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社野老

    劉邦同越王芶踐一樣也是一個只可與之共苦難,不可與之共安樂的人。建立漢朝以後,聰明的張良功成身退躲過了被殺的一刼,劉邦知道張良耍走,知道他已經對自已和自已創下的江山構不成威脅了,所以放了他。

    肖何是劉邦的嫡系,是劉邦沛縣集團的班底人物,而且一生從事的是糧草籌集,政權建設,沒有自已的私家軍隊,而且對劉邦忠心不二。但和劉邦之間也有猜忌,他為了表示自已無野心,曾要求劉邦給自已多賜錢糧土地。劉邦大惱,罵他貪得無厭下了獄。後來,考察到肖何真無野心,仍舊重用他。肖何為人身自保出賣了韓信,把韓信引進宮,讓呂后給殺了,這就是成也肖何敗也肖何的故事。這樣呂后信任他,他就安全得多。因為彭越,韓信都是呂后殺死的。

    韓信雖然在軍事很有一套,而且軍功也很大,但劉邦用他實出無奈,他只能是劉邦的異已分子。韓信每次出兵或者勝利了總會向劉邦討價還價,韓信在政治上是一個猶柔寡斷的人,機會來了他下不了決心,機會失去了他又後悔而且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來。在漢朝政權還沒有十分穩固的當時,他的存在以及他的真實言論對大漢王朝構成了很大威脅,況且他總和一些有異心的將士過從甚密,所以劉邦在得知呂后殺了他後又惋惜又放下了心。

  • 2 # 大白白野

    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僅有韓信被殺害了,史書記載是呂后和蕭何配合處死韓信,因為韓信被人告發謀反。劉邦平叛回來後對韓信之死且喜且憐。韓信之死有人說冤枉,有人說咎由自取 。

    現在看韓信被殺有如下因素:

    1、韓信後加入劉邦豐沛集團的,不算劉邦原班人馬,應該屬於外來戶,徹底融入劉邦集團不容易。

    2、韓信突襲齊國,導致酈食其被殺,劉邦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在這種情況下韓信還進攻打敗了齊國,在劉邦心裡應該產生一定想法。

    3、韓信打敗齊國,產生想當齊王想法,這是劉邦非常討厭的,但是當時劉邦正和項羽對峙交戰,沒辦法,在陳平、張良示意下同意了韓信當齊王。

    4、劉邦和項羽簽訂鴻溝協議後,劉邦違背協議追擊項羽,讓韓信、彭越率兵匯合一起來攻打項羽,韓信和彭越都不來,劉邦沒辦法,答應給兩個人增加劃分土地,兩個人才率軍過來攻打項羽,在垓下之戰打敗項羽。

    韓信、彭越作法有要挾劉邦意思,在項羽失敗後劉邦突然收回韓信兵權,將韓信由齊王改封楚王。劉邦對韓信產生很大想法。

    5、韓信偷偷私自收留項羽大將鍾離眛,還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釆用陳平之計,抓住韓信押回長安,把韓信降為淮陰侯。

    6、陳豨反叛時,劉邦去平叛。韓信府一位家臣犯事了,被韓信關押了,這位家臣親戚向呂后告發韓信和陳豨勾結謀反,呂后找蕭何商量,殺死了韓信。

    7、張良是低調行事,功成身退,信奉黃老學說,西漢建立後,很少過問政治,雲遊四方。

    鴻門宴之事,張良等於對劉邦有救命之恩,張良對劉邦幫助非常大,還不爭權奪勢,沒有野心,所以張良是善終。

    8、蕭何是劉邦豐沛集團老人,比劉邦資歷都老,劉邦沒發跡時,蕭何經常照顧劉邦。蕭何還會自汙降低自己威信,對劉邦沒有構成威脅,劉邦自然不會加害劉邦。

    9、通常皇帝對武將防範較嚴,擔心害怕武將造反。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臣對皇權構成威脅小。宋朝趙匡胤好像說過這樣的話:州官用文臣當政,文臣當政對朝廷威脅小。用武將,武將如造反,威脅朝廷,還會要我的命。宋朝重文輕文。

