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又壯的爸爸

    因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勇猛”!

    看兩個個例子。

    -蔡家樓臺是“錦北傳烽緊地”,“烽火嚴明”,是八旗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崇禎十三年五月初九黎明時分,八旗軍“馬步四面合圍攻臺”。

    駐守在墩臺的明軍“設誓,人人竭力用命,有死無二”。對付距離稍遠的敵人,他們用“槍炮、弓箭射打”;對付靠近墩臺的敵人,就“擲火罐噴燒”。守軍“四面互為接應”,在“臺牆窄處”誘敵深入,等八旗軍大舉攻擊之時,“接放火罐三個”。八旗軍“一時不能轉出,多被燒死”。由於墩臺小而圍者眾,所以明軍“槍炮箭射俱無虛發”,給八旗軍造成巨大人員傷亡,使之不得不暫停攻勢。

    趁著這個當口,明軍趁機下臺割取首級六顆,想著能“保全驗功請賞”。不一會兒,八旗軍發動第二波攻勢。他們本想著一波流拿下墩臺,不想守軍如此頑強。所以這次八旗軍拉來“九道箍天字號大炮六位,四面架高衝打”,“以至垛口漸被擊倒”。八旗軍趁勢發起衝擊,想要奪取墩臺。明軍又一次互相發誓死守,誓與墩臺共存亡。面對攀援而上的八旗軍,明軍把衣服撕開包裹火藥,製成簡易炸藥包,“裂衣包藥,亂擲燒焚,隨擲隨燒”。因八旗軍擠作一團,死傷無數。守軍每人都身中數箭,多者十餘箭,少的四五箭。但明軍“箭不及拔,猶各奮力周圍,奔顧四應”。到傍晚時分,八旗軍才停止攻勢。此時“垛口盡壞,臺身亦裂,無有遮攔,難以站立”。第二天二更時分,八旗軍“起噴煙,隨煙而上”。此時,明軍“火藥、箭炮擊打等物,俱已用竭無已”,只能“執短刀並木槓刺擊”。但因眾寡懸殊,墩臺終被攻克。

    這件事情詳細記錄在了遼東巡撫方一藻的塘報上,詳細經過可以參考《崇禎十三年遼東戰守明檔選》,有詳細經過,具體事件的過程是由一名重傷未死,最後後金退去後被前來探視的明軍救回,軍丁名叫蕭成功。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

    -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八旗對明軍發動多次大規模攻擊,大都以失敗告終。而明軍也不是清史中所描繪的一副衰敗模樣,反而是擁有優秀的偵察預警系統,既能夠在守城時予敵殺傷,也能夠在野戰中正面擊敗敵人,還可以夜襲劫營,戰鬥素質不可謂不高。如果說上述史料只是戳破八旗軍“戰無不勝”的神話,那麼下面這則史料則是把他們諱敗言勝、修改史料的行為直接暴露出來了。

    崇禎十年,八旗軍攻佔皮島。清代官方史書《清實錄》對此役的記載顯示,八旗軍不過陣亡四十人,似乎又是一場人形高達式的勝利。但是盛京滿文老檔的一條關於此戰的記錄顯示,八旗的傷亡要大得多。統計有:護軍參領2人,牛錄章京4人,章京10人,侍衛15人,梅勒/甲喇章京10人,護軍校1人,驍騎校1人,軍官合計陣亡43人。另有護軍陣亡11人,披甲人257人,其餘士兵73人----總計損失384人。由於原檔有缺失的部分,所以不能確定這是否是皮島之役八旗的全部損失。但即使如此,40對384,幾乎十倍的差距,可見清初史料對己方人員傷亡的修改有多嚴重。

    但最能體現此種心態的,還是原檔文的一句話:dangse de araraku----不寫入檔子。只是由於當時某個書吏的疏忽,我們才得以一窺真相。

    那麼滿人早期為什麼崛起呢?滿清早期是唯一有馬又有火器的。八旗對漢人的優勢就是在於戰馬,對蒙古人的優勢在於火炮。大家可以看早期努爾哈赤以及皇太極對蒙古人,一直都是半斤對八兩,沒有什麼優勢,後來有了弗朗機,一舉擊潰林丹汗。

    真那麼勇猛的話,外東北那些滿人就不會被羅剎人殺光了。

    在古代,幾千年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的威脅,現在為什麼不是了?因為戰馬發揮不出作用了!否則現在每年還有大批遊牧民族騎著馬到中原來搶劫!

