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沒錯!

    別看到這首詩的題目叫《擊鼓》,就真的以為是講戰友之情了。

    有人說,這件事爭論了兩千年。其實哪有?自古以來,靠點譜兒的學者,沒見誰非得認為《擊鼓》這首詩,好比是兩千年前的《送戰友》。

    但是,孔子極其認真地研究過《詩》——他那個時候不叫《詩經》,就叫《詩》或《詩三百》,《詩經》是漢儒們給改的名字。

    《論語》裡,二十篇,孔子二十次提到了《詩》。不僅如此,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楚簡中,整理出一部《詩論》,與《論語》的體裁一樣,記錄了孔子及主要弟子研究《詩》的思想和心得。

    這批1994年入藏的楚簡,對於《詩》學以及其他古文獻,意義太過重大了。

    《詩》不是孔子編的,而是在他之前,由周王室的史官樂官編的。孔子在《詩論》裡,講到了他對《詩》之編輯的宗旨。他說:“詩也,文王受命矣。”

    文王承天授命,抗殷建周,周王室統治天下正當合理——這是詩三百要告訴諸侯、士大夫和底層民眾的核心思想。

    《詩》,分為《風》《大雅》《小雅》《頌》四部分,各部的第一首詩稱“始”,即《關雎》《鹿鳴》《文王》和《清廟》。

    配合“文王受命”的總宗旨,這“四始”,講的是“夫婦、父子、君臣、天人”四種關係。這四種關係,也就是後來儒家學說所講的“綱常”。

    《擊鼓》,是《邶風》十九篇之一,歸於《風》,說這首詩描述了夫妻關係,或者說愛情,是入情入理的。

    《毛詩序》曰:“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他這話的意思是說,“風”,就是用來正天下夫婦的“風氣道德”的,所以,選了十五個諸侯國的作品云云。

    《風》中的作品,以講夫妻關係為主,兼顧其他家庭情感,如兄妹、子母等等。

    或問,既然是衛國的士兵,幹嘛不歸入《衛風》而歸入《邶風》?

    邶,也是西周的分封諸侯國,在現在河南湯陰以南至浚縣、滑縣、淇縣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此地。後武庚叛亂被殺,邶併入衛國。

    朱熹《詩集傳》說:“國者,諸侯所封之城;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

    大約是邶地,其民俗歌謠自有其特點,所以,即便併入衛國,但在《詩》中仍然單列。這與“鄘風”一樣,“鄘”曾為“三監”之蔡叔或管叔封國,在朝歌之南,後“三監之亂”被平息,也併入衛國,但在《詩》中,亦保留了“鄘風”。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公子季扎受聘於魯,還欣賞了《邶》《鄘》《衛》等國的詩歌表演。這年是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公元前552年。

    這首詩,五章二十句——

    1,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2,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3,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4,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5,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詩集傳》曰:“鏜,擊鼓聲也。兵,謂戈戟之類。”踴躍,形容情緒激昂,爭先恐後。

    《鄭箋》雲:“或役土功於國,或修理漕城。”漕,為衛國邑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南白馬城。

    2,《詩集傳》:“孫,氏;子仲,字。時軍帥也。”範家相《詩瀋》曰:”平陳與宋者,連合陳宋之謂。”

    3,《鄭箋》說:“今於何居乎?於何處乎?於何喪其馬乎?”《詩集傳》:“軍士散居,無復紀律。”

    4,聞一多《詩經通義》雲:“死生契闊,猶言生則同居,死則同穴,永不分離也。”

    5,“不我活兮”的“活”,當為“佸”之假借。《毛傳》曰:“恬,會也。”《毛傳》:“洵,遠。”牟庭《詩切》:“不我信,謂使我‘偕老’之言不驗信也。

    1,猛擊戰鼓咚咚響,戰士奮勇揮刀槍。

    他人修路守漕城,我卻遠行去南方。

    2,跟著統帥孫子仲,聯合陳宋等友邦。

    不能讓我把家回,滿懷憂愁費思量。

    3,哪裡住下哪歇,哪裡撒手那馬韁。

    哪裡能夠找到它?在那茂密林下方。

    4,願同生來死同穴,你我相約永不忘。

    緊緊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永相傍。

    5,嘆息路途太遙遠,不能相聚在一堂!

    嘆息離別太久長,誓言難兌我憂傷!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愛情佳句,沒問題吧?

  • 2 # 傑雄LZ

    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和我一樣,第一次聽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某些影視劇中。通常它出現的場景是這樣的:一男一女深情款款地四目相對,然後由一方牽起另一方的雙手含情脈脈地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時候還會在前面加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因而這兩句浪漫的情話流傳甚廣,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使是文盲也能夠根據它多次出現的場景而隱約地理解其含義。

    不必說,在大眾眼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跟《還珠格格》當中的“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其實原文是“陵”,瓊瑤當初記錯了)一樣深入人心,成了表白時最浪漫的海誓山盟。

    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的是形容愛情的詩句嗎?我們先來讀一下原詩: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詩出自《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是以出兵遠征為背景創作的一首詩,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初應該是形容的戰友情,不是我們想當然的愛情誓言。

    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也跟學者有同感。我不禁詫異,原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說的根本不是愛情而是戰友情啊!

    因為自己的觀點與學者相同,所以我一直堅定不移地認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描寫的就是戰友情。每當聽見有人用它來表白的時候,我就在心裡暗笑道:你倆是結婚,又不是去打仗!