    韓信是武將,功高震主,軍事才能傑出,再犯了一些這樣那樣毛病,政治不成熟,導致被害。

    10、西漢建立後,消除異姓王是劉邦的目標,因為異姓王權力過大,漢初八個異姓王就長沙王吳茵是自滅,其餘七家都被劉邦解決了,韓信被殺害也屬正常。

  • 3 # 戲說歷史的貓

    韓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為劉邦消滅項羽,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惜的是,最後他還是死在了劉邦手裡,為何?其實說來也簡單,跟三件事有莫大關係。

    韓信早年經歷比較坎坷,吃過漂母的“嗟來之食”,也受過無賴的胯下之辱,在項羽手下當差又不受重用,到了劉邦這邊依舊不被理睬。幸得後來蕭何力薦,這才被劉邦委任為大將軍,統帥整個漢軍,方才有一個得以施展才能的機會。

    然而,就在劉邦和項羽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正在齊魯大地幫劉邦搶地盤的韓信,卻忽然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理由也是非常的搞笑,為了維護當地百姓的人心,不再讓他們追隨項羽。

    可在劉邦看來,韓信在這緊要關頭對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擺明了就是一種功高震主的行為。但為了拉攏他,劉邦忍了,答應了他這要求,但卻在內心深處記住了韓信的這一可恥行為,對其人品產生了懷疑。

    大漢王朝建立後,韓信因為無可比擬的軍功被封為了楚王,佔據了當年項羽的地盤。

    按理說,他享受諸侯王級別的待遇無可厚非,但因為此前那件事,劉邦始終對他都不放心,一直派人暗中盯梢著。終於不久後,韓信有一把柄落在了自己手裡。

    事情是這樣的,劉邦在建立了漢朝之後,曾通緝過一批當年項羽手下逃亡的將領,其中就包括了好幾次都差點要了自己性命的鐘離昧。

    這鐘離昧在項羽兵敗自殺後,就一直逃亡在外。後來他聽說當年的至交好友韓信,現在成了一方諸侯王,於是便前去投靠。韓信也是個善良的人,在見到當年的至交好友淪落到現在這個樣子,心中也是有所不忍,便收留了他,隱藏在自己的王府中。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劉邦很快就知道了,並讓韓信交出人來。因為在劉邦看來,你韓信明知道他是我的仇人,你竟然還敢故意隱藏他,究竟是何居心?最後,韓信不但沒有保住鍾離昧,反倒被劉邦以有謀反跡象而被降級為了淮陰侯,差點兒就被劉邦給處理了。

    這件事情之後,劉邦除掉韓信,就只差一個藉口了。然而,很快韓信就再次給了劉邦這個藉口。

    劉邦在把他降級為淮陰侯之後,為了防止他回自己的封地搞小動作,便將其留在了長安城。閒來無事之時,劉邦還將他召到宮中,陪自己聊聊天,回味一下當年大家一起並肩作戰的往事。

    一次,兩人在閒聊時,劉邦就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看我要是行軍打仗的話,能夠統領多少兵馬?”韓信想都沒想,直接就說:“十萬。”劉邦接著又問:“那要換做是你呢?”韓信依舊沒有思考,直接就回答了:“越多越好。”

    好傢伙,既然你小子這麼有能耐,可為何又被我給擒住了呢(韓信在到達長安城之前,是劉邦設計誘騙將其擒住的)?夠了,建國前就敢要挾我,建國後又私藏我的仇人,現在又敢嘲笑我沒本事帶兵打仗。這種目中無人的臣子,遲早是要謀反的,留他下來終究會是個大禍患。

    於是乎,數月後,在劉邦一次出征沒多久,當韓信正準備放出城中關押的勞犯,替自己衝擊皇宮的時候,呂后聯合蕭何將其騙到宮中,趁機除掉了他。

    韓信,雖然擁有別人無法比擬的軍事才能,但在政治上還是太稚嫩了,完全不懂帝王之術,最終自己將自己送進了劉邦的手裡,害死了自己。

  • 4 # 宗曰歷史

    漢初三大功臣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張良、韓信、蕭何,也就是經常說的漢初三傑。這三位功臣對大漢王朝的建立可都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三位的最終結果卻是迥然不同的,那麼為什麼只有韓信才被除掉呢?

