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蘭雜記

    古今中外關於“勸學”的文章,最經典的當然是培根的散文名篇《論求知》。

    博學狡獪之培根,深諳社會、人性之複雜,於文中對求知的好處、讀書的層次以及知識的實際運用等,都做了別出心裁的論述。文中睿智雋語如珠如貝,令人眼明心亮。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這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不同於中國封建時代讀書人一味奉承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培根在論述讀書好處的同時,深刻指出了書本知識的運用問題,強調知識的運用之法乃在書本之外,非實驗不得。由此可看出,西方學人對社會實踐的重視與肯定,也正是由於此實踐精神,造就了西方百年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繁茂發展。

    其次,中國先秦時代的荀子《勸學篇》亦為“勸學”之經典。荀子否定天命,強調人為,注重後天教育對人的改造。所以該文開頭就對君子敦敦告誡:“學不可以已”——學習在人的生命程序中是不可以停止的。接著後文又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等生動例子,告訴讀書人學習可以增長才幹,提高品行,更可全身免禍。

    再者,於當下資訊社會里,吳軍博士的《閱讀的意義》一文也是不錯的選擇。在文中,吳博士指出閱讀在淺層意義上,可交友,讓雙方有共同語言;而在深層意義上,則可為現代人審視自我人生的途徑。因為整日浸泡於知識與資訊海洋裡的現代人,並沒有多餘的閒暇來認清自我。而紙質書本的閱讀則卻非身心沉靜不行。

    所以,找一個空閒的週末,即使一個下午,靜下心來,慢慢閱讀手中的紙質書籍,相信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而且好書也多半是在漫不經心中發現的,如同知己之偶遇。——匆匆忙忙相親或交友的人,是不會有太多如意的。也唯有這種靜下心來的閱讀,才能重啟大腦深入思考的功能,抵抗狹隘、思想控制與輿論支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德旺為什麼這麼會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