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nyingniao
-
2 # 東湖野客
《基督山伯爵》是故事主線是復仇的故事,主人公埃德蒙.鄧蒂斯作為一個復仇者貫穿了故事的大部分,但是這本書講的,就不是單純是復仇,而是“等待和希望”,是復仇和寬恕。
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在爭論著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似乎從人一生下來,就墜入了一個二元世界,善、惡各為一元。有的人呱呱墜地,到了善元,有的人啪的一聲,摔在了惡元。更有甚者,認為所有的人,從出生都是善或者惡。
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不是兩個學派的爭論,而是儒學的兩個不同理解。儒學的天尊孔聖人說,“性相近”,就是說人性這玩意,大家都差不多,而沒有說這玩意是好的,還是壞的,更沒有像古代西方科學家一樣,研究這玩意的具體數值是多少,如何才算超過它的閾值,哪裡才是它的極限。
後來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就是說所有人,性本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也是往善處去的。荀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是“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基督山伯爵》是西方通俗文學,主人公從結婚開始的天真,到開始復仇,到隱退,整部局充滿了人性的拷問和轉折,主人公埃德蒙.鄧蒂斯是自始至終“以德報怨”的人,那麼就不會有復仇的說法;如果是惡毒陰險的“性惡”者,更不會有憐憫之心,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充滿智慧、矛盾、仇恨、寬容的多元化體,放在一個二元世界裡,本身就是一種悖論。
復仇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也並不少見,不能單從人性方面做簡單的解釋;復仇往往需要從社會學意義上去解讀:比如社會法制化程度、宗教極端思想、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公平等等方面綜合考量……
在人性的描述上,西方和中國是不同的;西方文化認為人是有原罪的,生下來就需要救贖;而中國傳統文化裡卻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惡是後天學壞的結果。基督山伯爵成為伯爵之前並不是個壞人,他被陷害後才變成了一心復仇的基督山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