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立豐
-
2 # 做書
這句話出自於道教著作《皇帝陰符經》,雖然全書僅有三四百字,但後人不斷進行註疏,也因此形成了“道德五千言,陰符三百字”一說。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字詞的含義入手。《說文解字》曾解釋:“文,錯畫也。”《周易·繫辭下》也曾注:“物相雜,故曰文。”“文”在這裡用作動詞,即縱橫交錯地描繪、描述的意思。“理”則是道理、理論。因此,“文理”是指“所描述的道理”。“天地”是指承載了世界萬物、宇宙萬物的實體,如山川湖海、動植物或岩石等自然界;“時物”則是指當時的社會現象、時事。“聖”在《說文解字》中解作:“聖,通也。”那些通達事理、有智慧的人就被稱為聖人。
其次,這句話應當在聖、哲之前稍作斷句,即“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如果結合以上釋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就可以理解成愚笨的人會信奉自然現象所傳達出的道理,認為那才是絕對正確的。而“我以時物文理哲”則可以解釋為“我”信奉那些從社會現象中反映出的理論,一些關於智慧的哲理。很顯然,“愚人”與“我”是相對的,“愚人”雖然看似愚笨,但它其實反映了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它信仰自然界、有神論,而“我”則是與之相對的聰明人,更看重事實與物質,代表著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所以其實這句話並非貶低愚人很愚昧、智者很聰明,它其實更想提醒的是許多容易被外在表象迷惑的大眾,他們因為對事實缺乏瞭解、從不考證或懷疑,就盲目相信大自然中的一些神蹟或災難,認為這是神明施與的懲罰等等。這也提醒了我們,不管是在宗教、媒體還是醫療等領域,我們都應當“以時物文理哲”,應當保持自己獨特、清醒的判斷。
中國上下五千年,再下五千年,凡是雄者,必有心計,愚人正好無半點心計,以天地文理全聖者,五千年後方可生育,在今日人人,時物文理,哲學大師時代,內聞避之,外而侵之,只要顯露,人人嘲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