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一點的話,我推薦《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2007),還是託德·海因斯導演的關於鮑勃·迪倫和他經歷的時代的電影,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啟用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的六個時期,其中包括克里斯汀·貝爾丶海斯·萊傑丶理查德·基爾,甚至還有女星凱特·布蘭切特,最後凱特·布蘭切特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和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鮑勃·迪倫的一生變幻多端,呼應的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世界的風雲變幻,民謠圈、搖滾圈的名人也輪番出現在電影裡,是名利場也是江湖,且看迪倫如何遊刃其間,受傷然後超越,成為最終的智者。
我注意到你特意點出是“搖滾圈”而不只是“搖滾”電影,那就是需要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群落的搖滾文化生態的那種電影,而且也往往是這種電影能夠體現音樂以外更多的涉及人生悲歡領悟的東西。
這種電影首選託德·海因斯的《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港譯:《紫醉金迷》,非常傳神,因為妖豔的紫色調和金色誘惑正是電影所反映的七十年代英國“華麗搖滾”一代的審美主調,它獲得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第5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最後獲得第5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也說明了這部片以美術設計還原一個時代的紫醉金迷見稱。兩個男主角是影射該時期的大衛·寶兒David Bowie和伊基·波普Igg Pop兩位巨星,他們曖昧的愛恨情仇,反映的不只是私生活,更是搖滾發展開到荼蘼之時的絕望,以及那個拜金時代對藝術的摧毀。
與之相應,推薦一箇中國電影,管虎的《頭髮亂了》(1994),耿樂演的八十年代北京搖滾青年神形俱備,青年們渴望搖滾與遠方,最後終結在一片互相傷害之中,也是那個時代的必然。電影本身和那時的搖滾一樣放任自流,拍得天花亂墜,讓你馬上回到那個傳說中的時代體驗一遍理想青年的各種變形。他們都是困頓又是徹底陷入自由的,無論如何他們痛快地活過燃燒過。
嚴肅一點的話,我推薦《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2007),還是託德·海因斯導演的關於鮑勃·迪倫和他經歷的時代的電影,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啟用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的六個時期,其中包括克里斯汀·貝爾丶海斯·萊傑丶理查德·基爾,甚至還有女星凱特·布蘭切特,最後凱特·布蘭切特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和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鮑勃·迪倫的一生變幻多端,呼應的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世界的風雲變幻,民謠圈、搖滾圈的名人也輪番出現在電影裡,是名利場也是江湖,且看迪倫如何遊刃其間,受傷然後超越,成為最終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