    說到底,就是騎兵對步兵的優勢,跟“勇猛”沒有太大關係!

  • 2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搞笑的很,既然是如題目中所說的跳水式下降,那為何很多硬仗從來都是以八旗兵為主力?其實你還不如換種說法,為何入關之後清軍戰鬥力下降。

    但是這個戰鬥力下降沒那麼誇張,因為相比於做困獸之鬥的南明軍和農民軍,清軍在編制上更為合理,舉個例子,清軍當中不管八旗綠營都編制了輕重步兵、輕重騎兵、火槍兵和炮兵、工程兵等,遠比清軍的對手合理的多。同時相比於對手,清軍也有統一的指揮,八旗綠營兵將能做到統一行動,不存在南明那種見死不救甚至互相拆臺的行為。

    同時,就全國戰略而言,清朝採取東攻西守的策略,即東邊發動快速突擊,消滅敵軍並奪取城市之後進而再轉向西南。這套戰略解放戰爭時期也用過,迂迴方向幾乎是一模一樣。

    所以,南明軍和農民軍頂多是利用清軍輕敵冒進或者打伏擊才能取得戰術勝利,而戰略上一直處於被清軍壓制的狀態。

    清軍能保證這套戰略戰術的實施,正是以清軍整體戰鬥力高於對手為前提。如果真如題目所說的跳水下降,那麼如何能保證這套戰略戰術的實施?如何笑到最後?

    所以這個問題可笑的要死。

    全文完

  • 3 # 無筆

    明朝末年,國力衰微,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在山海關以內,明朝的漢地十八省已經爆發了大大小小許多叛亂。許許多多的農民起義,如萬一事故般,讓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段時間也痛不欲生。

    然而,這樣的八旗,在多爾袞死後,瞬時成為了廢物。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要為大家講解一下,什麼叫跳水式的下跌,按正常來說,一個封建王朝的初始軍隊通常都是最強大的,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乃至元朝乃至明朝這些大一統王朝的初始階段,他們的軍隊都是異常強大的,因為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們是無法從亂世之中奪得整個江山的。

    然後在江山穩固之後,他們的戰鬥力通常會有100年左右的幾代革新,然後逐漸下降,在王朝中期的時候達到戰鬥力最低,一般王朝中末期可能會有一次迴光返照時的戰鬥力提升,最後的王朝末期將會進入歷史新低。

    而在康熙乾隆年間打的的種種戰役,都已經是完全靠著漢人綠營的戰鬥力在撐著,也就是說整個清帝國的戰鬥力,實際上在清軍入關之後,八旗就已經退出了清帝國的國防體系,自打入關以後清朝成立以來,清朝的國防體系還是依靠著漢人綠營來撐著的,乃至清末時期成功擊敗太平天國的湘軍也是漢人。

    通過這兒我們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所在,漢人的人數是八旗的數以倍計,而八旗,真正的女真族在入關之前也不過是幾萬的兵力,在入關的戰鬥中早就損耗殆盡,再加上八旗在入關之後享受跑馬圈地,享受上層貴族的娛樂,僅僅一代人便迅速腐化墮落成為了盛世王爺,而不是一支亂世之中打天下的鐵軍。

    當時李定國率領著南明軍隊在雲南桂林抗擊清軍,面對著數十萬清軍圍攻,先後陣斬兩名清朝王爺。一名是定南王孔有德,另一名是敬謹親王尼堪。黃宗羲讚道:

    “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實際上這並不能說是南明軍隊訓練有方,畢竟南明軍隊內部天天你爭我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李定國也不可能訓練出什麼堪比當年戚繼光的鐵軍,這主要還是因為李定國本人指揮有方,戰鬥力高強,再一個便是八旗的戰鬥力已經呈現出了跳崖式下跌,畢竟這個時候距離當初的薩爾滸之變已經過去了30多年,第一代的老八旗在征戰之中損傷殆盡,補充來的新八旗,要麼是從東北的深山老林中捕捉的生女真,要麼則是補充來的漢八旗。

    所以綜上所述,八旗的戰鬥力下降跟多爾袞本人死不死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第一代征戰的老八旗死絕了之後,下一代的八旗,早就沒有了當初的那種征戰天下的氣勢,所以八旗的衰落是註定的。

