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13181026819

    知者不惑。

    人對事物,分為兩種狀態,知或者不知。

    對於可以清晰界定的事物,知和不知是分明的。中午吃飯了嗎?吃了,或者沒吃,湛然分明,沒有疑惑。但是,宇宙是什麼?我從哪兒來?宇宙之外有什麼?我的未來會如何?在一定時間內是無法說清楚的,因為不知道。

    不知道,是因為在眼耳鼻舌所見所聞之外。儒家的知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可見可聞;第二是不見之隱、不顯之微;第三是不可見,不可聞。

    可見可聞,便會形成知識;隱微之中,便入于思維;不可見不可聞,便是戒慎恐懼之時。

    此三者之中,都有知,只是卻有不同。

    知識之知,很簡單、很分明,就是知;思維之知,入於智察,是對自身之知的反省;此二者,就是知之為知之;

    至於戒慎恐懼,那就到了另一重,即夫子說的,不知為不知;

    為什麼不知為不知?人總是對不可見不可聞的,輕易給出自身經驗之中的判斷;比如鬼神之所來!說白了,鬼神何來?為何有人裝神弄鬼,因為人心之中有疑神疑鬼!

    鬼神,鬼者歸也,神者來也;因不知所來,稱為神;由不知所往,呼為鬼!

    對於自己所不知的,以自身經驗,乃至傳聞,或者臆測填充為知,無法做到不知為不知,就是矇昧緣起、愚昧之始!此為儒者所棄!

    不惑,不是事事皆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也不能說不斷地求知就是智者,真正的智者,不會只是一味追求無涯之知,畢竟我身有涯。

    此所謂達德。達者,知之至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真的殺了自己的兒子嗎?是為了乾隆順利繼位做的鋪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