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農民嘮三農
-
2 # 尋道路徑
我所知道的三個臭皮匠,其實是文字與口語錯誤理解傳下來的,皮匠原為裨將,也是副將的意思,原意是三個副將頂一個大將。
就像人們常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得猴子滿山走。也是文字與口語之間的誤傳,就沒聽過歷史上誰嫁過雞和狗,聽說原文是,嫁乞隨乞,嫁叟隨叟,至於嫁的猴子滿山走,大概就是人們加的俏皮話了。
-
3 # 穆赫蘭道123
指的是三個做皮影戲的人。一般皮影戲玩起來需要有文將和武將,文將比較簡單,說說話就行。武將的話,動作戲比較多,動作比較細膩,一般是一個人操作一個武將,一臺戲一般需要3個左右的武將,所以為了做好一臺戲,至少要三個皮匠的努力。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是最有名氣的謀士,膽量與謀略都高人一等。或許有人說,諸葛亮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但是排進前三,完全沒問題。那是一個亂世,只要有智慧有謀略,均可以施展抱負。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從無關緊要之人成為了漢中王者。在沒有諸葛亮幫助之前,劉備就像路人甲,可有可無,但是在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下,用了二十年成為了王者。現如今,諸葛亮的智慧依然被人所崇拜,可是歷史上只有一個諸葛亮。
民間有句諺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話令人疑惑,當時學習文化知識的途徑很稀少,所以有知識的人顯得特別可貴。沒有見識的皮匠,能有多聰明?別說是三個,就是三十個都不一定有諸葛亮聰明。可是諺語都有一定的道理,這是人民智慧的結晶,經過了千百年的驗證。
想搞清楚這句諺語,就得明白三個臭皮匠說的是誰。
在三國後期,蜀國與吳國聯盟,可是兩家都看不對眼。一次,諸葛亮刻意刁難孫權,問他是否刻意建造一座報恩塔。要知道報恩塔不是普通的塔,製作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尤其是頂端葫蘆的設計,需要有五丈高,也就是將近四層樓的高度。還需要有20000斤重,即使造出來了,想安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孫權真的傻了,很擔心能不能製造出來。在朝堂上,群臣商議,卻無一人可以勝任此事。為了不讓諸葛亮笑話,孫權廣發命令,只要有人做出葫蘆,重重有賞。這個訊息被三個皮匠知道了,因為三個長得很醜,所以大家都稱他們為"醜皮匠"。三人經過商議,終於按照諸葛亮的要求做出了葫蘆。
這就是這則諺語的傳說,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這三位。所謂的臭皮匠,其實是指軍中"裨將"的職位,也就是將軍身邊的副將。這樣說來似乎有可能,三個副將的軍事能力以及智慧都不錯,應該可以超過諸葛亮。故事就這麼傳下來,大家只記住了三個臭皮匠,卻忽略了裨將。
不管"三個臭皮匠"說的是誰,這則諺語都告訴大家,團結的力量最大。儘管諸葛亮十分聰明,但是多個人團結到一起,不一定不如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