團體並不是必須的,偶爾的離體生活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再到現在物質極大滿足,個體的分開獨立已經很常見,並不會影響生存,人們進而追求思想上的認同。當個體思想與周圍人群不一樣時,個體會感覺孤獨;當這種孤獨久到無法忍受,急需找人傾訴,尋求認同感但又找不到時,寂寞油然而生;當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傾聽者,以為他就是你的知音,你興高采烈的與之傾訴,不料他卻漠不關心的離去,失落感無與倫比。
所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因為你有在思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與眾不同的精神。珍惜這感覺,這感覺,不可怕。
-
3 # 渡心人
精神世界的恐懼無聊,我們需要連結,無論是真實的人或者書裡面的人以及各種興趣愛好,總之不能孤獨存在。
人類本身就是群裡生活的動物,離開人群那你媽媽孤獨、寂寞、失落,而透過第三者,我們可以感受“我在”,我是真實的存在!
-
4 # 大眾船煤
達爾文對錶情的研究發現,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所有有機體都展現出了天生的、原始的、有助於生存的情緒機制。這種機制連續體的兩極分別是“趨近”和“迴避”,也就是應對愉悅和痛苦的策略。例如,可獲得的食物和性顯然會導致趨近,因為除了有意義的生存繁衍之外,它們還能帶來快樂和滿足;相反,導致恐懼的捕食者或其他危險的情況會促使有機體迴避。 在進化過程中,這兩種主要的生存機制被保留下來,它們是跨物種、跨文化的共同機制。在由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構成的情緒彩虹中,快樂和恐懼是相反的兩端。它們的差別並非好與壞的差別,而是趨近與迴避的差別。消極情緒包括憤怒、內疚、羞愧、懊悔、恐懼和悲痛,所有這些情緒都暗示著,我們需要抵禦或迴避某事物;積極情緒包括共情、快樂、歡笑、好奇和希望,它們暗示著,我們傾向並渴望擁抱外部世界。
-
5 # 和光同塵009
一個人的思想需要同頻率的交流才能產生共鳴,一個人的情感需要有另一個人的溫暖才能保持溫度。缺少了這兩個要素,物質上擁有再多,精神上依然還是蒼白又荒涼的。
回覆列表
十三姐有句話說的好:我寂寞、我孤獨、我冷。
尼采說過:更高階的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身邊找不到自己的同類。
我想你肯定不屬於這樣的高人,如果你是這樣的高人,我的答覆不適合你。常人每天都會因這因那而產生情緒,歸根結底還是七情六慾在影響。
可見每個人都會有孤獨、寂寞、失落的時候,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每天沉浸在這樣的心境中肯定會消磨人的意志,這樣是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