    首先,韓信是三個人之中在漢王朝正在建立的時候就有些惹怒劉邦的。當時韓信非得向劉邦索要齊王的位置,若非張良在一旁規勸,劉邦可能和韓信在當時就鬧掰了。所以在這時候,二人的距離就慢慢開始產生了,雖然韓信確實不負眾望,亥下之戰戰勝項羽,奠定了漢王朝建立的根基。

    其次,在漢王朝建立之後,劉邦發出追殺令追殺鍾離眛。鍾離眛當時是項羽手下一名大將,讓劉邦心裡恨得癢癢。所以楚漢相爭結束之後,想立馬殺了這名讓自己頭疼的將軍。但是鍾離眛在得知自己被追殺後,投奔了自己的老相好韓信,所以更惹得劉邦震怒不已,導致滅殺韓信的腳步一步一步的靠近。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原因是,韓信不懂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或者說是能力太強大卻還不低調。劉邦是很清楚韓信的軍事能力的,更明白一個手握重兵的韓信能發揮出多大作用來,所以劉邦在不殺韓信哪怕卸掉韓信的兵權之前可以算得上是寢食難安。反觀張良,張良在劉邦集團算得上Quattroporte角色了,但是張良知道急流勇退,很早的就退出了劉邦集團,打消了劉邦對自己的顧慮。而蕭何是自己從開始就跟自己混得鐵哥們,而且蕭何不善於用兵和制定張良的那種戰略佈局,所以對劉邦的威脅並不太大。

    從上面這幾點看出,韓信被劉邦滅殺,幾乎成了定居。可憐一代兵神,就這麼被呂后給殺死了,可悲可嘆啊!

  • 5 # 醉美木瀆

    韓信在漢陣營裡是個很特殊的存在,他不像蕭何,周勃,夏侯嬰這些人,這些人是和劉邦一起造反打天下的人,是功臣集團的中心團隊“豐沛元從”,屬於大漢朝的聯合創業者。

    他也不像淮南王英布,樑王彭越,趙王張耳,這些人有自己的兵,自己的地,連王號都是項羽封的。他們聯合劉備是為了推翻項羽,和劉邦屬於盟友關係,後來劉邦當了皇帝,皇帝的名號也是這些人一起推舉的,所以他們和劉邦只有君臣之名,而無君臣之實。

    韓信的情況和張良有些類似,都是半路出家跟隨劉邦鬧革命,但是張良出身比韓信高,張良祖上世為韓相,而且年輕時,張良曾僱人暗殺秦始皇,結果擊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名聞天下,任何人見了都要拱拱手稱呼一聲“英雄了得。”。韓信是啥,年輕時鑽過人褲襠,最高給項羽做過執戟郎,相當於警衛祕書,鬱郁不得志,才投靠劉邦。

    韓信後來大放異彩,為大漢朝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功勞不容抹殺,但是這位戰場上的天才,在政治判斷力上存在明顯的不足,作為劉邦的臣屬,在叛不叛漢這個中心問題上左右搖擺。實際上,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一定要堅決果斷,要不就一心一意為劉邦效犬馬之勞,要不就徹底撕破臉,甩開膀子單幹,首鼠兩端只能招來仇恨,應該知道在人類社會有一個通用的法則,“叛徒永遠比敵人更可惡”。

    韓信被殺小編認為原因有兩條:第一,韓信不忠,在滅楚戰爭中,擁兵自重,先後兩次置劉邦於危難而不顧,坐地起價,強行討要王號,土地;第二,韓信為人倨傲,在廢除王號後,不能識時務,反而整天怏怏不樂,最後聯合陳郗謀反。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小編認為,蕭何功在後勤,張良功在謀略,韓信則軍功最高,先封齊王,後改封楚王,可謂是志得意滿,後因被告謀反,被劉邦廢黜改封為淮陰侯,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而蕭何,張良雖然未能封王但都得善終,子孫承襲爵位,韓信因此在民間深得同情,劉邦也因此被許多人當作和朱元璋一樣屠殺功臣的暴君。

    史記中對韓信早年的記載,非常簡略,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太史公實際上對韓信評價不高。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太史公寫的很明白,韓信窮而且無賴,不能做官,也不能種地做生意,連自己都養活不了,常常到人家蹭飯,大家都很討厭他。

    這就是差距,漢高祖劉邦也常常蹭飯,但是蹭到了一堆兄弟,韓信就蹭到大家都討厭他。

    接著就是經典的胯下之辱片段:

    這件事也被後世學者和臥薪嚐膽放在一起,成為忍辱負重的經典案例,但是太史公本意不過是調侃韓信為人,舉這一個例子,證明韓信的無賴,想成大事在當時一定要鑽人褲襠麼?怎麼就沒見史書中記載有人敢對劉邦,項羽說,你有種刺我一劍,要不鑽我褲襠。項羽有多猛就不用說了,劉邦在當亭長時也是著名的狠角色。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說的清清楚楚,劉邦好酒好色,做了個亭長的小官,但是,縣廷裡的吏員沒有不被他欺侮的。後來送勞工去驪山,半道上跑了好多人,結果劉邦不走了,停下來喝酒,把人都放了,說:“你們都跑吧,我也得跑了。”結果十餘人不願走要跟隨他,這就是天生的大佬氣質。

    退一步說,韓信畏懼犯法可以不殺這名屠夫,但是一腳踢在他岔開的雙腿中間,打他一頓也可以,完全沒必要去鑽人褲襠,因此,就像太史公說的,韓信本身不是豁達正直之人,趨利避害,追求富貴才是他的特點。

    在蕭何的堅持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雖說蕭何有知遇之恩,大將的位置到底是劉邦給的,為了隆重其事,一向不拘小節的劉邦,沐浴齋戒,隆重其事,可謂是誠心誠意。而且可想而知,拜韓信為大將,劉邦勢必受到其他將軍包括他豐沛老兄弟的質疑。

    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項羽攻下齊地之後,明知劉邦被項羽主力圍困,不派兵救援,反而要求劉邦封他為王,導致劉邦大怒,後來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封韓信為齊王,並且徵調他的兵馬對抗項羽。但是有兩點小編想說,第一,韓信有沒有能力自立為王,我深表懷疑,韓信雖然戰功赫赫,但是手下大將都是漢將,韓信真要背主自立,一場內訌肯定避免不了。第二,立韓信為王的使者是張良,作為劉邦的主要謀士,原本不需要作為使者承擔類似的任務,因此,張良此行,除了立韓信為王,估計還帶有調兵的任務,應該還帶著劉邦的旨意,敲打韓信以及跟隨韓信的漢將。說明這件事使韓信失去了劉邦的信任。

    ........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後來,發生了項王派使者勸韓信自立的事件,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勸韓信自立,韓信的回覆很明確,他會考慮,也就是說,雖然對楚使說的義正言辭,但是其實韓信一直在盤算背漢自立的可行性,在背漢向楚這件事上,韓信本算不上劉邦的忠臣。

    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雖然沒有背漢,但是在劉邦被圍困於固陵的時候,韓信再一次失約,又一次敲詐了他的老東家劉邦,在劉邦給他劃定地盤後,韓信才出兵隨著劉邦剿滅項羽。

    因此,就不難理解,在消滅項羽後,劉邦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闖入韓信軍營,直接奪了韓信的軍隊,並且改封韓信為楚王。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這支軍隊一直保持著很強的控制力,不然劉邦怎麼可能做到,直接進入齊王的營地,就奪了他的軍隊,不見劉邦敢馳入淮南王壁,樑王壁,奪其軍。

    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後來在被廢為淮陰侯後,韓信一直怏怏不樂,絲毫不見收斂,甚至羞辱劉邦的連襟,戰功赫赫的舞陽侯樊噲,還在用兵上和劉邦爭長短,劉邦因為他功大,並沒有處置他,實際上作為帝王來說,已經非常難得了,只是不知道韓信最後為什麼攢足了反叛的膽量,要聯合陳郗謀反,被人告發被殺。太史公對韓信的評價小編認為非常中肯,簡單點說就是:韓信要是低調點,應該可以善終的。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 6 # 星火辰

    漢初三傑的說法,其實是跟著劉邦自己的評價來的。劉邦說自己在治國理政、足食足兵方面不如蕭何,軍謀策略、運籌帷幄方面不如張良,統率作戰、戰勝攻取方面不如韓信,但是自己能夠全心全意任用這三個人,因此得了天下。實際上,論建立西漢的大功臣遠遠不止這三人,而且劉邦最初對三人的封賞是大有差別的,在最初的封賞上,韓信原本就和蕭何、張良不在一個檔次上。

    一、從劉邦最初對三人的封賞不同,看出三人在漢初的巨大地位差異。簡單來說,韓信是王,而蕭何、張良只是侯而已。

    韓信本被封為齊王,後又改封楚王,無論是哪個王,都只是比劉邦矮半級的一國之主。而蕭何、張良即便為萬戶侯,也不過劉邦直接控制下的臣子而已。想當初,項羽即將滅亡之時,劉邦徵召韓信、彭越的軍隊一起來合圍項羽,結果韓信、彭越的軍隊都沒來,直到劉邦被迫冊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樑王,兩人的軍隊才開來,這才有了垓下之圍。由此可見,韓信、彭越等人當時的勢力,其實已經在劉邦控制之外,又豈是蕭何、張良能比的?