  • 4 # 博物館的狐狸

    八旗兵戰鬥力下降,首先是人丁太少了。多爾袞死亡的時候(順治七年),恰逢八旗人力的最低谷。

    歷史關於八旗戰力的傳統說法過於籠統,比如什麼旗丁逐漸腐敗。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但八旗男丁數量降到一個歷史谷底,肯定是首要原因。

    陷入低谷的滿洲八旗男丁

    按照順治五年的滿文件案記載,當年統計滿洲八旗男丁人數總共只有55320人。要知道,努爾哈赤釋出“十三大恨”,正式宣佈反明的時候,都有6萬多男丁。此後,經過近三十年的繁衍和擴張,滿洲八旗的男丁人數不增反減。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蒙古八旗28785人,漢軍八旗45849人,另外八旗正丁之下還有包衣阿哈,在此後也可以參軍當兵。

    清朝入關前十來年,以及入關後十來年時間,人力損失都是很慘重的。比如皇太極在位時候,曾經多次大規模入關擄掠,還經歷了一次數十萬人規模的鬆錦大戰,八旗軍力都遭到了不小的損耗。清朝入關遷都北京之後,也就是多爾袞當政時期,清軍需要在全國範圍內大量出兵,儘管連戰連捷,但損失不可避免。

    到了順治十一年,八旗男丁數字繼續減少,當年滿洲八旗男丁只剩下49660人,蒙古八旗只有258375人。這幾年間,滿蒙八旗男性人口精減了七千多人,這還要考慮到每年的正常繁衍。

    除了戰爭死亡外,八旗人口減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瘟疫。《清史稿》曾記載:“滿洲兵初入關,畏痘,有染輒死”。順治五年,北京城內天花疫情爆發。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北京戶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無北京戶籍的生人(不論出痘與否),按朝廷避痘制度“約定帶出二十里外”。在這次疫情中,八旗人口病亡不少,其中就包括了多爾袞的親弟弟豫親王多鐸。

    在順治年間,北京城內痘疹幾乎每歲必發,八旗可謂是人人自危。到了後來,連順治皇帝本人也死於天花。

    除了天花外,鼠疫的破壞性也很大。順治初年,大量八旗人口入駐北京,搶佔了內城地盤,將城內原有漢民都驅趕到了外城。在此過程中,城內蔓延的鼠疫自然也轉移到了新來的八旗子弟身上。以至於李自成敗逃陝西,只能以漢軍八旗和新投降的明軍為先鋒進行追擊,滿洲八旗等了一年才有能力出動。

    出戰次數越來越少的滿洲八旗

    順治年間,八旗軍的戰鬥力下降的一個表現,就是出兵次數越來越少,軍力規模也大不如前,而且出兵時間很短。基本上,都是每年春天從北方出兵,然後秋天回軍,如果損失過大,甚至會提早到夏季就回來。這種現象,正好對應了八旗男丁數量越來越稀少的現實。

    正因為八旗軍力不足,所以清朝征服南方地區主要依靠的都是綠營,也就是投降的明軍,其次還有漢軍八旗,包括吳三桂和三順王的部隊。最典型的,就是坐鎮江西的金聲桓和王得仁,以及坐鎮廣東的李成棟,清朝只能完全以投降明軍(以及投降順軍)為主力來統治兩個南方關鍵省份。

    可惜的是,南明朝廷對清軍八旗主力枯竭的現象,幾乎沒有發現,甚至沒注意到八旗主力每年只能短暫出動幾個月就必須回軍休整。不僅是南明,綠營軍和漢軍八旗似乎也沒發現滿洲八旗的這個祕密,否則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直到南明滅亡,南明軍隊對八旗的畏懼心理仍沒有完全消除,雖然李定國、劉文秀、鄭成功等人多次痛擊過八旗軍。

    除了男丁枯竭外,滿洲八旗的精英將領也逐漸凋零。老一輩名將在順治初年老的老,死的死,至於鰲拜都成了碩果僅存的名將。

    “真滿洲”的比例也越來越少

    滿洲八旗在順治年間的男丁稀少,逼的清朝開始打起了東北深山裡“野人女真”的主意。從皇太極後期起,滿洲就開始頻頻出征黑龍江兩岸,擄掠外東北一帶的野人女真部落,其中包括了鄂倫春、赫哲、鄂溫克、薩哈連等原不歸滿洲管的漁獵民族。

