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大致經歷了7個階段,各階段的劃分及其主要特點是:
1、甲骨文。 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就是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這是“漢字”的第一個階段,也是“現代漢字”的祖先。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
2、金文。 西周時期,青銅器開始大量使用,出現了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金文”,也叫鐘鼎文和石鼓文。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3、篆書。 秦朝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宰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並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形成了“篆書”,也稱為“秦篆”,是小篆、大篆的合稱。漢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在輪廓、筆劃、結構方面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
4、隸書。 西漢時期,開始流行隸書,稱之為“漢隸”。隸書發揮了毛筆的書寫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
5、楷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創造了楷書。楷書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型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改稱為楷書。
6、草書。 漢初至唐代,漢字先後出現了“章草”、“今草”、“狂草”等草體。草書的特點是書寫快捷,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
7、行書。 從晉代開始,出現了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漢字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範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型書寫靈活貫通,因此是至今仍然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漢字字型。
漢字大致經歷了7個階段,各階段的劃分及其主要特點是:
1、甲骨文。 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就是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這是“漢字”的第一個階段,也是“現代漢字”的祖先。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
2、金文。 西周時期,青銅器開始大量使用,出現了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金文”,也叫鐘鼎文和石鼓文。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3、篆書。 秦朝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宰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並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形成了“篆書”,也稱為“秦篆”,是小篆、大篆的合稱。漢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在輪廓、筆劃、結構方面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
4、隸書。 西漢時期,開始流行隸書,稱之為“漢隸”。隸書發揮了毛筆的書寫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
5、楷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創造了楷書。楷書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型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改稱為楷書。
6、草書。 漢初至唐代,漢字先後出現了“章草”、“今草”、“狂草”等草體。草書的特點是書寫快捷,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
7、行書。 從晉代開始,出現了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漢字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範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型書寫靈活貫通,因此是至今仍然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漢字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