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摩說

    這問題的誘導性太強,說白了吧,題主想表達的就是:明朝比清朝強。

    明朝和清朝誰強,這個咱暫且不論,但僅僅透過利瑪竇和馬嘎爾尼兩個人的描述就斷定兩個朝代誰強誰弱,那也未免太過簡單了。

    首先來說,利瑪竇和馬嘎爾尼來華的目的不盡相同。利瑪竇是耶穌會士,目的是傳教,既然是傳教,就要向上申請經費,所以在彙報中就更加積極,忽略了一些消極的內容。而馬嘎爾尼是英國政府的外交官員,是代表政府來談對華貿易的,所以在彙報中就必須準確真實,符合現狀。

    第二,利瑪竇和馬嘎爾尼來華的時間不同。利瑪竇於1582年抵達澳門,1583年來到廣州開始傳教。其時正是16世紀,中國正處於明朝中後期,仍然保持著前現代文明的最高水平,而西方雖開始崛起,各種制度、理念先行,但工業革命尚未進行,技術領域的爆炸性突破還沒有出現,所以利瑪竇對中國明朝的態度還是比較謙卑,並主動適應;而馬嘎爾尼是在1793年來到中國,此時西方几個世紀的積累終於開花結果,開啟了工業革命,蒸汽時代初露崢嶸,開始漸漸甩開前現代文明,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急於拓展對外貿易,尋找廣闊的商品市場,而英國正是看重了中國的市場,才派遣馬嘎爾尼來華,洽談貿易,所以馬嘎爾尼對中國的態度始終帶著對前現代文明的傲慢。

    第三,利瑪竇和馬嘎爾尼在中國的遭遇不盡相同,所以兩個人對中國的情感評判也不同。利瑪竇來華傳教,積極融入中國儒家社會,與中國士大夫交往,傳教工作也卓有成效,對中國的情感評判一定是相對積極的。而馬嘎爾尼來華,與中國的對外貿易不僅沒能談成,還遭到了清朝整個官僚體系和乾隆皇帝的羞辱,對中國的情感評判肯定更趨向消極。

    總得說來,利瑪竇時代的明朝和馬嘎爾尼時代的清朝相比,基本沒變,既無所謂強也無所謂弱,變的始終是西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透過讀音查到不懂的英文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