    清朝將這些漁獵民族統統劃歸為“新滿洲”,編入滿洲八旗編制作為炮灰。以至於順治年間的幾萬滿洲男丁,實際上有上萬人都是新抓來的野人女真部落。由此可見,滿洲八旗的人口凋零到了什麼程度。

    此外還要考慮到,滿洲八旗在順治年間戰死幾萬人的同時,還有成倍的男丁因傷殘失去戰鬥力。所以到了多爾袞病亡之後,只剩四五萬男丁的滿洲八旗真的是“無可戰之兵”了。

    這些傷殘八旗男丁,在當時除了吃喝嫖賭,逛街遛鳥,也確實沒啥能幹的了。這也是八旗子弟逐步腐化的原因之一。而且此風氣一開,八旗子弟就永遠沉淪下去了。

    到了康熙年以後,清軍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實際上都是綠營。後來,康熙朝廷動員八旗內部的包衣奴才參軍,重組了一支所謂的“八旗軍”,但軍隊質量也並不穩定。何況,這種八旗軍也不是真滿洲了。

  • 5 # 歷史評說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正視滿清八旗騎兵的實力,他並不是特別強。之所以我說這句話是因為多爾袞等人之所以能夠一統中原,實在是運氣太好。

    明朝當時已經爛到根了

    再加上連年的災害,使得百姓離心,這給了李自成等人極大的生存空間。其實一開始明軍剿匪是很給力的,正規軍打農民軍,一打一個準。但是架不住人家後勁十足,消滅一股又崛起幾十股。

    朝廷越打越弱,能夠收下的賦稅越來越少,這樣就使得朝廷的軍隊兵員軍餉都不足,自然就打不過農民軍。

    李自成等起義軍的活動摧毀了明朝對於中原地區的控制,而李自成等人的失敗又太快,使得那裡出現了權力真空,這就給了滿清可趁之機。

    其次,李自成逼反吳三桂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驕傲自滿,覺得天下傳檄可定,就放任不下在北京城中胡作非為。一時間,北京哀鴻遍地,稍微有點家底的人都遭到了搶劫,連吳三桂家都不例外。

    原本吳三桂對於李自成的招降條件非常滿意,可就在這時,他接到了老家被抄,父親被囚,愛妾被辱。這個事情擱誰都不能忍,於是吳三桂一怒之下,他決定投靠北方的清朝,藉助清朝的武力實現自己報仇的願望。就這樣,清朝幾十年沒有突破的山海關防線,門戶大開。

    有了明朝帶路黨,清軍入關後變得很輕鬆,後來又有許多明朝的將領,以及起義軍的將領投降了清朝,這讓滿清的實力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終統一了中國。

    在這期間,八旗軍所表現的出來的戰鬥力確實挺強的,但是絕不像傳說中吹得那麼神,什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些都是尬吹。甚至在明朝最後時期,永曆皇帝只剩下一隅之地,李定國依然打出了兩撅名王的成績,如果南明內部團結的話,滿清想要入主中華,還真不容易。

    所以由於李自成的不爭氣,大明朝的爛到底,再加上吳三桂等人帶路黨的作用,清軍就靠著自己這麼薄的家底入主中原,他們的運氣真的好到爆棚,至於他們的戰鬥力,也就一般。

    不過你別說清朝八旗兵他們搶劫的能力很強,跑馬圈地,他們可是主力。戰爭時期無所謂,可是到了和平時期這樣的搶劫行為,那就等於在薅皇帝的羊毛。

    順治皇帝決定給這些八旗子弟一份固定的收入,給他們一個鐵飯碗,讓他們旱澇保收,有錢賺,這些八旗子弟原本是一無所有,靠打仗發家至富,如今變成了小地主,小財主,他們的命可就金貴著了,那誰還願意拼命打仗?

    這麼一來,八旗騎兵的戰鬥力就出現一個斷崖式下降,所以到了平定三藩的時候,綠營兵已經取代了八旗子弟,成為了主力。

  • 6 # 看透世俗

    跳水式下降?好吧

    乾隆元年(1736年)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瞻對之役[129][13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平定臺灣林爽文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清越戰爭

    以上都是發生在別的時空的事!我們歷史從來沒發生過!