    但是今天再次讀到這首詩,我恍然大悟:原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寫的就是愛情啊,就是一個遠征戰士當初對結髮妻子所說的一句浪漫誓言。

    我完全沒想到這竟然是一個被誤會的誤會!

    為什麼我現在又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寫的是愛情呢?觀點如下:

    從原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別人都在建都城,而主人公卻要跟著一個叫孫子仲的將領南征陳國與宋國,還不讓他回家,因此他憂心忡忡。征途中他只能在樹林之下居住、駐紮,並在那裡找到了他丟失的戰馬。

    由此可以推斷,主人公對於這次出征非常不滿。具體原因有三:第一,感覺不公平,別人在家搞建築,他卻要去遠征。第二,思鄉心切又長期不能回家。第三,征途漫長而艱難,人困馬乏,又不知道遠征何時結束,戰死沙場的機率很大,但是回家的希望很渺茫。

    面對此情此景,他突然就想起了當初對妻子說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誓言。

    但是因為如今天各一方,離別時日已久,他又不禁嘆息道:這可叫我怎麼活啊!叫我如何實現對你的諾言啊!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這位遠征戰士對千里之外的結髮妻子表白的愛情誓言。由於戰爭,他怕自己不能完成當初對妻子的承諾,所以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一陣陣的嘆息。

    現在認真思考,覺得當初把它理解為戰友情,確實有些搞笑。試問一個戰士怎麼可能會對戰友說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怎麼可能會希望自己一輩子在外打仗?雖然戰友之間可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出生入死地戰鬥,但是絕對不會有人希望一直共同戰鬥到頭髮花白。況且,這個主人公對遠征從一開始就懷著強烈的不滿情緒。

    因此“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約定,只能是跟自己結髮的妻子。如果跟戰友說這句話,首先有點肉麻,難以說出口;其次不太實際,說出來令人費解。

    經過這一次的推敲琢磨,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學問這個東西,一定不能想當然,一想當然就容易得意忘形,一得意忘形就容易自以為是,一自以為是就容易好行小慧,一好行小慧自然就會遠離大智慧。

  • 3 # 尚儒紫砂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詩經▪擊鼓》

    世人都知道“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慣用來表達你我愛意雋永,你我唯一,此生纏綿。 但是這首詩其實是一個在外打仗的士兵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用白話來說: 我曾對你說 生死相依 想牽著你的手 就這樣老去 可是呀 時間總是太漫長 以至於讓我無法與你相會 可是呀 我們相距千里 無法實現我的諾言

    這讓我想起了HBO的《太平洋戰爭》裡面的萊基應徵之前在教堂偶遇到在對面的鄰居維拉,承諾在戰爭期間會堅持寫信給她,而在戰爭期間,他的確堅持著,儘管他明白,自己能不能挺過下一秒都是個謎。萊基寫信可能更多隻是找一種情感的寄託,但是那種思念之情還是能夠從他信裡的詩、對戰爭的記敘看得出來。 戰爭太殘酷,以至於我太想念你,珍惜你,後悔沒有好好把你擁入懷裡。 而更多戰爭與愛情的故事,可能最終的結局就是巴斯隆與麗娜那樣,他們從相識到決定相知終生只花了7個月,最後巴斯隆戰死沙場,麗娜終身守寡。 所以,我可以想象《詩經》那個士兵心底的絕望,愛情美好,但身不由己

  • 4 # 春林怡招梓和

    描述的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在這個實現的社會,很多人沒有兌現當初結婚時許下的承諾!還是有大部分人從紙婚,銀婚,金婚這樣走下去的,我也希望中國現在社會健康,和諧,辛福,安定發展下去,一代傳一傳祖國會更加強大,繁榮昌盛!

  • 5 # 清涼自在之地

    不一定是愛情,與你變老的可不僅僅是夫妻,還有兄弟姐妹呢,再說了即使是夫妻,幹仗一直幹到老的也是有的,相互怨恨,這種夫妻也談不上什麼愛情。

  • 6 # 方塊小超人

    以前不是,現在是了。

    這句話本來出自詩經,描寫的是戰友同生共死之情,文字優美,感人肺腑。

    後來這句話越來越多的用語描述男女之間的愛情。尤其是現在,歌曲裡、小說裡,古裝劇和現代劇,都把這句話用在情人或夫妻之間。漸漸的,大家都把這句話當作了情話。如果你用在同性朋友身上,反而會讓人覺得奇怪。

  • 7 # 我未來的老婆她是誰呢

    愛情是什麼,是愉悅,是傷心,可是愉悅心情又能維持多久,傷心又能多久,大海知道,其實就是一種心情,潮落潮起!天也知道,因為⭐⭐永遠在那裡,宇宙不滅的就有相互吸引

  • 8 # 藍天碧水78148145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描述的是不是愛情己爭論了二千多年了,一直沒有定論,在我看來無論是理解為戰友情或者男女情都無可爭辯。

    不過現一般用在對婚姻的承諾上,表示與對方相知相守一輩子。

  • 9 # 佛緣285468245

    原文字意是古時戰場上的戰友情,生死別離時,感慨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以後還有握手的機會了!

    後常被人們斷章取義的形容情侶之間,攜手到天長地久,白頭到老。

  • 10 # 中晟諮詢

    不是。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並非是一首愛情詩,而是描寫了戰士們在上戰場之前立下的誓約,“今日我與你一同奔赴沙場,無論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誼。 該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歸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當初與親人執手別離相約的回憶,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而現代通常用來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傾家蕩產看病還是留著錢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