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到這樣的問題了。我和朋友們之前就有調侃過,網路上也有不少的惡搞圖,像什麼彈貝多芬的曲子手在鋼琴上就變成了錘子,彈德彪西的曲子手就變成羽毛,彈拉赫瑪尼諾夫的曲子手指就會長長好多等等。
從這些玩笑裡不難分析出原因。正因為他們的作品各自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才能被人清晰地認出來,並且開了這麼些玩笑。
比如你聽一首曲子,感覺有兩條旋律線,多半是巴赫的作品。
再比如,貝多芬,曲子很恢弘,也很讓人亢奮。我們一個老師評價他,就說他的大多曲子常給人一種憤青的感覺,詳情參考一下他的《命運》。
肖邦的曲子,旋律線更加清晰,而且很多都是很優美的旋律,常在旋律線中加入了很多半音階的進行,所以聽上去曲子會平滑柔順很多。初聽古典的朋友其實最能分辨出來的就是肖邦的曲子。
如網上盛傳的圖:將生日快樂歌改成肖邦版。
莫扎特,一個字,跳。常用的伴奏方式是(舉例)153515351535,164616461646,曲子聽上去給人感覺很活躍。
德彪西嘛,印象派,知道什麼是印象派的人就不用我多說了,曲子多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不知道他在彈什麼,但很酷……
快速提高是有點難啦,我總結的已經是感覺最容易記憶的方法了,總的來說還是要多聽啊!
終於看到這樣的問題了。我和朋友們之前就有調侃過,網路上也有不少的惡搞圖,像什麼彈貝多芬的曲子手在鋼琴上就變成了錘子,彈德彪西的曲子手就變成羽毛,彈拉赫瑪尼諾夫的曲子手指就會長長好多等等。
從這些玩笑裡不難分析出原因。正因為他們的作品各自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才能被人清晰地認出來,並且開了這麼些玩笑。
比如你聽一首曲子,感覺有兩條旋律線,多半是巴赫的作品。
再比如,貝多芬,曲子很恢弘,也很讓人亢奮。我們一個老師評價他,就說他的大多曲子常給人一種憤青的感覺,詳情參考一下他的《命運》。
肖邦的曲子,旋律線更加清晰,而且很多都是很優美的旋律,常在旋律線中加入了很多半音階的進行,所以聽上去曲子會平滑柔順很多。初聽古典的朋友其實最能分辨出來的就是肖邦的曲子。
如網上盛傳的圖:將生日快樂歌改成肖邦版。
莫扎特,一個字,跳。常用的伴奏方式是(舉例)153515351535,164616461646,曲子聽上去給人感覺很活躍。
德彪西嘛,印象派,知道什麼是印象派的人就不用我多說了,曲子多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不知道他在彈什麼,但很酷……
快速提高是有點難啦,我總結的已經是感覺最容易記憶的方法了,總的來說還是要多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