    藩屬國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寮國)、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明朝只有兩京十三布政司,關外不說,廣西,寧夏,雲貴,四川明朝土司牽絆,除去這些增加190萬平方公里。

  • 7 # 拯救髮際線

    其實滿清八旗騎兵的戰鬥力並非是在多爾袞去世之後才呈現跳水式的下降,這種退步應該是從他們入關之後就開始出現了。

    之所以戰鬥能力下降的如此快,是因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士氣的消散,戰鬥意識的缺失。

    要知道士氣是一個軍隊的靈魂,如果士氣沒了這隻軍隊也就只是烏合之眾罷了。入關之前滿清八旗兵打起仗來很凶猛,因為他們輸不起,每一場仗都務必要贏,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滅頂之災。所以那個時候他們鬥志昂揚,是為了生存而戰鬥,士氣非常高,因此戰鬥力也很強。也因此流傳出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入關之後,滿清八旗兵入主中原,這就相當於一個乞丐突然得到了馬雲的全部財富一樣,不可能再要求這個乞丐像從前那樣風中雨中討食吃。滿清八旗兵也一樣,他們以前打仗是因為窮,因為生活的很辛苦,需要打仗去搶,打不贏搶不到東西就得捱餓,甚至是餓死。所以他們就會拼了命的去打仗,戰鬥力自然很強。但是入關之後情況就變了,入關了有錢了,以前打仗是為了“搶錢搶糧搶女人”,現在這些東西都有了,就沒有打仗的必要了,所以戰鬥力就急速的下降了。

    入關之後,滿清的皇帝為了獎勵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分給他們很多財富,給予他們很高的地位,而且也保障了後代的生活。滿清皇帝的這種做法就像是現如今的一些上市公司一樣,公司上市了也該給那些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同事們分分股票了,一起享受成功的果實。

    這樣也就帶來了一些後果,最直接的就是以為政策的安排,導致滿清八旗兵變成了老爺兵,就不需要親自去打仗了。打仗的時候有漢族八旗兵和綠營兵就夠了。所以這也是導致滿清八旗兵戰鬥力呈跳水式下降的原因。

  • 8 # 阿中說文史

    滿洲八旗在入關後迅速衰落的最大原因就是清政府採用了錯誤的養兵政策,硬生生毀了八旗軍的未來,和多爾袞關係不大。“起居服食之美,昔以旗員為最。”

    對八旗子弟,朝廷非常捨得花錢:每年給足豐厚薪水;提供最好的福利住房;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總會給予大量的賞賜;欠債了朝廷也會幫你還錢,或者直接免去債務……總之,只要成為八旗子弟,什麼都不用幹,這輩子所有的花銷政府都會想法幫你解決,甚至還可以過的非常有排面。

    比如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就曾下詔要求戶部動用國庫為八旗兵償還了560萬兩的債務;雍正元年,又賞了90萬兩的“紅白事例銀”給八旗子弟。

    在清政府的如此“溺愛”下,有幾個八旗兵能抵制的了誘惑,不長歪的?腐敗與墮落成了必然。

    二、僧多肉少,大量八旗子弟成為無業遊民

    康熙朝以後,戰爭頻次減少,經濟復甦,人口迅速增多,八旗兵丁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政府的招兵人數是有上限的,能給到的差使就更少了,而八旗子弟按例除了當兵當差以外,是沒有其他出路的,因此造成了“僧多肉少”的局面,越來越多的旗人只能閒散在家,成為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廢青”。

    清政府不是不想解決這個問題,無奈八旗軍背後所牽扯的利益網極其複雜,若進行大力改革與整頓,必定引起軒然大波,所以執政者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矇混過去。

    三、財政危機加劇了八旗軍的衰落

    隨著人口與物價的增長,清政府每年在八旗軍身上所花的錢也不斷上漲,到了十八世紀中晚期,政府已經無法承擔所有的八旗駐防開支了,其中最令政府頭疼的,就是每年發下去給無業遊民的救濟金,為了接濟這些人,政府不得不在八旗軍的裝備、軍餉、訓練以及教育等方面減少開支,到了同治二年,八旗軍已經是“月餉不繼,餓殍相望”、“上下交困,百弊叢生”的景象。

