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看歷史說天下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僅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

    先秦時期,你這裡的一斤,在別人那裡可能只有8兩,對於交易非常不便,還可能跟人打起來。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製造了標準器。

    但其實,每個朝代的對於斤、兩的標準都不一樣。比如秦與西漢,一斤大約是258克;到了隋,一斤就有668克左右了。而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

    從清康熙時開始,“庫平營造制”成為舊中國部庫徵收租稅、出納銀兩所用的衡量標準,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準制的600克(597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農工商部和度支部擬定劃一度量衡,規定庫平作為權衡標準,庫平一兩等於37.3克

    由於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了障礙,清代歷經了數次圓兩之爭,也就是計值變化。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7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還應特別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藥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

    清代末期經濟、貿易的貨幣,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

    於是,中國貨幣就迎來了第一次革命性的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佈“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

    按照計重換算:

    一斤=16兩=597克

    一兩=10錢=37.3克

    一錢=3.73克

    那麼庫平銀七錢二分的重量約為:26.856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貞觀政要》中的治國思想,為何能受到後世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