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明確一點,遇冷說法不準確。只能說目前是新生事物,有待時間檢驗,那麼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我個人覺得有以下3點原因:
1.刻板印象。非全日制研究生國家層面是希望它熱。教育部2016年釋出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按照檔案要求,統一了兩者的考核方式,招生計劃,教育質量,證書管理等方面,證書由單證改為雙證,即可同時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就是要整體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質量,扭轉社會的錯誤看法,同時增加了各高校的非全招生名額,從此在職研究生退出了歷史舞臺,開啟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時代,但從社會層面來看,用人單位目前仍擺脫不了固有刻板印象,認為非全和以前的在職一樣,甚至認為花錢就可以讀,這是因為對國家政策不夠了解,客觀來說可以理解。非全考試已改為全國統考,考試難度和全日制相同,培養質量也是統一標準,實際上較此前在職研究生不可同日而語。
2.培養質量。從國家要求來講培養質量要對標全日制,但實際操作來說,各高校執行力度不夠,原因在於培養成本高,招生難,那麼問題來了,考研如此火爆為何招生難,客觀來說,在職人員較應屆生錄取的機率較小,原因就是統考後無形給在職人員增加了考試難度,錄取人數自然很少,以某省為例,相當一部分高校個別非全日制專業錄取人數只有個位數,低於5人授課都成問題,而且很多學生遠在外地無法來上課,學費又不足以彌補小班授課的教學成本。因此,高校,教師沒有積極性,雖然較以往培養質量有所提高,但與全日制相比仍有差距,從歷年某省碩士學位論文抽檢情況來看,一般,不合格論文中,非全日制研究生佔比仍然很大。
3.學習意識。非全日制研究生迫於工作壓力,一旦錄取,學習積極性就有所鬆懈,往往會抱著我就是要個證,混合文憑而已,不用那麼認真,甚至單純為了職級晉升,對於是否能學到東西,完全不在乎,學習熱情不高,甚至曠課,不參與正常的教學環節,學生不願意學,老師不願意教,都進一步加劇了培養質量下滑,回到社會也很難被認可。
雖然非全日制培養困難重重,但只要學生,學校,社會形成合力,相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之路會越走越寬。
首先我要明確一點,遇冷說法不準確。只能說目前是新生事物,有待時間檢驗,那麼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我個人覺得有以下3點原因:
1.刻板印象。非全日制研究生國家層面是希望它熱。教育部2016年釋出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按照檔案要求,統一了兩者的考核方式,招生計劃,教育質量,證書管理等方面,證書由單證改為雙證,即可同時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就是要整體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質量,扭轉社會的錯誤看法,同時增加了各高校的非全招生名額,從此在職研究生退出了歷史舞臺,開啟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時代,但從社會層面來看,用人單位目前仍擺脫不了固有刻板印象,認為非全和以前的在職一樣,甚至認為花錢就可以讀,這是因為對國家政策不夠了解,客觀來說可以理解。非全考試已改為全國統考,考試難度和全日制相同,培養質量也是統一標準,實際上較此前在職研究生不可同日而語。
2.培養質量。從國家要求來講培養質量要對標全日制,但實際操作來說,各高校執行力度不夠,原因在於培養成本高,招生難,那麼問題來了,考研如此火爆為何招生難,客觀來說,在職人員較應屆生錄取的機率較小,原因就是統考後無形給在職人員增加了考試難度,錄取人數自然很少,以某省為例,相當一部分高校個別非全日制專業錄取人數只有個位數,低於5人授課都成問題,而且很多學生遠在外地無法來上課,學費又不足以彌補小班授課的教學成本。因此,高校,教師沒有積極性,雖然較以往培養質量有所提高,但與全日制相比仍有差距,從歷年某省碩士學位論文抽檢情況來看,一般,不合格論文中,非全日制研究生佔比仍然很大。
3.學習意識。非全日制研究生迫於工作壓力,一旦錄取,學習積極性就有所鬆懈,往往會抱著我就是要個證,混合文憑而已,不用那麼認真,甚至單純為了職級晉升,對於是否能學到東西,完全不在乎,學習熱情不高,甚至曠課,不參與正常的教學環節,學生不願意學,老師不願意教,都進一步加劇了培養質量下滑,回到社會也很難被認可。
雖然非全日制培養困難重重,但只要學生,學校,社會形成合力,相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之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