    在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情況下,八旗軍的素質不斷下降,衰落得更快了。

    四、“生息銀兩”政策,使得八旗內部貧富差距不斷加大

    就如上面提到的,清政府在早期制定的“溺愛”政策,使得八旗上下奢靡成風,花錢大手大腳,只顧眼前不顧以後,以至於很多官兵負債累累、家財喪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想出了“生息銀兩”的辦法,其效用有點類似現在的貸款,普通旗人確實靠這個方法度過一些危機,但是,由於監管不力,該政策滋生了八旗上層的腐敗,掌握實權的官吏總想從中收取好處,最後的結果就是上層八旗越來越富、貪索無度,底層的普通士兵越來越窮、無以自活,腐化與貧困致使整個八旗軍迅速衰敗下去。

    總結:八旗子弟的衰落其實並不是在多爾袞之後才出現的,在滿人入關前此種跡象就已初現,不過當時尚不明顯罷了,它們衰落的最大內因正是因為清政府過度重視八旗,卻又選擇了錯誤的“溺愛”政策,使得八旗內部的問題越來越多,風氣越來越差,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尤其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受到衝擊後,八旗軍的歷史也就走到了盡頭。

  • 9 # 沉墨I方之城

    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地區你來我往的打了幾十年,從明面兒上看,總是明軍受欺負,滿清騎兵勢不可擋,其實明軍與後金也就是打個平手而已,互相都有吃虧、佔便宜的時候,要不知道崇禎都上吊了,滿清都沒有過得了山海關。

    滿清過不了山海關是個軍事問題,他打不過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滿清過了山海關是個政治問題,吳三桂投降了。

    所以,滿清能夠入關建立大清王朝不是軍事上取得的勝利,而是明朝實在腐朽,不亡不行了,滿清撿了個落地桃子,大便宜。

    滿清入關的關鍵人物是多爾袞,此人有大才,更有大格局,在皇太極死後,沒有和滿清貴族們進行汗位爭奪做過多的糾結,也沒有和豪格進行政治死磕。多爾袞極具政治智慧和格局,他與豪格及滿清貴族達成了妥協,立皇太極的幼子6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當皇帝。

    因為此時的明朝已經亡了,再不趁機出兵入關爭奪天下,滿清這輩子就只能在遼東那個天寒地凍的地方放羊打漁了。

    多爾袞擁立了福臨為帝,但是軍政實權卻是他把持著的,更何況他與福臨的生母,後來的孝莊太后還不清不楚的。這個時候的滿清實力很強大,但是依然無法過山海關,因為明朝名將吳三桂率領五萬關寧鐵騎守在那裡。

    吳三桂的幾萬大軍就把滿清的舉國之兵全部擋在了關外,多爾袞很絕望,事情卻發生了轉機,吳三桂與李自成協議投降不成,李自成居然率領二十萬農民起義軍來打吳三桂,吳三桂實在莫法,開關投降了滿清,多爾袞的滿清騎兵才順利的入關,一舉拿下了北京城。順便說一句,多爾袞入關後,在沒有滿清幫忙的情況下,吳三桂的五萬騎兵與李自成的二十萬大軍足足混戰了一天,硬是把李自成幹挺了。

    滿清入關後,八旗騎兵才雄壯一把,秋風掃落葉似的橫掃中原,農民起義軍首先被收拾,南明王朝的抵抗力量也是被打得到處亂竄,甚至都把南明皇帝趕到了緬甸境內,實話告訴你,這裡面很多戰役都是投降清軍的前明朝軍隊乾的,特別是吳三桂等降將,一路從北打到南,打到清朝皇帝直接給封了王爵。

    既然明朝軍隊如此厲害,為什麼還亡了國呢,前面說了,軍事行為不是單純的砍人,它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總和,就不詳細談論,一句話概括:沒有錢誰打仗,沒吃飽誰幹活?

    那麼多爾袞的八旗騎兵要錢有錢,要糧有糧,可是自從入關後,八旗騎兵的戰鬥力下降了呢?原因很簡單,叫花子撿了頭烤乳豬,誰還要飯去;滿清女真人分錢分地分女人,誰還去拼命!

    滿清女真人入關後,這下賺大發了,只要是關外進來的,只要是滿族人,有一個算一個,國家包分配,什麼都分,房子、地、錢,甚至女人都分,這樣的待遇沒人願意去幹活拼命,再說了,那不還有一群投降的明軍為了掙那三瓜兩棗的散碎銀子在拼命嗎!

