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弟說故事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說的是人的一種貪念,因這種貪念而外在表現的行動。

    人性本身就有慾望,慾望本身就是不斷地膨脹的,當慾望膨脹過快得不到滿足,就是貪念。

    現代社會,尤其是新時代的中國,法治社會用法律去約束人的行為,其實本質就是用承擔法律後果的牢籠,去約束人慾望膨脹導致的貪念。

    佛教中也有地獄和三惡道之說,為的是喝止貪慾使人為惡。對於覺悟不高的人,嚴刑竣法地喝止他們;而對於虔誠的信徒,則以因果論曉之大義。

    世上迷失的人的慾望是不會輕易斷絕的,所以首先佛教採用形式來剃度了斷了他們外表上的根。

    但人內在的慾望還存在,所以要用法律來約束。

    在約束的同時,上師還知道如何轉化這種慾望,把包括貪慾在內不好的慾望轉化為好的慾望。

    比如說求真知的這種慾望,記得金剛經裡面:須菩提替我們大家發問,“云何應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無慾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我的心裡慾望亂七八糟,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

    佛卻簡單回答說“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當時須菩提跪在那裡發問

    佛說:“你現在注意啊!好好聽。我要答覆你了。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應當給你講。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候,應該就這樣把心住下來,應該就這樣把心降伏下去。”

    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這時須菩提還跪在那裡,佛祖卻沒有說下文了。等了半天,估計須菩提也開始犯嘀咕了:佛啊,我在這裡聽啊!你沒有答覆我呀!實際上,就是這個時候,他的心就是住了,慾望就降伏了。

    因此,我覺得後面的一句話可以是:

    慾望之花繁茂在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牙流口水和脾虛流口水如何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