    韓信其實該和樑王彭越、九江王黥布等人歸為一類,而這些漢初的異姓王除了衡山王吳芮因為封地偏遠又沒有繼承人而得以儲存以外,其他大多不得善終。因而,把韓信和蕭何、張良放在一起比較結局,實際上中了障眼法了。劉邦故意把第一等大功的韓信降到第二等大功的蕭何、張良等人一起,這就混淆了事實。

    漢初何止三傑?而三傑的實際功勞其實根本難以等同。

    韓信是異姓王、為劉邦打下天下、王霸千里一級的,而蕭何、張良是萬戶侯、不過就封一兩個縣那一級的。

    二、如同韓信這種異姓王一級的,在劉邦手下大多沒有好下場,不光因為功高震主,即便為了消除地方分裂勢力對皇權威脅,這些人也會被除掉

    劉邦建立漢朝後,那些勢力龐大的異姓王便如鯁在喉。朋友們熟悉的異姓王可能主要是韓信、彭越、黥布幾個,這三個人都沒有好下場,大家都知道。不但他們,韓王韓信(另一個韓信)、燕王臧荼都沒有好下場,連劉邦的女婿趙王張敖(張耳之子)、劉邦的童年好友燕王盧綰都戰戰兢兢,都談不上善始善終。知道了這些人,想來大家也就不會奇怪韓信為什麼必須被除掉了。因為與他真正一類的人都被除掉,他們是阻礙漢朝統一的強大分裂勢力,是對西漢皇權的巨大威脅。

    三、何況韓信這人名聲太大,不識時務,還不安分

    當初,韓信打下齊地,逼著劉邦立自己為齊王已經讓劉邦很不舒服;垓下之圍,韓信的兵開始不到,又添一層堵;垓下圍得嚴嚴實實,那項羽居然能潰圍而出,第二天一大早劉邦才知道項羽突圍了,這又讓劉邦對項羽為什麼能突圍對韓信得人多了層戒心;結果吧,你韓信當楚王,居然收留項羽大將鍾離眜;等劉邦偽遊雲夢,捉住韓信,把他貶為淮陰侯後,這韓信居然還那麼不識時務;現在大庭廣眾之下嘲笑劉邦本人,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覺得不妥了,趕緊改口說:陛下善於將將;又把劉邦的親信將領不當回事兒,對樊噲等人嘲笑諷刺;後來,據說他屢出怨言,發展到與陳豨預謀謀反的地步。都這樣了,韓信還能活麼?其實,比起彭越來說,韓信之死還真不算冤枉的。韓信的確是軍神,然而韓信恐怕也沒有真正認識到,他之所以能建立那樣大的軍功,和劉邦親自帶兵在滎陽、成皋一線牢牢牽制住了項羽的主力有很大關係,更別說他政治上的幼稚了。

    看看蕭何是如何小心謹慎,看看張良寧可去求仙問道,大概也就知道三人的結局為何如此不同了。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不作不死。

    一個偏科的傢伙,以為自己會打仗老厲害了,其實到他死他也沒有搞清楚他為什麼會打仗?他為什麼總打勝仗?

    韓信可不是什麼軍事天才,他至多算一個戰鬥天才。

    蕭何張良這兩個從來沒有打過仗的人也比韓信懂的什麼是軍事。

    戰爭拼的從來是建立在物質力量上的智慧能力。

    韓信他也許就戰鬥方面來說有些許智慧力。

    但如何聚集物質力量,如何組織千萬的人成為有組織性的有紀律性的軍隊,韓信是不會的。

    市場經濟有一個“看不見的手”決定怎麼做才能成為鉅富,可是世人只關注鉅富如何之富,少有人關注,更少有人明白“看不見的手。

    戰爭中也有“看不見的決定性力量”的,這個“看不見的決定性力量”才是懂軍事的人要去關注的。

    這個“看不見的決定性力量“是什麼力量呢?政治力量!而,大眾們呢?因為戰場之上千萬人的廝殺更有戲劇性,更有衝突性,更有觀賞性,所以,那些領著打仗的比如韓信反而比擁有政治力量管著打仗的更有知名度。