    經濟是一切的根源,金錢是萬能的,既能讓人進步,也能讓人頹廢,這就是滿清八旗騎兵在入關後戰鬥力遠不如在遼東時期的重要原因。

  • 10 # 樑老師說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忽然想到一句話,說啥:“滿人不過萬,過萬不可敵!”,要俺說這就是個笑話。

    初期的八旗兵厲害嗎?厲害,但他這水平和當年和宋朝對峙的金人,以及後來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這差這老大一截。

    他要真和這倆主懟上了,這也得慫!

    畢竟真有那水平,他也不會擱亞洲這塊不動了,咋也得像蒙古人一樣,揮刀向著俄中國人開刀不是,到歐洲那塊瞅瞅他們的風土人情啥的?事實上沒有,所以開頭那話這整的有點過了,不是那麼回事。

    可您知道嗎?當年渾河之戰咱九千浙江新兵,硬是頂著四萬八旗大兵,反反覆覆的進攻,這仗打的壓根就沒有了時間概念。到最後牛哄哄的八旗大兵丟下一萬多具屍體撤了,打不過唄。

    所以您說啥滿萬不可敵的話,這都是吹捧,吹大發了,畢竟這都四萬了,四個滿萬了,這都沒有幹過去不是。

    後來八旗兵多次入關劫掠,搶錢,搶糧,搶人,這都是在大明顧頭不顧腚的情況下,畢竟那會農民起義多如牛毛啊,倆巴掌十個手指頭他就堵不過來,讓八旗兵逮住了機會。

    他壓根就沒那金剛鑽攔下大明的爛攤子,又沒能力約束自己的部下,這傢伙這就和掌握柴米油鹽的士族階層形成了對立。

    這矛盾還沒消除呢?自己個就著急忙慌的和吳三桂打起來了。

    沒這檔子事,八旗兵他也就只能劫掠一把,拍屁股走人了事,這傢伙山海關落人家手裡了,這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給了人家,這傢伙出入方便了。

    說道這裡,您別和俺說啥陳圓圓不陳圓圓的,爺們你自己的問題,推給一個女人來背鍋,這不合適。

    入關之後,打頭陣的這還不都是那些叛逃之後,上了《貳臣傳》的大明降將嗎?

    咱多了不說,這一半的天下都是這幫人打下來的,要不然吳三桂的平西王咋來的。

    您要說八旗大兵真要是厲害,這平西王三個字能落到吳三桂的頭上?美死你了,充其量也就是個伯而已,還封王,還是異姓王,這想多了吧!

    再有滿清大半的收入都丟給你平西王,還來個西選官和朝廷選的官平起平坐甚至還高一籌,您不覺的這太不正常了嗎?

    畢竟入了關之後,天天的跑馬圈地,蹲在白撈的土地上,坐收地租,弓馬早丟一邊去了。但丟一邊,畢竟手藝還在,這上上手還是能找回來的。

    那麼真正斷崖式的下降,這是在康熙的手上發生的。

    就這個時間點上,康熙平三藩,懟準噶爾,搞臺灣,這上陣的已經不是八旗兵了,而是投降過來的綠營兵。

    滿人為了保持他們尚武的特點,以及旺盛的戰鬥力,所以就推行起了鐵桿莊稼政策。

    也就是說,你只要是滿人或者是旗人,這好,自打一出生,這政府月月發糧發錢。你別的不用幹,天天的蹲馬背上練習騎術,練習弓箭,這就成,如果再沒事多生倆孩子,至於生活問題,這傢伙滿清政府全包了。

    咋說呢?這政策說起來挺好的,利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有用的事。

    但制定這政策的人壓根就沒有想到,人這物件,他天生就有惰性,您把他照顧的週週到到的,他總是往歪路上走。

    老話不是說嘛,溫飽思淫慾這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至於弓箭,這能射出去就成,您就別說這中不中靶心了。

    當然這個時候,他們的娛樂倒是有了蓬勃的發展,啥逗蟈蟈,弄蛐蛐的,啥大頭將軍,綠頭蛤蟆的,提籠架鳥的這都不錯。

    他們寧願花錢買個臉蹲戲臺上唱大戲,也不願意騎馬玩弓箭了。

    所以這戰鬥力那是直線下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專櫃,該去哪裡買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