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食代

    在古代文獻中,乾糧一般都不直接叫乾糧,所以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古代的乾糧,在文獻中一般被稱為“糒”、“糗”、“餱”。

    “糒”一般是指幹粒食,即乾飯,就是將米、麥等穀物蒸熟後晾曬乾而製成的乾糧。

    “糗”也常常被稱為“麨”,指的是乾粉食。大致做法是將蒸或炒過的米、麥搗碎而製成的乾糧。

    “餱”也叫做“餱糧”,是乾糧的統稱,包括上述的糒、糗、麨等乾糧種類。

    乾糧通常備於遠行使用,因此在關於遠行的相關記載中,常常能看到“麨”。唐代農書《四時纂要》中明確指出:“遠行即致麨”。唐代府兵制裡規定,應徵入伍計程車兵每人必須自備“麥飯九鬥”,這裡的麥飯指的是幹麥飯,也就是前面所提及的“糒”。很多人也許會覺得這些乾糧太過粗陋,會難以下嚥。但是事實上,很多幹糧在具體做法上還是比較精緻的,會充分照顧到食用者的口感。例如《齊民要術》中載“粳米棗糒法”的做法時說道:“炊飯熟爛,曝令幹,細篩。用棗蒸熟,迮取膏,溲糒。率一升糒,用棗一升。”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製作乾糧時,通常還會加入一些果粒,利用果粒中的酸甜味汁水來調和乾糧原本乾燥的口感。類似的乾糧還有“酸棗麨”、“杏李麨”等等。

    有錢人家對於乾糧的口感則有著更高的追求,做法更加精緻複雜,用料更加講究。《藝文類聚》中曾記載了一戶有錢人家,做糧糗以杏、李和柰三種果汁摻雜在乾糧中。

  • 2 # 湖南祁陽市三農徐小六

    以前的人們出行,如果一兩天的路程,就做幾包子揹著或烙幾個烙餅掛在脖子上就可以。如果幾個月或一年半載那麼就帶些錢或銀兩,那時候沒有現在的銀行卡。如果象西遊記那樣出行,那隻能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手拿缽鬥走天涯。

  • 3 # 民安的安

    以前的人出行,由於交通工具不發達,所以會根據出行的時間攜帶一部分隨身乾糧,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節省路上的開銷和避免到 一個地方因飲食口味不適而愛到影響。這個乾糧會有南北區別,北方以麵食為主,象流傳至今的烙餅、鍋盔、炒麵等,而南方以大米制品為主,象餈粑、炒米糊等,都是易製作好攜帶且不易壞的東西。而副食則會佐以鹹魚、乾菜、臘肉臘味和醬味等東西。總體原則是不容易壞、口味保持家鄉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成熟的桑果怎麼辦?