    這些個知名度反過來會讓只會領著打仗的人比如韓信認不清自我,從而造成他看不起那些“管理戰爭,管理一切”的擁有決定性政治力量的人。

    哦,人家管著你吃飯,人家管著你穿衣,人家管著你兵器,人家管著你的士兵,人家管著你的軍官,人家甚至還管著你的老婆孩子管著你的個人生活吃喝拉撒。

    人家把一切都準備好好的,只是讓你做個小頭目帶著人乾點苦力活而已,你尾巴翹上天,你不死誰死!

    對,韓信只是一個苦力頭目。真的,尤其在過去的年代裡面,為什麼很多泥腿子可以做將軍?因為他們前面有讀書人帶著他們呀,他們只要願意勇敢的出力幹活就可以了。

    當然,現在,以及以後的高科技戰爭再也不會出現不讀書的將軍了。

    對不對?漢初三傑,人家蕭何張良和韓信的人生層次不在一個維度上,人家是管理者,韓信是苦力小頭目。你韓信等著年底拿點辛苦錢得了,工程還沒有結算呢,你鬧什麼鬧?

    再鬧,不帶你玩了!

  • 8 # 華豎

    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三大功臣中,各有分工,張良出謀劃策是軍師的角色,蕭何善於治理國家,屬於宰相的角色,韓信則是攻城掠地的的大將軍。等天下平定之後,蕭何仍有用處,可以更好地治理國家,張良則雲遊四方,罷官回鄉也沒有了威脅,唯有韓信,手握重兵,一來沒有了平定四方的作用,二來成為漢朝安定的巨大威脅,必除之而後快,事實也是如此。

    我們再分析一下漢初三傑與劉邦的淵源。蕭何原為沛縣的功曹,而劉邦當時為亭長,原本就是上下級關係,劉邦多次受其照顧,這種情分應該屬於創業合夥人。

    張良家族世代輔佐南韓,南韓被秦滅以後,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於是,張良決定跟從劉邦。從這裡看出,張良應該是一個創業加盟商。

    而韓信則是在項羽那裡不受重視的一個小軍官,投奔到劉邦這裡還不受重用,最後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把韓信留在軍營,劉邦拜其為將,建立了不世功勳。從這裡看,韓信是屬於跳槽員工。

    蕭何在漢朝建立後,膽戰心驚地伺候劉邦,面對劉邦的試探,真是小心翼翼,故意做一些傷害百姓的事,破除自己在人們中威望,由此免除了劉邦對他的猜忌。此外,蕭何還幫助呂后消滅了韓信、英布等異姓王,可以說幫了劉家的大忙,所以他得以善終。

    而張良更是看透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後的作為,早早地稱病不朝,退隱江湖,遠離了政治權力中心。此外,在劉邦要廢太子立新太子的過程中,幫呂后出主意請"四皓"出山輔佐太子,穩固了太子的地位。所以劉邦也好,呂稚也罷都沒有對他下手,他也得以善終。

    而韓信則不同了,在打齊國的時候,就要劉邦封他為齊王,後來又傳出來他要謀反的事,面對這樣一個不知進退,邀功請賞,逼迫劉邦的大將,自然就成了劉邦和呂稚的眼中釘,肉中刺,只是在事業未成之前對其忍讓罷了,在天下平定後必須除之而後快。

    韓信作為傑出的軍事將領攻城掠地是他的強項,但玩政治、耍手腕卻不是劉邦、呂后的對手,所以最終落得功成身死的下場。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9 # 蒼石279

    因為韓信有奇才,領兵多多亦善,劉邦只可領十萬兵;因為韓信是掌兵的統帥,無賴出身的劉邦怎不忌憚。而蕭和張良是文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並有言:太平本是將軍打,不許將軍見太;還有一句不文明的話:馬打江山,驢坐殿!

  • 10 # chris123456

    天下安定了,不怎麼需要帶兵打仗的將領,只需要治理國家的人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韓信的功勞太大了,功高鎮主,而且他自己的行為也有不當的地方,所以會被第一個除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人起名字都很有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